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谈
作者: 骆郁廷 吴满意 陈金龙 燕连福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为切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领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重大意义,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观意蕴、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等议题分享真知灼见。本期推出骆郁廷、吴满意、陈金龙、燕连福四位教授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力
骆郁廷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针对社会上特别是网络空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不时出现的乱象,明确指出,“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文化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发挥好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力显得日益重要而紧迫。
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多媒体、自媒体、全媒体、智媒体等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高度融合,蓬勃发展,为人们构建网络精神家园、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情感提供了重要的空间。网络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新时代人们创新文化、传播文化、分享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也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 0 1 7年版,第3 3 5页)“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人民日报2 0 2 3年5月3 0日第1版)网络文化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人民多样化精神需求相结合的文化产物,是网络和文化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网络电影、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交流、传播、分享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是网络文化活动、产品、观念等的集合。网络文化产品、活动,包含网络空间中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导向、语言风格、互动方式、娱乐内容等,其核心是网络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网络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文化育人,最重要的就是运用网络文化价值观育人。
一、新时代网络文化育人要突出正确价值观引领
网络文化育人是利用网络平台的网络文化资源,如网络电影、网络剧集、网络音乐、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对网民进行知识传授、思想引领、行为规范、价值塑造,使广大网民能在观看、感受、点击这些网络文化作品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隐含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以达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形成广泛思想共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简而言之,网络文化育人就是通过网络空间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就网络文化育人而言,网络文化是载体,育人是根本,一旦背离了育人的根本目的,再优质的网络文化也无法产生良好的实效。因而,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网络文化活动的参与、网络文化观念的传播,都需要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需要,而只有把党的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和深厚爱国情怀融入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共享之中,寓价值引领于网络文化之中,才能不断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力,真正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塑造新人、价值引领的“最大增量”。
二、新时代网络文化育人要批判克服错误价值观念
由于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空间高度开放、文化相互激荡、观念相互交锋的现代信息场域,其为我们构建网络美好精神家园、满足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创造了条件,也为多种价值观念包括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西方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以及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也会在网络空间乘机而入,网络空间的文化激荡和价值交锋尤为复杂而激烈。新时代,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力,就要“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 0 2 4年7月2 2日第1版)。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在加大网络文化正面教育力度的同时,加大对网络错误思潮、错误价值观念尤其是西方错误思潮的分析、揭露和批判,用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观念克服消极错误的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比较鉴别、文化激荡和思想交锋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0年版,第4 4页) ,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险,从而不断提高网络文化育人价值引领力。
三、新时代网络文化育人要增强针对性引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 0 2 4年7月2 2日第1版)。构建这一实施机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教育引导,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分众化、精准化,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传播有分众化、差异化的特点,做好网上正面宣传,不能搞广谱适用、大水漫灌那一套,不能‘一招鲜,吃遍天’,靠一个腔调、一种风格包打天下。”(《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1年版,第7 5页)没有针对性,就没有有效性。要注重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网民的认知特点、阅读习惯、接受心理和学习能力,适应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网民的特点进行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精准化的教育和引导,在精准把握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精准定制个性化的价值引导方案,引导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有效推进。今天的青年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是“网络原住民”,“Z时代”“0 0后”的青年学生与以前的青年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网络对其成长影响特别大。青年学生网民中,又因学习背景、学科专业、兴趣爱好、志向格局不同,分成了不同的网络文化圈层,交往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各不相同,要针对这些不同的网民群体、网络圈层,加强分众化、精准性的引领,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的效率、效度、效能。同时,还要遵循网络文化育人分众化、精准化育人的要求,推进网络文化育人理念、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的创新,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新手段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吸引力、传播力、感染力和塑造力,在不断创新中提高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①
吴满意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兴则国兴,网络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以大数据、5 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的促动下,人们的网络化生存、数字化生存乃至模态化生存已然常态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沸腾的时代力量,清朗的网络空间正在生成。因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消弭网上良莠不齐的言行怪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汇聚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正向发展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信息的网络化传播是目前最强劲的方式。蜂拥而至的网民漫游、沉浸在网络空间,体验数字化技术和海量信息带来的超感,享受环境演化后衍生的新鲜,各类现象级的爆款产品和圈粉、刷流量的网红人物悉数亮相。人们为借助网络富有、富足自身物质与精神世界而欢呼雀跃,同时也因多种网络暴力与欺诈等反社会言行而郁闷、苦恼乃至拒斥。针对网络新场域的众声喧哗、群体极化、良莠并存的趋势与态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引导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还要持续用力用心,在网络空间中不断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因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硬核,连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魂脉,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表征着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与反映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承继了中华民族文明基因,在极大程度上呈现为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不仅是当代大写的中国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力量,也内嵌着世界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文化精髓,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因而,面向未来,建成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筑成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指导。只有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在网络空间中持续构建与完善社会主义的主流话语体系,正确处理大流量与正能量的关系,打出政治话语、理论话语、生活话语的组合拳,提升符合网络生态规律和特点的数字叙事能力,强化网络文化产品的品质、品位与品味,以共振引共鸣,以共享育共情,以共生带共建,充分发挥其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才能书写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网络华丽篇章,最大化最优化最全面绽放网络空间的中国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道德高质量发展
网络重构着社会生活。追求与实现网络化的诗意栖居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网络生态系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协调有关网络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实践成效显著,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的新风尚、新格局正逐步形成。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科学定向、规范定策、精准定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练真功下苦功,全速全力全面推进网络道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筑牢中华民族网络文明生态系统的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 0 1 7年版,第3 3 6页)“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1年版,第1 5 5页)。显然,在大数据时代,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现网络强国目标,就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滋养滋润网络文明空间,将网络空间的拓展和建设与网络道德建设一同进行前瞻性思考,整体谋划,同步展开,系统推进。借助这种全局性工作,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体系作为网络道德建设的依据,成为新的网络道德情感、意识和人格生成的价值原点,让网络空间成为道德建设的新高地和新阵地,加速构建网络道德向上向善的发展新格局,更好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航网络生态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2 0 1 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 0 1 7年版,第3 3 7页) 2 0 1 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强调,要基本建成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六大网络综合治理体系。2 0 2 3年7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鲜明提出网信工作的“五项使命任务”与“十个坚持”重要原则,内容涵盖互联网治理、网络安全、信息化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航治理体系建设,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健全”,从治理的主体体系到话语体系,从工具体系到议题体系,从目标原则到路径方法,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特别要聚焦人才支撑力、技术驱动力、组织保障力建设,充分展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担当,让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广大网民主动参与,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质增效,“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 0 2 2年版,第3 1 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