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 张建荣 崔唯航[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定的世界历史境遇中开辟的历史性进程。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普遍进程的展开,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基于这样的历史境遇,被迫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在实践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的必由之路,开创了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自身的科学理论和生动实践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的超越,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之意蕴,更在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回答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现代化经验。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和平发展
[作者简介] 张建荣,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崔唯航,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 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批准号: 2 1&Z D 0 1 2)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1]。作为在特定的世界历史境遇中开辟的“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规定了其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蕴。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的充分理解,正是把握其世界历史意义的关键。若不能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性”,便无法认识和把握其对世界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其一,基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进程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被迫卷入世界历史的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探索,并在实践中找到了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二,在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中国式现代化以自身的科学理论和生动实践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的超越。其三,作为“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2] 1 9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必然
马克思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3] 4 7 0 - 4 7 1作为世界历史产物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进程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无疑成为其开启的历史规定与时代境遇。基于这样的历史境遇,被迫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探索,并在实践中找到了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进程
马克思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4] 3 4也就是说,世界历史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早在1 5—1 6世纪,美洲新大陆与东印度航路相继被发现。这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开辟了欧洲接触和前往世界其他地方的可能性航路,更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终结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预示着世界历史时代的开启。世界历史的划时代变化肇始于1 8世纪的工业革命。这一革命作为社会革命,无论是较德国的哲学革命还是法国的政治革命都更快地达成了实践目的,因而“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 5] 8 7。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各民族封闭保守的分散状态逐渐被打破,交往从“只限于毗邻地区”[ 5] 5 5 9扩大到世界范围,导致“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 5] 5 3 8。于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建立,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世界历史的形成,“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5] 5 6 6。其原因在于,机器大工业生产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现代生产方式创造的劳动产品在竞争中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而那些建立在旧的工场手工业基础上的非工业国家的商品便销售不出去,最终渐渐失去了市场,并导致这些国家的工人陷入生存危机。这便使各文明国家中每个人的需要从由本国满足逐步转向依赖于整个世界。这样一来,原本置身于外的非工业国家被迫打破原始的封闭状态,“由于世界交往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 5] 5 6 7。此后,曾经仅限于某一民族或地区的局部历史便不再可能,相邻的偶然交往也随即被普遍的世界交往所取代,这一前所未有的根本改变无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转变。
可见,正是现代世界的展开塑造了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过程并非“‘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5] 5 4 1。然而,如果认为这一过程是在平衡均质的空间中以和平方式实现的,那就错了。恰恰相反,现代化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中以血与泪的暴力方式展开的。
2. “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率先进入世界历史的西方,同时也是现代化的生发地。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出现使西方先行开启了世界历史范围内的人类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不仅获得掌控世界的绝对优势,而且将现代文明推广到全世界,使现代化成为各民族的必然追求。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就在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的建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6] 1 9 8。这个新时代就是由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时代。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下,资本的人格化即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奔走世界各地,扩大交往和联系,不断摧毁地方限制,以获得自身的无限发展。于是,全球各地都成为资本生产流通的场所,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被卷入这个由资产阶级精心打造的全球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资本成为支配世界所有领域的“普照的光”,“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3] 3 3 - 3 4。资产阶级在将社会关系简单化的同时也使其普遍化,或者说,赋予其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但是,这一普遍性不是脱离历史内容的抽象普遍性,而是“深入到具体之中并且把握住具体的普遍性”[ 7],即在特定的“统治—从属”关系中形成的普遍力量。
资产阶级凭借“绝对权利”形成的普遍力量,“迫使一切民族”运用自己的生产方式、推行以资本为底色的所谓现代文明,从而按照自身的需求塑造出一个“东方从属于西方”[ 3] 3 6的不平等的世界格局,即“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3] 3 6。这种不平等关系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展开渗透到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一切领域。在经济上,为了获取无限的剩余价值,西方对东方展开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掠夺以及殖民贸易;在政治上,西方通过对东方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殖民地国家的主权;在文化上,西方向东方强制推行和渗透所谓的现代资本文明和意识形态;等等。正是基于这种不平等的世界格局,现代化成为世界各民族的普遍命运,因为“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3] 3 5。工业发达国家必将成为工业欠发达国家的未来前景,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必然趋势,且这种必然趋势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6] 8。
3 .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历史而偏安一隅、孤立生存,而是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入世界历史潮流,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同样如此。鸦片战争的爆发引起了中国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全面冲突。这些冲突在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的同时,掀开了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大幕,并迫使中国不得不走上变革传统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从力求器物和技术方面现代化的洋务运动到从制度层面寻求变革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新文化运动,这一系列西方式现代化的尝试由于与中国大地“水土不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正当中国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陷入迷茫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8]和实现现代化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伴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民族危机的爆发,中国知识分子大声疾呼,中国若再不顺应“现代化”大势,将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在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的促使下,中国知识界于1 9 3 3年7月在《申报月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上展开了中国应当以哪种方式、走哪条道路搞现代化的激烈讨论。后来,毛泽东同志基于对历史大势、现实规律和未来命运的审视和把握,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提出“一边倒”,即新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重要抉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于是,从建设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直至“中国式现代化”,一代又一代逐步认识到现代化建设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步履不停地纾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难题。随着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9],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
虽然在不同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和发展方式,但深入现实内容便会发现,其蕴含着镌刻于历史之上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社会主义本质,勾勒出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史。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高度自觉性,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越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2] 4 8 4,而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塑造的独一无二的新型现代化,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的三重超越。
1.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超越
“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4] 3 1 - 3 2,其运行与发展的逻辑建构并主导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切,抑或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切均体现为资本逻辑的普照。其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亦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并进、人与人共同发展的新型文明观。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其在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人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的同时,亦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导致并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体现为要经济不要自然的二元对立的现代化模式。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造成二者对立的是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而非现代化本身,因此超越资本逻辑,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现代化道路。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1 9,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坚持人与社会协调并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把人与社会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支配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在其宰制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表征为庞大商品的堆积载体。人在充斥着物质主义的社会中不断被物化,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最终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按照人的现代化逻辑推进的,又是人的现代化的具体展现。”[ 1 0]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建设、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现代化的举措都是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的。与此同时,人的现代化反过来对社会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将人与社会置于矛盾之中的困境。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坚持人与人共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人与人对抗冲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了获得无止境的剩余价值,到处开发资源、到处压榨剥削,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了一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世界历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人和人之间仅存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并且少数人的富裕建立在牺牲多数人的利益的基础上,随之产生了一方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方是“贫困的积累”的两极分化。这种导致极其严重的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质上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狭隘现代化,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冲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共同现代化。相较于追求少数人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实际,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共享发展成果,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公平感,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下人与人的对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