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探究

作者: 周家雅

[内容提要] 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是适应网民多样化需求、实现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的创新实践,对于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覆盖与精准适配有机结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凝聚力、引导力,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对象分众化、教育内容分众化、教育方法分众化是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的基本要求。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应以智能技术为支撑,通过机制耦合、育人力量整合、技术融合、教育环境统合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推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提质增效。

[关键词]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周家雅,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编审。

* 本文系2 0 2 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精准思政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项目批准号: C 2 0 2 2 3 7 2)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道德教育是致力于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养成与发展的实践活动,它通过形塑人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与社会人格等助力人的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 [ 1]。在教育对象日益个性化、价值多元化、群体多样化、社会空间复杂化等现实环境中,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适应性,应树立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受众思维。尤其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赋能,将切实推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精准化与精细化实践。

一、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的价值意蕴

分众化是精准化的基础和前提。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 2]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对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网络既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空间,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等具有基础性作用。受众细分是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精准度的前提。分众化的核心理念是根据受众的类型、需求进行精细化分类,在此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从而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一种思维方式。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是精准思维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是因材施教理念在信息化时代的具体体现,是受众思维、对象思维的客观展现。二是一种教育方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要求教育主体运用适切的方法将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适时传授给教育对象。三是一种教育行动。这种教育行动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立足于更好地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重视对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赋能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四是一种教育趋势。这种趋势更强调对教育对象的学情分析,要求教育者努力全面把握教育对象之已知、明晰教育对象之所惑、了解教育对象之所异、领悟教育对象之所盼、明确教育对象之应知,既有基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起点学情的教育设计,又有基于教育过程学情的教育策略,还有基于教育成效学情的教育评价等。深刻认识、准确理解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的理论意涵和价值意蕴,是把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的必要性、实施条件及其实践路径的前提,是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对于营造崇德向善的网络文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有助于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与适应性

第一,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有助于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受众细分即分众化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精准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分众开展是指“在摸清受教育群体的构成、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不同群体实际,分众化施策,嵌入式施教”[ 4]。教育者以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为依据,以特定的教育对象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为方向,提供定制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表现为教育内容从全面普及到主次分明、教育方法从大众化向个性化的进阶。个人差异理论与选择性理论是分众理论的内核。从个人差异理论来理解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受众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直接决定教育内容能否吸引其注意力,因而教育者要善于了解教育对象的情况,比如教育对象的立场、态度、成长历程,并在尊重教育对象身心特点和接受意趣的前提下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从选择性理论来看,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珀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5]“选择性接触”亦称“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有意识地去接触相关信息;“选择性理解”指的是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具有主观能动性,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价值倾向、心理方式等来理解所接触到的信息,当这些信息与自身的需要、经验认知、心理诉求相契合时,则会对信息产生比较深层次的理解;“选择性记忆”则是指受众对信息进行价值甄别、判断和筛选,对自己有利或有意向的信息予以记忆。

这就启示我们,基于受众思维、对象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性。其一,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会是一个容纳多种力量、多元价值观念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蕴含着复杂的因素,处于其中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对象亦是价值观念多元、思想行为多变、心理诉求多样,因而要重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其二,从微观层面来看,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对象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政治面貌、知识文化水平、成长经历等。其三,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对象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等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其四,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对象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选择、理解、记忆上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对象需求的差异化决定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要因材施教。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着眼于教育对象及其需求的特殊性、差异性、个性化,直面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使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更强、精准度更高。

第二,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有助于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适应性。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它从人的政治社会化的角度观照人和人的精神,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等,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意趣,根据一定社会时期的政治要求、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开展教育,使人们认同主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行为准则等,引导人们践行主流价值观,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之所以要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适应性,是因为以下三点:其一,是适应教育对象身心特点和接受意趣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追求个性的自我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倾向日趋明显,表征为社会身份多重、类型归属多元、个性特征多变、成长需求多样等。他们在满足获取基本信息、接收知识、了解社会等基本需求后,对更高层次的归属感、认同、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与思想品德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凸显。这必然造成新的矛盾,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共性的、普遍性的内容供给与教育对象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以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为基石,针对具有不同受教育程度、思想特点、行为倾向等的教育对象提供差异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路径,这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内蕴的核心理念和思维逻辑。其二,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广泛应用,计算教育学、计算传播学的兴起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提供了新视野和可行性。如有研究者指出:“充分发挥计算教育学的优势,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动因系统进行量化跟踪,开展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助力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优化与重构,以服务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丰富新时代的教育学。”[ 6]当前,数据库、知识库、大模型技术日臻成熟,其应用场景日趋广泛,在便捷高效把握教育对象的需求与期待、精准推送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三,是适应网络传播格局变化的需要。近年来,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人人都可以借助网络成为信息发布者、内容分享者、观念传播者、观点评论者,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网络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创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则是创新的重要着力点。通过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把握内容为王与技术驱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打造多维、立体、新颖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形态,营造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新生态,从而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思想合力,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二、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的基本要求

从发生学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发端于人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需要”[ 7]。从实际存在样态和表现形式来看,作为一项现实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总是具体化、情境化的,它会因人、事、物、境、势等根本要素的差异性而呈现出多样性的面相。[ 8]只有加强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的理论研究,明晰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的基本要求,方能把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要素。

1.教育对象的分众化

精准性的受众画像是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的逻辑起点,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和全面细致的分析是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的基础。教育对象差异化、成长成才个性化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和渠道的多样性是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实施机制的现实依据。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不同形态之分:从场域形态来看,有现实时空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空间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之分,不同场域形态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联动性;从情境形态来看,有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突发舆情事件时的思想道德教育;等等。不同场景、不同情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其各自特定的教育目标、价值导向和教育方式,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需要采取不同的施教逻辑。精准分析受众,开展精准画像即“识材”,是进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设计和有效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基础。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接受意趣,尤其要了解和把握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要素情况。例如,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政治立场、思维方式,此乃开展差异化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指导的前提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信息化与因材施教理论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数字画像技术等,能够帮助教育者更为全面客观高效地“识材”,在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就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受教育程度、成长历程、行为习惯、多样化需求、思维方式等进行精准画像。具体而言,应重点从两方面进行画像:一是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政治面貌、理论功底、思想意识、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二是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理论的基础、兴趣、能力、习惯以及他们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期待等及上述要素的动态变化等。教育者认识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重视学情研究,提供适合每个教育对象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以教育对象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成效为旨归的直接体现,能够为超越抽象、宏大叙事式的教育方式奠定实践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