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凝聚思想共识的根本要求、时代价值与实践指向

作者: 武雅君

[内容提要] 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思想共识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和现实要求。凝聚思想共识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思想合力的实践活动,其根本要求是在多变的社会意识中确立主导、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谋求共识、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举旗定向,具有铸牢思想之魂、汇聚强大发展合力,维护社会和谐、国家统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凝聚思想共识,要进一步夯实思想根基、阐明价值取向、保持思想定力、坚守文化立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 思想共识;根本要求;新时代;实践指向

[作者简介] 武雅君,法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我国凝聚思想共识的理论基础与实现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 T J S K 2 1 - 0 2 4)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重任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广泛凝聚思想共识不仅是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问题,更是新时代聚合最大思想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更为复杂的变化发展,面对文化多元、利益多样、思想多变的现实情况,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力量,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

一、凝聚思想共识的根本要求

凝聚思想共识绝非易事,想要在社会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思想合力,就要做到在多变的社会意识中确立主导、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谋求共识、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举旗定向,进而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1.在多变的社会意识中确立主导

社会成员的思想不会凭空产生,思想共识也不是人们意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现实社会中面对一系列问题所形成的共同认识和看法,不仅其产生具有社会性,其变化和调整也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推进,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造就了复杂多变的社会意识。“就个人活动和社会结构而言,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和高度专门化的。”[ 3]这种分化和专门化体现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体来看,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和阶层的分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多变性和动态性,领域众多,形式复杂,对在多变的思想意识中确立主导提出了挑战。

在多样多变的社会意识中确立主导,首先需要明确这个“主导”,即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确立主导,一方面要把握好一和多的关系,不是求多求全,也不是追求极致的一元,而是用社会主导思想去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同和异的关系,社会主导思想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但也要正视多元社会中多样思想的合理性,并非不同的思想认识都要消灭,差异和分歧都是冲突。因此,要确立主导思想并逐渐将其转变为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进而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体系和精神指南。尽管人们在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具体事情的处理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甚至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上有巨大的不同,但要有核心的思想理念以及共同的思想基础。

2.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谋求共识

对利益的不懈追求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但也是导致社会成员思想意识复杂多变、产生分歧的根源。思想离不开利益,复杂的利益关系及由此产生的多种思想意识是凝聚思想共识的起点,在复杂利益关系中谋求共识则是凝聚思想共识的基础。因此,如何协调好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构建起较为合理稳定的利益格局,不仅事关每位社会成员的利益,也是凝聚思想共识的关键。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不同的经济关系会导致不同层面的利益关系,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群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等。而共同利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里,在不同个体和不同层面的利益关系中的相同部分,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根本利益。马克思十分重视思想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强调民族的团结必须有共同的利益。而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谋求共识,凝聚起全体社会成员思想共识,就必须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列宁指出,既要“‘注意到’群众情绪的转变,又要‘注意到’比情绪及其转变更重要得多、深刻得多的东西,即群众的基本利益”[ 4]。因此,凝聚思想共识要以长远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为落脚点,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调整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的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中寻求利益的共同点,使不同的社会主体都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在实现共同利益中凝聚思想共识。

3.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举旗定向

凝聚思想共识不仅面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面临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斗争。一方面,思想的交流和交锋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开拓人们的思维,推动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思想的交锋不仅是现代与传统、科学与愚昧的交锋,更是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念交锋;不仅是本国和本民族内部的思想争论,更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斗争。可见,思想交锋不是单纯的思想层面的交流和对话,其背后隐藏着特定群体的政治主张和利益诉求,甚至是关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的较量和斗争。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5] 1 0 1面对思想的激烈交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尤为重要,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核心,关乎民族的前进方向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6] 3 5 0每个国家和政党都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选择相应的社会制度、指导思想,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和思想文化,确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思想旗帜,是社会稳定团结的“水泥”,对统一思想认识、确保思想正确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高举旗帜不放松,在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坚定方向不动摇,才能定心聚力、凝心铸魂。

二、凝聚思想共识的时代价值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能否解决好人们的思想困惑,凝聚好人们的思想共识,把人们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上来,既是时代课题,更是铸牢思想之魂的重要问题、汇聚强大发展合力的关键问题、维护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紧迫问题。

1.铸牢思想之魂

凝聚思想共识的首要目标就是统一思想认识,铸牢思想之魂。有了思想之魂,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社会才有向心力。思想共识,即一定社会中人们在思想方面的共同认识。凝聚思想共识,即实现广大社会成员在思想认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上的统一,以社会主导思想整合丰富多样的社会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是在长期不断的思想传承发展中得以沉淀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在世世代代的思想交流融合中得以涵养的。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既是凝聚思想共识的重点内容,也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核心使命。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思想交融和思想共识凝聚的过程。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文化思想的频繁交流,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为思想共识的凝聚和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7]无论是在国家顺利发展的兴旺时期,还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总能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团结一心的思想信念,有着团结奋斗的精神命脉。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继续凝聚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增强对多样化思想意识的统领能力和整合能力,在全社会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铸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之魂,聚合中华民族更加强劲的精神力量。

2.汇聚强大发展合力

凝聚思想共识才能汇聚强大发展合力,这是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倘若思想缺少凝聚力,发展就会缺少推动力。如果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就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信念动摇,最终难以汇聚人民的磅礴之力,难以确保国家和民族发展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凝心才能聚力,凝聚思想共识就是要实现改革力量的聚合。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释放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活力,促进我国社会实现了快速进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凝聚思想共识提供了现实基础,而思想共识尤其是改革共识的凝聚也为改革开放积聚了力量。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 8]。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地凝聚思想共识,使人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对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支持和认可上来,增强对改革发展的信心,提升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以凝聚改革发展的最大合力。此外,凝聚思想共识是实现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过程中难关的攻克和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力量的聚合,离不开思想共识的凝聚。思想共识的凝聚,不仅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无穷的力量。

3.维护社会和谐、国家统一

追求和谐是人类的永恒理想。古往今来,社会和谐、国家统一一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凝聚思想共识的主要任务。“共识至少拥有三个维度:达成一致的个体数量,其信仰的强度或深度,以及表面行为与其信仰一致的程度。”[ 9]因此,在现实意义上,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稳定,取决于社会主导思想满足这个国家人民需要的程度,取决于凝聚思想共识的实现程度。

凝聚思想共识,达成最大范围的共同认识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少民众产生思想困惑,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和谐,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1 0]究其根源,利益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利益问题导致的思想分歧逐渐演化成威胁社会和谐的风险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凝聚思想共识,使人们在生产和分配、冲突与和谐等问题上形成较为一致性的思想认识,增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获得感,减少心理失衡。另一方面,要凝聚思想共识,以长远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利益关系得到协调,思想情绪得以理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就能得到有效疏导,社会和谐也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1 1]

4.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一定秩序而由国家构建,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推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在该社会精神领域占统治或主导地位,是诸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与核心”[ 1 2]。这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凝聚思想共识正是为了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巩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与核心。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1 3]政权的颠覆和国家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尤其是意识形态阵地的失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警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