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现代文明生成逻辑的“I/C”分析
作者: 邵士庆 李劲[内容提要] 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层的价值生成逻辑,不同价值生成逻辑的演化变迁构成推动、引导和规约不同文明形态生成发展的内在“价值驱动”。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和与其相契合的具体文明形态具有内在的双向互构效应,为我们透视不同文明形态的内在价值逻辑提供了有效路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别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人类现代文明形态的基本价值原则,代表着两条不同的价值路向。借助“I /C”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厘清两种人类现代文明的生成理路,对于辩证认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历史进步与困境,批判继承苏联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生成发展经验,科学把握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历史性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类现代文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世界历史
[作者简介] 邵士庆,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劲,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思想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AK S 0 1 1)的阶段性成果。
人类现代文明在历时态上展现出世界各国对文明的探索进程,在共时态上则展现出不同文明在其生成逻辑上的差异。“文明是实践的事情”[ 1] 9 7,人类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结果,其中必然蕴含人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西欧国家以工业化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生成的先锋,其所秉持的资本逻辑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原则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生存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显著特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受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尤其是与西方现代化存在着共时态的时空交叉,但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有与资本主义迥然不同的生成发展逻辑。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现代文明生成逻辑进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分析,即“I /C”(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C o l l e c t i v i s m)分析,从社会发展基本价值路向的根本对立上揭示出不同文明形态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祛除西方中心主义所谓“普世价值”论调的虚伪面纱,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及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历史超越,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认知,引导人们积极投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一、人类文明的生成逻辑及其分析范式
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蕴含人类的价值追求,是人类价值实践的历程。不同的文明形态、文明类型、文明阶段的形成以及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前进、倒退、曲折等现象,都会在人们的价值实践问题上反映和呈现出来。任何一种人类文明形态都有其价值生成和保障机制,都是在一定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引导和规约下生成的,并使其上升为该文明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核心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以保障该文明形态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2]任何文明形态的生成发展,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动力,都有其生成发展的价值逻辑。
(一)价值逻辑是推动人类文明生成的深层逻辑
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 3] 1 5 3,他在集体性的社会生产、生活交往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和追寻自身活动的目的性,也总是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利益冲突。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处理利益矛盾冲突纷争中,必然会进行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关系的价值认知、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尽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一过程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个体还是整体、区域还是全局,都变得极为复杂。但是,人(类)关于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取舍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主义,一种是个人主义。当然,这两种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4],为了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尤其是阶级社会的阶级统治,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价值观必然要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走向并导引公共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3] 1 7 8。任何社会都会形成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核心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必然把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基本价值原则,贯彻到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中,形成总体性的价值原则,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既是其核心价值原则的产物,又是维护其核心价值原则生成和运行的保障。因此,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与具体的文明形态形成了相互建构、相互保证的效应。这种内在的互构效应,影响和决定着具体文明形态的外在特征,也使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通过具体文明形态的运行机制、制度体系、观念形态等呈现出来。由此观之,价值逻辑成为推动、引导和规约人类文明生成发展的深层逻辑、底层逻辑;反过来,价值逻辑也必然会成为我们比较、区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有力指征。
(二)现代文明生成的两种价值路向及其“I /C”分析范式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别构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人类现代文明形态的基本价值原则,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类现代文明生成的价值路向、价值逻辑。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现代文明形态,并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时空上的逻辑起点,但却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各自文明形态的典型结合的历史呈现。具言之,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个人主义的价值逻辑演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人主义的价值原则和意识形态的“制度文明”保证,其实质是个人主义的现代文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是集体主义的价值逻辑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和意识形态的“制度文明”保证,其实质是集体主义的现代文明。当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的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I /C)”是国际学界尤其是心理学界在进行文化、心理和行为等研究时常用的研究范式和分析工具。“I / C”不是简单的概念组合,而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从存在论的视角来看,它在微观层面上呈现为个人心理上的“二端”价值结构,在宏观层面呈现为人类集体心理结构,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文明类型的价值诉求的本质体现;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它又是一种认识工具、一种学术研究范式。无论从存在论还是认识论上看,“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I /C)”都应成为分析人类社会制度、社会文明的重要理论工具。“I /C”分析,呈现的是“边破边立”的研究理路,是“解构/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是一种进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比较研究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二、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生成逻辑及其局限
