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时代意蕴

作者: 吴潜涛 潘一坡

[内容提要] 共产党人价值观,即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鲜明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显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第一次把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精辟概括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标志着我党对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认识,达到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新高度。共产党人价值观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自洽的理论形态,其培育与践行,对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征程上,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要同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相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关键词] 共产党人价值观;为人民服务;自我革命;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 吴潜涛,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潘一坡,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 本文系2 0 2 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高校德育的历史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J J D 7 1 0 0 0 8)、2 0 2 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项目批准号: 2 3 Z D A 0 8 7)的阶段性成果。

重视发挥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作用与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价值密码。共产党人价值观即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集中反映着共产党人对于公私、义利、是非、正邪、苦乐的态度与看法,它始终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鲜明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显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产党人价值观”[ 1] 1 6 4这一重要命题,并对其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 2] 5 1。这标志着我党对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新高度。从时代要求、时代价值、时代路径的三重维度,深刻理解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时代意蕴,对于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3] 6 0 3共产党人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价值思想历史积淀的结晶,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孕育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在于解放全人类。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创建的政党称为“共产党”?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还是因为其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蕴、价值意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3] 4 21 9 3 7年9月,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一根本价值立场具象化为中国共产党人必备的价值追求,他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 4] 3 6 1。1 9 4 4年9月,他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演讲,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5] 1 0 0 4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 6],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要求上升为党内的制度性规定。这标志着共产党人价值观形态的初步确立。作为价值观形态标志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用本民族的话语对“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立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着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根本属性和核心要义,它从一开始形成时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价值符号,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既有为人民的利益、革命的利益而奋斗的人生价值的根本追求,又有思想行为的具体价值规范规定。毛泽东提出要“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 4] 5 2 7,“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 7],“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 4] 5 2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 6 6 0,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方面明确了共产党人所应当遵循的具体价值规范,集中体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拓展深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党的主要任务的变化,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伟大的实践推进了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形态的新发展。从根本价值追求看,为人民服务体现为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人生价值追求。正如毛泽东指出,在国家建设中,共产党员应该是“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 8] 2 7 5。从具体价值规范看,为人民服务对共产党人的思想行为也有了新的规定。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9] 9明确为全体国民的公德,尤其明确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 9] 5。毛泽东指出,“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 1 0],“聪明、老实二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 8] 4 3 0,“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 8] 1 6 0,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方面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特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完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集中体现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1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从根本价值追求看,为人民服务体现在立志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这种人生价值追求,聚焦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导向的坚守,要求人们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具体的价值规范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 2]邓小平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1 3]江泽民指出:“立党为公,清正廉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 1 4]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发扬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1 5]。这些重要论述,适应新时期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集中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精神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这一历史时期,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生活幸福的“国之大者”,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 6]。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独特时代要求。在新时代,从根本价值追求看,为人民服务价值观集中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这种价值立场要求人们:一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1 7],充分肯定了人民至上的历史价值。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必须始终将人民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要坚持为民谋利的价值判断。利益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准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依据人民对党治国理政实践所作出的价值评价来完善政策决策,是共产党人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三要坚守奉献人民的价值选择。共产党人是一种特殊的伦理身份、政治身份,这种身份的背后对应着人生价值选择的特定要求。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体现为将自身定位为人民公仆,体现为牢记并践行对人民事业的责任使命,体现为矢志为人民奋斗的进取意识,体现为敢于为人民牺牲的崇高品格。四要推动群众路线的价值实现。价值实现是价值观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能动过程,是价值观从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物质形态的转化。群众路线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现实化、对象化,其核心要义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把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细处。

在具体的价值规范上,适应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诉求,继承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要求和价值规范,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概念,并将其丰富内涵精辟概括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规范,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为一体,形成新时代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价值规范形态,回答、阐释着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领域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调节、规范着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中所涉及的各类价值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认识达到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新高度。

第一,忠诚老实,属于政治建设、组织建设领域的价值要求,是一种正确处理党员与党、组织、群众、同志关系的价值规范。马克思指出:“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 1 8]价值观是对社会关系、交往关系的能动反映,“总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都是一定的主体的价值观”[ 1 9]。共产党人价值观,主要是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价值观形态,其直接反映的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关系、组织关系、社会关系。这种关系需要通过具体的价值规范来加以调节,其中最为基本的规范要求就在于忠诚老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 2] 1 1 9,“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 2 0] 2 2 6。对党忠诚老实,就是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组织忠诚老实,就是要服从组织安排、遵守组织纪律,反对一切组织派别和小团体活动,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热心参与组织工作。对群众忠诚老实,就是要重视对群众许下的承诺,忠实地履行应当对群众履行的责任,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就是要对同志以诚相待,本着对同志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相互批评,保持良好的同志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