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方法论”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大意义
作者: 吴宏政 罗媛媛[内容提要] 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力。 2 0 2 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根本要求,构成了“学史方法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背景下,这一“学史方法论”对于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学史明理”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科学依据,“学史增信”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主观条件,“学史崇德”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行动意志,“学史力行”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实践旨归。
[关键词]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历史主动精神
[作者简介] 吴宏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媛媛,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持和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A Z D 0 0 8)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了“伟大的历史主动”[ 1]概念。可以说,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力。在2 0 2 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根本要求。这四项要求不仅对于学习党史有效,而且作为普遍方法适用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历史的学习。这一普遍方法为“为何学史”“学什么史”“怎样学史”提供了根本遵循,构成了“学史方法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背景下,这一“学史方法论”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一、 “学史明理”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主动精神是指人作为历史主体,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每个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主动担当历史使命的精神品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通过“学史明理”来提供科学依据。历史主动精神不是盲目的主动,而是有理有据的主动。只有掌握了科学规律,人类的行为才不是盲目的,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历史判断。所谓“学史明理”,就是要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立足唯物史观,从历史中把握社会发展进步规律;同时还要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史中探索出来的革命规律、建设规律、改革规律和发展规律。“学史明理”能够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主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一切思想理论的精神品质。”[ 2]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首先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历史科学的形式论证了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之前的社会主义没有准确地解释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因而仅仅停留在幻想阶段,是关于人类理想的但却不现实的“乌托邦”,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唯物史观的发现,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进而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历史主动精神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规律,明确社会形态演进规律,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做到“学史明理”。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其先进性,肩负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的伟大使命。”[ 4]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之际,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一方面要掌握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把握历史史实的客观性,进而建立关于党的历史的完整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超越历史事实上升到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这是“学史明理”的基本内涵。“学史明理”强调不是单纯地“回忆历史”,更不是“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而是要深刻认识党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智慧,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主动精神。“学史明理”就是要把握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只有把握了历史规律及其本质,才能做到“明理”。
“学史明理”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党的建设始终与人民事业发展相一致,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民事业的发展进程,总结党的建设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体现为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5] 1 2。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历史上,在多次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危机时刻,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进行自我革命,及时纠正“左”倾、右倾错误,带领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始终代表人类进步的方向。同时,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
“学史明理”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依据。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5 0 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也蕴含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谷期,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一项重大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翻版”“再版”,没有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板”,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没有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更多的可供直接使用的理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在不断前行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
“学史明理”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将历史看作“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历程”[ 6],并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历史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国际秩序遇到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捍卫多边主义,如何实现人类持久和平,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要求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 “学史增信”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主观条件
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7] 1 3这就需要我们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重在“主动”。“主动”是和“被动”相对的。“被动”是由外部力量促使发生的活动,而“主动”则是由内部力量促使发生的活动,前者具有被动性、消极性,而后者才具有主动性、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伟大成就,就在于能够在一切重大事情上坚持“主动”,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可以说,“主动”是主观能动性的简要表达。
马克思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 8] 4 9 9马克思在这段话中集中阐明了改变世界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改变世界”之所以不同于“解释世界”,就在于“改变世界”需要有主观能动性。而无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者都是“改变世界”的伟大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 4 7 7因此,历史主动精神本质上是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完成历史主题的奋斗精神。历史主动精神实现了对主观能动性的升华,一方面体现在把主观能动性放在“历史”领域,另一方面把“能动性”上升为“主动精神”,因而具有更加强烈的历史感、现实感和力量感。
“学史增信”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所谓“学史增信”就是要通过学习历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主观条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近代以来,由于西方一直是世界资本逻辑体系的主导者,也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推动者,他们通过推行“普世价值”等向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行为。对此,“学史增信”就是要在批判西方中心论和“普世价值”的基础上,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显著优势”,从而增强“四个自信”,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奠定坚实的主观条件。
“学史增信”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 5] 8 3这一比喻生动地表达了革命理想的重大意义。中国革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取得成功,主要靠理想信念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9]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凝聚成磅礴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扎根于革命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能够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既包含历史主动精神,也有助于进一步“学史增信”。
“学史增信”就是要认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三个论断在百年党史中获得了充分的证明。只有认清这些重大问题,才能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仁人志士也曾探讨过其他道路,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被实践证明是注定失败的。而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显著优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1 0]。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和变革,就要把握“历史主动精神”这一关键词,明确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三、 “学史崇德”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行动意志
任何一种精神首先是思想和观念,如果要把“精神”落实为“行动”,就需要以“德”为中介。“德”是把观念转变成现实的“行动意志”。所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落实在“学史崇德”上,要把历史主动精神转变为“道德实践”。“德”包括“公德、私德和大德”,而和历史主动精神相对应的“德”主要是“大德”。所谓“大德”,是指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并把个人的生命意义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行动意志。一般来说,“大德”也被称为“家国情怀”。掌握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立足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出发,主动参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行动,探求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道路,引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