个人主义①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庞杂的思想体系,有着复杂的思想演进历程,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充满歧义与纷争。但毋庸置疑,现代文明视野下的个人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立场,构成了推动、引导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发展的“价值中枢”。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呈现为从抽象的“原子式个人”扩展为“经济个人”“政治个人”“道德个人”等多重身份的过程[ 5],其核心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产物的“经济人”。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进而推动作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典型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建立。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的每个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从孤立的个人出发来解释一切经济现象,是由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开创的西方经济学及其后学的一贯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把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看成是理性的、利己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个人。这种经济个人主义后来又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终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构建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架构和政策体系。马克思曾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钱”[ 1] 5 2。“到了资本主义关系建立以后,私利和贪欲更是成为推动文明前进的飞轮。”[ 6]资本主义的人性图画,展现出的是个人至上的“利己心”的经济世界,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生成的起点正是这种“利己心”。正如亚当·斯密主张,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源于人们自利的打算。在“利己心”的驱使下,资本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暴力侵占和血腥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应用,又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演变调整,推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发展。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的范围内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并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通过各种举措来缓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只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而作出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性质。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出现,意味着部分资本从私人手中转移到由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这一“总资本家”的手中,但“只要雇佣工人仍然是雇佣工人,他的命运就取决于资本。这就是一再被人称道的工人和资本家利益的共同性”[ 3] 3 4 5,在资本统治下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仍是根本对立的。
其次,从对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批判和制度化个人主义的构建来看,个人主义的现代化包装与民主化改造是资本主义现代政治文明的现实生成逻辑。西方政治哲学家麦克弗森将1 7世纪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的显著特征概括为“占有性个人主义”①,批评揭露了自由主义理论中自我的至高无上性和社会的原子化倾向。[ 7]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从“占有性的个人主义”到“制度化的个人主义”的发展演变。[ 8]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在权利论上是“自然权利”的充分彰显,现代西方民主国家政治建制和社会制度安排都紧紧围绕其展开,以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同时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个人主义作为政治自由主义的基础表现为个人是第一位的,应当始终作为权利的主体,具有终极的价值。[ 9]而国家和法律是保障和服务个人的工具,可以说,个人具有最高的价值是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始终不变的一个观念。[ 1 0]显然资本主义现代政治制度设计是一场以物质博弈为基础的“个人”对抗“个人”的权利博弈,尤其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和维护,强调一个不受“公众”干预的思想和行为领域。史蒂文·卢克斯界定个人主义的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关于“私人领域的边界在哪里、依据什么原则来划定这种边界、干涉从何而来、如何加以制止的学说”[ 1 1]。资产阶级设计政治制度和制定法律,以“契约”精神来规范划分“公众”和“个人”,实现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以维持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的运转。
最后,个人主义的思想演进和价值原则贯穿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生成与演化,是经济上的利己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即个人主义主导着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意识形态,贯穿调控其社会生产生活的总体及其始终。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思想的演进自西方海洋文明的冒险扩张掠夺精神之始就有“征服自然”的取向,而基督教的上帝设定又使人与自然相分离且对立,表现出“利己主义”的文明取向。亚当·斯密曾指出:“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 1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使人神相揖别,对神与上帝的“脱魅”展现出“人文主义”的伦理取向和对“理性主义”的崇尚。启蒙运动喊出了“人生而平等”的时代之声,“天赋人权”思想构成西方政治的起点。[ 1 3]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人主义的信奉,使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强调个人本位,突出个人的自由和独立,维护个人利益,并使个人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基于个人主义的一种“独立人”和“个人中心”的价值原则,资产阶级通过私有化和非调控化来维持资本增殖和全球扩张,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向世界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普世价值”,输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范本,宣介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先进性与唯一性,以巩固和增强其话语霸权,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如此种种,都是个人主义的鲜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