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赋能青年精神素养培育的实践优势、现实风险与路径优化
作者: 胡德庆 廖小琴[内容提要] 数智时代,青年精神素养培育的核心之维———精神交往发生了明显转向,出现了“A I精神化”“精神A I化”以及“数字之我”与“精神之我”高度互融的现实景象,因此应系统思考生成式A I在青年精神素养培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与风险。生成式A I的有序参与使青年精神素养全时空精准培育成为可能,允许青年在反复试错中完善“精神之我”,助力青年摆脱低效化灌输,实现个性化、沉浸式的精神素养的自我养成,促进青年群体精神素养培育的公平化与一体化。与此同时,现阶段生成式A I大模型在算法算力、底层逻辑、辅助系统等方面的不完善及其具有的“黑箱运作”、非鲁棒性等特征,也会使其在参与青年精神素养培育过程中产生“智能异化”、蒙蔽青年精神之“眼”、弱化青年社会情感与实践能力,以数据为载体的资本逻辑与不良思潮的渗透等问题。因此,应坚持辩证思维,从数智监管机制的科学完善、模型技术的有序创新、数字素养的同步培育、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建构等方面予以系统性应对,确保生成式A I始终高质量赋能新时代青年精神素养培育。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生成式A I;精神素养;精神交往;人机交互
[作者简介] 胡德庆,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廖小琴,法学博士,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富有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 2 3 Y J A 7 1 0 0 2 3)的阶段性成果。
数智技术的持续革新与普及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公众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构筑起数智化交往的新景观。其中,C h a t G P T与S o r a等生成式A I模型的相继出现,标志着数智技术步入A I G 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发展的新阶段。所谓生成式A I(G e n e r a t i v e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是指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规则,包括生成对抗网络、大型预训练模型、人机交互规则等,基于大规模数据集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创造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和代码等在内的原创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内容生成能力和人机交互能力。当前,生成式A I大模型正逐渐影响包括精神交往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一方面是“A I精神化”,即生成式A I正成为人们塑造精神世界的工具与载体;另一方面是“精神A I化”,即精神交往的内容与方式正为生成式A I模型所精准定制,对青年精神素养产生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 1 4 0青年精神素养是新时代青年综合发展、贡献社会、责任担当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征,集中体现了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键要素[ 2],可被理解为“由心理、思想、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人格特征”[ 3]。精神素养是青年实现社会价值的必备精神品格与进行科学化精神交往的综合能力。综合来看,青年精神素养除具有公众精神素养的一般特征外,如内容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发展过程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一,稳定性较弱,即青年精神素养正处于形成培育期,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第二,群体示范性或感染性强,即青年精神素养在群体内部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和示范性。第三,时代性更加明显,即青年精神素养会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出现载体、内容与发展方向上的变化。第四,追求个性化,即青年对精神素养的培育方式与内容选择具有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要求,主动接受和积极追求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内容与方式。对新时代青年进行精神素养培育,既关乎青年健康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也关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在数智时代条件下,应关注C h a t G P T、S o r a等生成式A I对青年精神素养培育的现实影响,把握优势,深度分析风险,持续完善相关算法,“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 4] 8 3,使其更好地同新时代青年共成长,助力青年精神素养的高质量培育。
一、生成式A I助力青年精神素养培育的优势
“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 1] 2 4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据统计,截至2 0 2 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 1亿人( 1 0. 9 9 6 7亿人) ,其中1 0~1 9周岁、2 0~2 9周岁、3 0~3 9周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 3. 6%、1 3. 5%和1 9. 3%,青年( 1 4~3 5周岁的人口)占比大;智能搜索引擎用户、网络视频用户、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分别达8. 2 4亿人、1 0. 6 8亿人、5. 1 6亿人,分别占网民整体的7 5. 0%、9 7. 1%和4 6. 9%,生成式A I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传统搜索向问答式搜索演进,持续提升用户搜索与交互体验。[ 6]生成式A I作为一种基于规模化数据集训练的深度学习大模型,不仅因其强大的数据检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人机互动能力和内容生成能力而具备赋能优势,更因“合和共生”的基本逻辑实现了对既有数字技术的超越。[ 7] 4 6而社会本就是促进人们关系构建的各种媒介,这决定着生成式A I不仅能够成为帮助青年应对大数据时代信息过载、实现精神内容有效生产和分发的手段,而且能够成为一种增强青年信息体验感、提升健康精神产品影响力的策略,赋能青年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精神富有,发挥自身的本质力量。
