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术”“学”“道”及其关系分析

作者: 童建军 韦晓英

[内容提要] 课程思政要取得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离不开从理论上并在实践中深刻把握“术”“学”“道”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术”是指各类各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之“技术”、有机融入之“艺术”和动态发展之“战术”;“学”是指专业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价值引领的学理性和课程育人的学科性;“道”是指教师“明道”“信道”和“传道”。在课程思政中,既要善用“术”,也要保证“学”,更要契合“道”,并在实现“术”“学”“道”三者互构、互补、互彰的基础上,以术弘道、以学讲道、以道御术统学,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术;学;道

[作者简介] 童建军,哲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韦晓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公民道德教育观念变迁个案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F Z X B 0 0 8)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课程思政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两种极端倾向,即要么以“课程”排斥“思政”,要么以“思政”挤压“课程”。这两种极端倾向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没有合理地辩证把握课程思政的“术”“学”“道”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及三者间的内在关系,其产生的不良影响直接制约了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构建育人体系功能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偏见和误解。党和国家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教育基本规律出发,作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决策部署,强调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3 7 8。这对于解决思政课“孤岛”困境,破解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但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简单物理相加,而是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有机化学融合,内含并遵循着“术”“学”“道”的教育教学要求。辩证分析课程思政的“术”“学”“道”,有助于从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系统的视角,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表征及其成因,从而对症下药,科学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育人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课程思政之“术”

“术”一般是指方法、技巧、手段、策略,也可以理解为技艺、学说等。无论何种职业,都有其“术”。例如,医者要有医术,武者得有武术,师者有其师术。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其“术”,即重视教育教学的技巧与艺术。顾名思义,课程思政之“术”是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贯的技巧与艺术。通过“术”的恰当运用,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相互成就,不仅能够深化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目标,而且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提升立德树人的整体效果。课程思政之“术”及其运用丰富多样,其中能否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动态发展思政元素,是特别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1.深度挖掘之“技术”

深度挖掘之“技术”,是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手段或方法。对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内容输出量,其“技术”关键在于实现“深”“新”“广”。

首先,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情怀要深。教师不是将课程思政简单地视为政治任务,而是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关系到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教师要实现由被动应付式完成教育任务向积极主动迎接教育挑战的转变,使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成为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真情投入的过程。心中装着深爱国家和民族的家国情怀、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传道情怀、关心学生和服务学生的仁爱情怀,是教师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基本伦理精神。

其次,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思维要新。在不缺乏知识的信息时代,如果海量知识不能被科学地加工、整理和利用,那么这些知识改变世界的力量就难以有效发挥。不同专业课程所承载的理论知识不同,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的深度与广度。但是无论不同专业课程的显性或者隐性思政元素或多或寡,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善用活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才能实现新题巧作、旧题新作、小题大做。这也是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重要方法要求。

最后,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视野要广。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教育,需要教师在拥有相应的哲学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使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不偏离应有的方向;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理性客观地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和素材,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讲明白、讲清楚道理;具备深厚的历史视野,善于从课程史、学术史和科学史的微观视角,具体地回应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史的基本问题,从而“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将思想理论讲清楚,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理论认识”[ 2]。

2.有机融入之“艺术”

有机融入之“艺术”,是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实现有效转化和科学呈现的操作方式或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超越了工具理性、技术价值的更高境界、更加综合的术”[ 3]。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程度决定了课程思政内容的含金量,其“艺术”实现的关键在于“精”“准”“巧”。

首先,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内容要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展现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反映的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因此,要根据专业课程的具体知识内容甚至特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来选择精当的思政元素,避免课程思政的形式化和表面化,沦为专业课程的点缀而不是点睛之笔。只有抓住关键元素,实现思政元素的点、线、面相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时机要准。对育人时机的把握,影响着育人的成效。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固然离不开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教与悟同向同行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然而,相同的价值观念在不同的时机传授给学生,却可能获得不同的效果。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只有恰到好处地掌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火候”,把握好融入的深度、温度、适度,才能解决好“融”的关键性问题,更好地“烹饪”出思政大餐,引导学生悟得深、悟得透。

最后,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方式要巧。“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 4]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就是要掌握好“何时撒盐”“撒多少盐”“怎么撒盐”的方式,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要遵循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以案例引入情境、以问题启发思考、以互动代替单向输出,从而实现思政元素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自然化、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入。不讲“时、度、效”的融入则容易导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简单嫁接、机械重复、错位、缺位等问题。

