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出场、转场及时代赓续
作者: 李风华 张丹[内容提要]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问题上所持有的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在对资本主义及其价值观和其他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价值观的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出场。毛泽东的重大贡献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将其运用于对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改造。这一转场意义深远,表明能否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改造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斗争和改造的经验,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和结合中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必将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新的高潮。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批判;中国化;价值融通;时代赓续
[作者简介] 李风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丹,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新型群己权界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Z D A J 0 0 5)的阶段性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原创性概念,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的重要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是书斋里的“发明”,而是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同各类错误价值观的斗争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在解决中国革命最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中国路径,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新时代的赓续与发展,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出场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和理想及其实现途径的科学。[ 1]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斗争和愿望,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应然状态的期盼,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回溯历史,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及其价值观、其他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价值观的过程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全面批判、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及其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其一,在关于法哲学的研究中,青年马克思驳斥资产阶级法权观念,解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底层逻辑,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证了法是阶级和社会的产物,无产阶级是一个肩负实现社会解放使命的历史主体;《论犹太人问题》揭示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历史局限性和虚伪性,分析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消灭私有制对社会革命改造、人的解放的重要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述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权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直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底层逻辑,提出以“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①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 2]其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研究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定了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基石。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等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研究,初步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角度揭露了异化的制度根源、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资本论》更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基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赋予共产主义以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推动其价值观在工人阶级中的广泛传播。其三,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工人运动实践中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政治内容。1 8 4 8年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始终贯穿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首次以浓缩和结论的形式完整呈现了新世界观及方法论;《1 8 4 8年至1 8 5 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农民战争》和《法兰西内战》等文本总结了法国革命、德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和“不断革命”等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总之,通过对资本主义及其价值观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确立起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了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同一切妨碍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错误理论进行长期斗争,尤其是各种似是而非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批判贯穿两人一生的理论事业。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价值诉求和基本主张基本上是通过理论批判的方式得以呈现和证明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出场是以“破”而不是“立”的方式出现的,理论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史上的主要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将理论批判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当成主要任务,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也多次领导工人运动,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首先,从实践来看, 1 9世纪中后期西欧工人阶级所面临的运动目标以及自身的组织程度,不容许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作为首要问题来关注。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作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3],并不能真正实现对各国工人运动的指挥,其主要的活动是围绕当时工人运动所关注的议题展开辩论,提出相应的决议案。这些议题包括工人罢工、土地所有制、信贷、合作社、民族问题等各种现实问题,而不是价值观等理论问题。而且,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虽然马克思在许多问题上所提出的观点获得了协会成员的支持,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如在洛桑会议上,蒲鲁东主义者主张土地私有制的观点最终获得多数代表的支持。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在协会中也有较大影响。可见,在很多时候相对松散的协会本身以观点和思想交流为主,往往只能作为一种道德力量,谈不上革命的组织与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也不占主导地位。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还不具备提上议程的现实条件。
其次,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仍然是资产阶级价值观,这决定了揭示它的非科学性和反动性构成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历史出场的首要目标。
1 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各个方面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哲学家们宣扬观念统治着一切,认为时代受观念统治,从而把推翻这种观念统治同创造自由个性看成一回事。即使“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形态家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但他们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 4] 5 1 6。经济学家们也总是习惯于将资产阶级制度看作“天然的”,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应当永远支配社会的永恒规律”[ 5]。资产阶级理论家建构的“虚假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蒙蔽着人民群众,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多重辩护。资产阶级则通过这些理论及价值观完全“控制”着整个社会。因此,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逻辑的非科学性,将人民群众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首要的理论任务。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出现,虽然在表面上也反对资本主义,但其实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论是德国的赫斯、格律恩、拉萨尔和杜林,还是法国的蒲鲁东,抑或俄国的巴枯宁,都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开出“救世良方”,其根本立场、价值诉求和基本主张影响了相当一批读者和实践家。相对而言,这些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及价值观对于工人阶级更具有迷惑性。小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提出诸如“人民国家”或“人民的王权”之类的口号,诱导工人陷入改良主义的泥潭,吞噬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对无产阶级运动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实质性进展,只有进行彻底的理论批判,才能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为实现“全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阶级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理论及价值观只有被阶级理解和掌握,才可能转化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可以说,当时的理论批判是更具革命性的工作。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世界观,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逻辑,在多数情况下价值观只是世界观的隐含表达。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经济学研究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阐述无产阶级世界观为主题。这里的世界观既包括哲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包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看法。就哲学研究而言,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分别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布·鲍威尔在民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神学、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底层逻辑,使唯物史观初具雏形。在批判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对资产阶级哲学的“颠覆性”革命,由此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得以确立。同样地,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仍以世界观为主要内容,《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出发,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初步提出新的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的理论观点;而《资本论》深刻分析和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传播最广泛的、具有国际性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本质上也是在向世人透彻阐释崭新的世界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条件和现实道路。除此之外,为巩固和发挥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引领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政治冷淡主义》《论权威》《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者》《<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反杜林论》等批判性著作,仍侧重于解析盛行于工人之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揭露和批判其对资本主义的非科学认识,从而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策略,这些也属于世界观的理论研究范畴。另外,即便是总结现实革命经验教训的《1 8 4 8年至1 8 5 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农民战争》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也侧重于对无产阶级世界观及方法论的说明和论证。可见,批判资本主义内在逻辑、阐述无产阶级世界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从属于世界观研究的附带性表达。
漫长而艰巨的理论批判工作直接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出场。一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理论的基础上揭露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虚假性”,提出以“全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二是在同其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斗争中找到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途径,并使其具备广泛的阶级基础。自此,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革命意识形态和经济理论”,成为“拥有世界各地信徒的意识形态”[ 6],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不合理性等[ 7],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8]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生成需要亿万人的参与,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蕴含相当多的有关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判断,但总的来说这些论断只是理论上的推断,而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际生成。正如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是社会的产物” [ 4] 5 0 1;同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社会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列宁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新特征,揭露其寄生性和腐朽性,直面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提供了理论上的证明。尤其重要的是,列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发挥共产主义信仰的感召力,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使社会主义从一种崇高理想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生成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