1 .为青年精神素养的全时空精准培育赋能
从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来看,个人的全面性正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8] 3 6,而“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9],青年的物质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亦如此。但青年的精神交往需要比物质交往需要更微妙且更复杂[ 1 0] 5 1,其内容会随着物质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加之,“当一种精神交往从偶然的‘享受’变成必要生活资料时,新的更高的精神交往需要又会走到面前”[ 1 0] 5 3,这就提出了对青年精神素养进行全时空精准培育的必要性。
“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1 1]在数智时代,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和强大涌现能力的C h a t G P T、S o r a等生成式A I,正在成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效载体”[ 1 2],拓展了跨时空、跨文化、跨代际沟通交流的渠道,打破了“有局限性的精神交往”的束缚,开创了一种“算法生成与推介内容”的新模式。生成式A I构建的精神之场,其内在精神资源的流动与分配、各主体间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场地、身份、时间、成本、资源等客观约束,具有更高的精神活动效率,能够实现多种精神产品的跨界融合与叙事创新。“每一种技术架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界面,都代表着选择,都意味着判断,都承载着价值。”[ 1 3]生成式A I的视觉大模型可以构建出更加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语言大模型可以学习人类的抽象概念以及认知能力,多模态大模型则让融合创新、全面融入成为可能。[ 1 4]生成式A I恰似一个永不觉累、随叫随到、具有海量知识、沟通能力极强、不受时空约束的“好友”,可以在高质量算法、算力与平台的支持下,同喜爱数智空间的青年进行全天候、全过程的沟通与交流,引导他们进行实时化精神素养培育,成为“英才”[ 1 5] 1 9 6。生成式A I所具有的数据收集的海量化、精准传播的实时化、覆盖对象的全面化、动态连接的全程化,以及自然而然、连续隐匿的对话形态和富有逻辑性的内容生成方式等特点,使其能够突破在场式精神素养培育的诸多限制,使青年精神素养全时空精准培育成为可能。S o r a等生成式A I所带来的“文/图/视生视频”大模型更是能够通过全息化、多模态、全能型的智能传播,融入现实生活,打破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构建更为多元的全过程景观世界[ 1 6],提升精神交往质量,助力青年精神素养培育。
2 .允许青年在试错与预演中提升“精神之我”
青年是推动社会交往不断实现突破式发展的先锋力量,但也存在缺少实践经验和易被误导的现实特征。列宁曾指出:“整个斗争的结局都将取决于青年……不必担心他们没有经验和不够成熟……如果你们不善于组织和推动他们……他们的没有经验将会带来五倍的危害。”[ 1 7]青年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关键阶段———趋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其社会交往经验不足、价值选择与判断能力较弱,因而总会“不停地试错”。这也是青年精神发展的必经阶段,“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 8]。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一个错误的信息或行为就可能使青年失去一个友好的交往对象,甚至导致“有错即惩罚,遏制青年试错积极性”的现实问题。而生成式A I带来的交往景象及其构建的意义空间则不同,其赋予青年以“学习参与的自由权、对话反馈的主动权、内容选择的自决权和价值认同的自主权”[ 7] 4 7,在推进精神生产与交往发生智能增强、转译与转移的过程中,允许青年试错,并能够给予及时反馈,包括思想文化实验和人情交往演练等都可在生成式A I的交互空间中完成,使青年能够提升“精神自我”,“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 1 9] 3 3 5。
马克思强调:“‘机器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 2 0] 3 4 3当下C h a t G P T、S o r a等生成式A I已经具有高度的社会性、感知性和思辨性,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多模态数据的对齐、转换和生成任务,这意味着该类模型对物理世界已具备了深刻的理解力[ 1 4],驱使人类与智能机器在创造性工作中的角色发生“主体间性的”变革[ 2 1] 1 3 3。基于C h a t G P T、S o r a等的发展,新时代青年可以在同生成式A I模型的交流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对比、总结归纳、意见参照、渲染预测等来把握精神交往的内在机理、提升精神交往能力、塑造向上向善的精神世界,同时降低试错成本。S o r a等生成式A I的视觉模拟极大地增强了数字包容性,制造与训练S o r a等生成式A I的目标也正在于帮助人们解决与现实世界交互的问题。[ 2 2]
3 .在摆脱低效化灌输中实现精神素养的个性化、沉浸式培育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2 3]每个青年都有自己的精神需求与期待以及适合自己的满足精神期待的方式,加之青年的注意力机制通常具有易分散、受情绪影响大、探索欲望强、焦点转移快、个性化明显以及接受机制较开放等特征,这对数智时代青年精神素养培育的个性化与沉浸性提出了一定要求。马克思曾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1 9] 1 9 1C h a t G P T、S o r a等生成式A I是当代数智领域多模态任务执行的杰出代表,具有突出的数据内容增殖、扩散、渲染和同构联觉等能力,生成式A I的融入加速了人类精神交往模式转型,使“人—机(算法)—人”的关系日益普遍并愈加稳定、多元。生成式A I技术既可以通过“不断变换的图景连接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心智空间”[ 2 4] 1 4 5,也可以“通过自我注意力机制精准捕捉连续性对话的内在意涵,锚定受教育者的精神价值需要和精神情感困惑”[ 7] 4 7,继而再通过动作捕捉、虚拟镜像、动态模拟与情境渲染等,生成风格迥异、角色立体、场景逼真、情节生动的培育场域,能够为青年群体带来全新的个性化与沉浸式的精神素养培育体验。例如,图像可“通过线条、色彩、声音、背景等要素调动个体的认知神经系统,促使个体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影响其态度行为和价值选择”[ 2 5]。生成式A I带来的“文/图/视生视频”类大模型,能够根据对象的针对性“提示”,精准制造出跨时空、跨风格、跨视界与跨认知的共鸣性叙事内容,产生具有沉浸感和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在有效刺激对象神经反应的过程中,通过形象化叙事创新精细化地满足青年的认知偏好和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