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三重价值意蕴
作者: 张润峰[内容提要]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确立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宏阔目标任务,具有重要且深远的价值意蕴。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既有助于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促进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持续弘扬、切实贯彻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奋斗主题,又能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基础、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协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具象性文化内核的智慧解答、对破除“西方文明优越论”道路迷思的样本拓展。阐释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政党意蕴、国家意蕴与世界意蕴,构成了理解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新视角,有助于更好地凝聚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共识与精神力量。
[关键词] 中华文明;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作者简介] 张润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研究员。
* 本文系2 0 2 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 2 4 C K S 0 4 9)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1] 3 3,任何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创造出具有连续性的文明形态,就必须有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民族自信自强、国家繁荣强盛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重大命题,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蕴含重要且深远的价值意蕴。如何深入理解文化主体性并把握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更好地凝聚起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与精神力量,并将其转化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工作效能,是当前需要我们奋力攻关的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主体性”重大命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历程、经验、方法、实践要求等方面的研究;二是针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三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价值意蕴的研究。但当前将政党意蕴、国家意蕴、世界意蕴统筹起来构成研究视角展开研究的成果相对少见。鉴于此,有必要从政党视角、国家视角与世界视角,对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进行系统的学理化研究。
一、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政党意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并自觉肩负起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任务。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独创性地提出并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进而取得了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1] 4 8 6的历史性成就。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既要永葆自身执政地位、又要始终掌握自身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不仅有助于为中国共产党永葆执政地位提供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土壤,而且能够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从而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1 .有助于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持续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生态事关一个政党的人心向背,既关乎一个政党能否取得执政地位,又决定着一个政党能否永葆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警示全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2] 3 6 7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1 8 1。党内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孕育于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土壤。党内政治文化事关政党的民心得失与兴衰存亡。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离不开文化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和生命力,从而夯实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重大命题,其中的一个重要缘由正在于此。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问题,并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虽然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及其相关话语体系的表达有所不同,但将党内政治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思考,却是始终蕴含其中的方法论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预见性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4]他提出“两个务必”思想和“进京赶考”命题,高度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等庸俗腐朽文化侵蚀党的肌体健康。“两个务必”思想和“进京赶考”命题蕴含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拉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序幕,是以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先导和前提的,这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具象化形态就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诚如邓小平所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5]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蕴含的实践第一、求真务实与人民至上等精神,也同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特别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冲击,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项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出及其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国民教育全过程,正是以上述方法论原则积极应对这项严峻挑战的实践诠释。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紧紧扭住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动摇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命题,深刻阐明了党内政治文化同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有机统一关系,赋予“党内政治文化”以明确内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 6]。从其实质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社会主义”和“先进文化”这两条结构主线,而在“先进文化”前加上“社会主义”,其目的就是要表明,当代中国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非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现代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一种复合型文明”的结论,中华文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正是对这一复合型文明内在规定性的多维表达。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必然会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革命文化新辉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党内政治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提供丰厚滋养,进而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 .有助于弘扬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着力锻造宝贵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命题,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要求的时代回响,也是对党坚定历史自信、牢牢掌握历史主动实践的深刻诠释,更是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清醒把握和高度自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归根到底是由推进实现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正确道路的实践决定的。“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7]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如何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把一个积贫积弱且落后挨打的中国发展成一个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接续推进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8]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只有具有伟大精神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 9],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构筑元素。
回溯自1 8 4 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拯救中国的历史进程,纵使他们循序渐进地从“器物—制度—文化”路径展开尝试,但这些尝试最终均未获得成功。究其根源,有三个因素尤为重要:一是未能解决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这个根本任务;二是未能摆脱封建专制政权腐朽统治与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三是未能跳出“亦步亦趋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及其文明形态”的窠臼。毕竟,“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1 0]。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出现转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逐渐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中孕育成立,又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中塑造着实现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此,中国共产党既缺少成功的历史经验,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更无系统的理论基础。加之苏联模式所起到的示范效应,中国最初选择了“走苏联人的路”的建设模式。当毛泽东“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后,第一个站出来力图冲破这个模式,走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 1],从而实现了从“走苏联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模式转变。邓小平指出:“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1 2] 9 5中国共产党果断且科学地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功开创与发展中国道路,并沿着现代化、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等叙事主线,不断赋予中国道路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构筑起当今世界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实践与中国逻辑。
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即中国共产党自身必须强大,充分彰显“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执政逻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领导力,并“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1 3],这使其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百余年来的奋斗历程,无不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历史主动精神应对党内外各种艰难险阻与风险挑战的宝贵品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中国共产党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1 4] 2。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要以文化自信为灵魂。只有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只有有了坚定的历史自信,才能掌握并不断增强历史主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主旋律下应运而生的。在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然会进一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领导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3 .有助于贯彻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坚定践行庄严执政承诺
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重焕荣光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一种具备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形态,还“是一种现代文明形态,更是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声相应的文明形态,是伟大复兴的文明表达与文明诠释”[ 1 5]。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论断,有其特定的逻辑缘由,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历史主线在中国合流的现实逻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及其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 2 4 6。在英国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并迫使西欧及其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北美)接受现代化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时期,中国封建专制政权的腐朽统治和僵化意识形态阻碍了现代化在国内的萌发,致使中华民族迅速落后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创造的工业文明时代。而由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工业文明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内嵌着剥削性、贪婪性、扩张性与殖民性。对于本已落后的中华民族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中华民族此时既要面对传统文明由领先转向落后的既定事实,又无法摆脱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条件下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 1 6],致使自身陷入“文明蒙尘”的惨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