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核心要义及其创新性贡献
作者: 段丽 王永友[内容提要] 习近平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历史视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历史论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核心命题的守正创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从历史时空、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历史规律、历史主体、历史功能六个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论、历史发展规律论、历史发展动力论、历史发展主体论等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飞跃。基于唯物史观,准确把握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守正与创新,为新征程把握历史新机遇、破解时代新问题提供思想启迪。
[关键词] 大历史观;党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动力;历史规律
[作者简介] 段丽,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永友,管理学博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成就与基本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 2 3 B D J 0 3 9)的阶段性成果。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从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阐述现实生产过程、解释观念形态变迁,进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是一种不同于循环史观而被共产党人广泛认同与遵循的进步史观、发展史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大历史观”,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 1] 4 2 0。这一语境下的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形成的理论结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发展”[ 2]。大历史观之“大”,不仅在于物理意义上时间的长时段、空间的宽视野,更在于哲学意义上历史思维的高站位、胸怀天下的大格局,以对历史的总体性、延承性和规律性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性延续和时代性拓新。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新起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为我们考察历史现象、洞悉历史规律、开创历史伟业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历史时空论:开拓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空间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现象的呈现,都与特定的空间相关,离开了空间,任何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历史现象就无从谈起。唯物史观强调“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3] 5 4 4。这就需要科学分析发展形势、把握历史大势、辨清时代走势,并根据历史条件发展的动态变化,把世界发展趋势作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阐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发展方位与时代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尤其注重“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 4] 2 4 6,其大历史观贯穿着鲜明的时空叙事逻辑,以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把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时空坐标系中,在新的时空结构中科学回答“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5] 5 6 1的重大时代问题。
基于新时代变革实践的历史性特质,确立时代坐标与历史方位,拓宽了2 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发展的视界。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时空观考察当代中国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宣示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明确担当历史使命的新坐标,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这一历史时空中强烈的历史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6]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恢弘的史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7] 8 8,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注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达到的崭新高度。
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发展阶段,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维度。一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社会形态层面作出“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概括,这是对中国目前所处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的清醒认识。二是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阶段”概念,并全面阐述了其基本依据、本质特征与时段时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1] 3 9 9可见,新发展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更高一级的阶段,这一新概念是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新论断。三是把握经济发展具体特征。“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 4] 2 4 5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特征,是推动社会主义走向更高阶段的基本前提。
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在历史交互坐标中标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空叙事。“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下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呈现。从世情来看,世界正处于多重十字路口,“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 5] 5 8 9。面对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强权政治等政治乱象,习近平以世界眼光关怀人类前途命运,呼吁各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1] 5 4 5,作出正确的历史抉择,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从国情来看,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承上启下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质量发展重大关键期等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特定历史坐标,积极推进党的历史任务、践行党的历史使命,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二、历史条件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分析现实问题的新范例
唯物史观要求把对象和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进程来思考,从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联系中把握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从而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8] 3 7 6。历史条件论是相对于无条件论而言的,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只能在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下进行,主体意愿、目的、动机等取决于客观条件,受一定条件的制约。人们创造历史只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8] 6 6 9人物和事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从当时法国阶级斗争的局势和条件出发,运用唯物史观生动刻画了波拿巴如何在法国历史上扮演英雄的角色,从而使法国革命开了历史倒车的历史图景,成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范例。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这一科学方法,主张把人和事放到一定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范围中去考察,“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9] 6 9 3,为新时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范例。
一是将历史事件、事变和事态置于一定历史情境和历史范围内来分析。“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1 0]中国共产党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提出运用“古今中外法”来研究党史,要求“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 1 1]。邓小平主张要“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 1 2]。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 1 3];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 4] 1 9 3;要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1 5] 7 3 8;要“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1 6]。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贯通的发展思维,从更全面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范围对历史事件、事变和事态进行了省思与总结。
二是从历史关联和相互制约中认识和把握历史事实、事件、事态。一方面,科学把握党史发展的历史分期与变革,“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和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 7] 7 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 9] 4 5 8,要把这两个历史时期统一起来历史地加以考察。他还指明了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 1 5] 7 2 1,并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进一步把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全面总结了这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另一方面,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将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的5 0 0多年历程划分为六个时间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近代中国人民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中思考,史论结合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最终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5] 7 6这样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论断。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性认知和把握。
三是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地评价重要人物。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重要人物。第一,评价重要人物必须把握“三个关系”“六个不能”。“三个关系”,即科学把握重要人物与历史条件、历史过程之间的关系;重要人物的功过与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重要人物评价与不同时代条件下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六个不能”,即评价重要人物“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9] 6 9 3。第二,对重要人物的评价应随着时代变化和认知的不断深入作进一步的阐发概括。在对近代以来革命领袖的功过评价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和第二个历史决议所作结论的基础上,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指出,对“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 7] 8 1。要以正确党史观科学审视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1 7]。对重要人物的评价,要采取郑重的态度,从历史本身出发正视客观历史事实,对其历史功绩加以肯定,对其失误和错误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和坚决纠正,“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9] 6 9 3。
三、历史过程论:对推进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新思考
唯物史观把历史看作事物“过程的集合体”[ 1 8] 2 5 0,将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看作是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主张从物质生产本身出发阐释历史的演绎过程、把握社会深层结构。历史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现实过程,“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 3] 2 1 1。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历史编纂学脱离现实来考察历史时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 3] 5 4 5马克思恩格斯既反对把一切当作必然的历史宿命论、神秘论,又反对把一切当作偶然的唯意志论、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立足新的历史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进行思考”[ 1 4] 4 8 3,以历史进程和社会全局的整体性为着眼点,历史地思考与把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