3.动态发展之“战术”

动态发展之“战术”,是指动态建构、补充、发展、完善各类课程中思政资源库的策略或要求。思政元素的动态发展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持续性,其关键“战术”在于“正”“贴”“通”。

首先,思政元素的动态发展目标要“正”。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只要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工作任务发展变化了,只要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接受特点发生了改变,价值观教育引导的内容和形式就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和使命不能变。因此,为了取得较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就需要以时代和学生为备课对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常讲常新,但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始终立场坚定。

其次,思政元素的动态发展内容要“贴”。贴近学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平视世界的“Z世代”,他们基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结论,而如果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得到的只是他们所熟知的正确结论,那么,课程思政对他们而言就自然缺少吸引力,因为他们更渴望通过专业课程了解到这些结论“为什么是这样”。如果课程思政能够对此给出合理的阐释,帮助学生们破解迷思,那么课程思政对他们而言就是有获得感的。

最后,思政元素的动态发展资源要“通”。对思政资源的挖掘,要坚持“全面挖掘”和“重点开采”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历史的、发展的、融通的视角全面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不断丰富和扩充思政素材资料库,又要结合课程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学生特点,重点挖掘和开发育人资源,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开展课程育人活动。只有在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基础上,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元素的广泛性、分散性、渗透性等特点,共同搭建协同挖掘、立体挖掘、延伸挖掘“网络”,才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和提炼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有机融入以及动态发展,是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方面,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对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就难以真正使其有机融入;没有思想元素的动态发展就会使深度挖掘和有机融入失去方向和保障。因此,运用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术”,就要融贯三者,进而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提质增效。诚然,课程思政在“术”的改革与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在融贯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程思政在教学方法上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开拓创新,遵循沿用好方法、改革旧方法、探索新方法的基本思路,逐渐破除“专业+思政”的“加法式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形式化误区等现象,并逐渐在“形散神聚”中把价值观培育“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了由“机械嵌入”到“有机融入”的发展,增强了课程思政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但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内容随意或被动地注入、移植、楔入课程思政设计,导致碎片化、零散化、机械性、标签化、庸俗化、外化等现象。概言之,尽管课程思政已由初步探索阶段逐渐走向深化发展阶段,但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术”业方面仍是任重道远。

二、课程思政之“学”

“学”既可以指学术、学理,也可以指学养、学识,还可以引申为学情、学科。课程思政的“学”,其内涵指向课程思政的学术性、学理性和学科性的统一。只有科学、准确地把握“学”这一重要方面,建立良性共生、共轭、共振机制,才可能消解课程与思政各说各话、生硬对话等冲突和矛盾,推动课程思政联动式整合、内涵式发展。

1.坚持专业课程的学术性

价值引导、精神塑造、信仰启迪不仅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也来自专业课教学中知识的积累与之相伴的价值思考,这构成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 5]。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重视价值观教育引导,但是在处理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上,二者之间则存在差别。由于思政课程的根本任务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教育引导是目的,具有优先性,知识传授是手段和载体,具有派生性。价值观教育引导统摄知识传授,知识传授服务于价值观教育引导。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为了使知识传授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力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观教育引导就必须嵌入知识传授。学术性、知识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关键属性。从教育教学视角看,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系统化地传授理论知识,任何一门课程只有具备知识性、学术性,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关注与课程有关的现实世界。因此,课程思政要坚持学术性。只有遵循学科发展的学术共性,把专业和课程内容的未来性、前沿性、时代性凸显出来,以高水平的科研作为基础,才能有效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不是要否定或削弱课程的专业性、知识性,也不是课程的“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无学术化或非学术化,而是在更加重视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好专业课、体现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其隐性思政价值的基础上,重视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否则,如果淡化、弱化、孤立化专业教育,甚至使之变成不合格、不合理的教育,那么无论其如何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能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如果能够把专业课程讲准讲精讲通,激发出学生的专业热情、责任和精神,那么就是在完成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因此,课程思政要坚持专业性、知识性,充分挖掘课程的学术价值,发挥知识育人、学术育人功能,保证学科、课程、教学科学性、学术性、思想性的统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