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四维分析

作者: 张晓刚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过程,二者的融通发展正是落实“第二个结合”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在理论上源于科学理论同优秀文化形态之间双向互动与相互成就,从“初步结合”“有机融合”到“深度融通”体现了二者融通发展的演进脉络。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应于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上着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两个结合”;守正创新

[作者简介] 张晓刚,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2 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B D J 0 2 6)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共生之道,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又使马克思主义焕发蓬勃生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讲话中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 1 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质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激活、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现代化转变;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更深层次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中国化,从而实现二者的融通发展。所谓融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基于差异而又共趋同一目标的互补互促、相契相协的动态关系”[ 2]。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二者融通发展的过程。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精髓,从更深层次上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 3] 。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与精髓,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毫无疑问也是一种优秀文化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生长点和结合点,寻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特性,其蕴含的哲学智慧和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二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融通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普遍性和具体性是二者融通发展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马克思主义是来自外域的科学理论,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以“异”为前提,以“同”为基础,最终在双向互动中和而不同、融通发展。较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特征,这正是其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内涵在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真理,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普遍的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性内涵在于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面临的不同境遇加以区分,使之在有关国家、有关民族中灵活运用。

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特征体现了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化、完备化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分的基础上,吸收了之前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成果,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了一套颠扑不破的真理体系,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无产阶级国家的独立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状况对既往理论成果进行辩证总结,形成了相对丰富完备的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一条光明道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产物,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成为普遍性的理论武器,在于它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4] 5 3 4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具体性特征决定了它能够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无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也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普遍性与具体性特征,是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并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性是二者融通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运用于中国,除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具体性特征以外,还需要其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5] 1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长期积淀的文明成果,其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能够博采众长,具有明显的包容性特性,这是其同马克思主义融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哲人先贤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结果。譬如,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再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古代圣贤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从横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借鉴,譬如佛教东传,就是来自外域的佛教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与佛教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6]由于长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国人民逐步养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包容性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提供了心理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思想成果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它不仅是人类思想理论结晶,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思想文化成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融通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特征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不为偏见束缚,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使二者融通发展成为可能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8]马克思主义在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不断发展,同时也为其与其他文明成果的相互交融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根本上在于二者具有明显的相互契合性。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相契合。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结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知”与“行”的观点由来已久,并逐渐衍生出知行观,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譬如荀子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以及王守仁主张的知行合一论等,均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观。其中对“知”与“行”关系的阐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民本思想相契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9]共产主义的根本追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本思想,譬如,孔子以“人”为核心,主张“仁”的学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圣先贤对民本思想的重视和倡导。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辩证法原理,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体,蕴含辩证法原理。譬如,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譬如,“福祸相依”“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等,特别是“从宋代开始,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相结合更趋普遍”[ 1 0] 。最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大同社会理想相契合。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分配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大同社会主要表现为: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选拔官员要能够选贤任能、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社会和谐等。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契合性,都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1 1],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使二者融通发展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带来了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形态,也为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推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初步结合到深度融通的历史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1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结合

“‘救亡图存,国强民富’的爱国主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图景。”[ 1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1 8 4 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渗透,使我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遭受严重冲击,由此“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1] 2。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少有识之士致力于探寻出一条救国救民的新路,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别。部分守旧派,依然坚持复兴旧学,以维护封建统治;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吸收外学,批判中国的历史传统。此间,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几次论战,使中国传统社会思潮发生骤变。然而,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失败之后,中国再次陷入了“何去何从”的巨大困境。1 9 1 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出路,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萌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早交融始于五四时期。其实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国内就出现了一些零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或报道,但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与守旧派进行多次论战,他们主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践行,摸索出一条社会主义道路。而守旧派却主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复辟帝制。两者虽然派别不同,观点有异,但都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出发点,他们之间的多次论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与贯通。李大钊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同时,积极宣传系统的调和哲学理论,即主张事物的协调、融合发展。他把西方文化看作“动”的文化,将东方文化看作是“静”的文化,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动”的文化与东方“静”的文化的动静结合、融通发展。①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正确的态度审视和对待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统一,为最终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做了有益铺垫。

2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文化大家,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4] 5 3 4。保持中国特性,就是在遵循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一方面,他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他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高度肯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生机与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