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建构的意义、原则和内涵

作者: 缪燚晶 钟明华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总的价值观点的整体性概念。“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既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也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不断建构。以“第二个结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建构具有重大意义,其核心在于:探索形成理论创新与价值观阐释的新路径、打开认知中华文明与价值观规律的新维度、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创造文明新形态。从价值观建构原则看,“第二个结合”内含了本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制度价值化和价值观制度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的基本方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不断展开,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呈现出一种不断生成、建构的动态过程。在新的起点上,应紧紧基于实然与应然、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思想解放;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简介] 缪燚晶,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钟明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这一论述鲜明地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智慧。作为“六观”之一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内容丰富、指向明确,其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密切关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国家与世界发展层面的价值追求。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目前学界聚焦思想条件、理论样态和时代意义等视角对其指涉内容进行了探究。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以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体现着实质普遍,又将现代化价值观的普遍特征寓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特殊性之中”[2],既要诠释中国价值观的内容,又要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复合概念,应予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发展性观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推进意义、建构原则和整体内涵进行探析。

一、 “第二个结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建构的意义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第二个结合”已成为迫切的时代要求。“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积极处理“破与立”“古与今”“中与外”关系中顺应时代大势的理论主动和理论自觉,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及二者互动互鉴互促关系的认识,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重要指引。

1. 探索形成理论创新与价值观阐释的新路径

对“破与立”关系问题的正确处理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前提。“‘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3]8 所谓思想解放,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以开放的心态研究新情况、处理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建构新理论,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在这个意义上,“第二个结合”本质上为“破”打开了更广阔的理论空间与理论视野,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4],强化“破”的自主性;同时,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结合、能不能结合、把什么结合、结合成什么、怎么样结合等一系列问题”[5],为“立”增添了更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更深厚的历史经验,从而强化了“立”的能动性,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的价值层次和叙事范式上的进一步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提升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次,实现了从“必须结合”到“结合什么”的深化,使价值层面的融合得以凸显。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看,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发挥理论的效能,就必须以当时的具体实际为前提。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要将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6],列宁则提出理论要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构成情况……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征 ”[7]相契合。在科学理论指引与革命实践积淀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这一命题实质上已经包含了对“结合什么”,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价值观相结合的维度,但由于受具体历史任务以及文化交流交融内在发展规律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融合与运用,更多的是以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展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主要体现在物质的具象层面。而“第二个结合”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由表及里,即从物质具象层面深入思想、理念、价值层面,这无疑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层次的新突破。

“第二个结合”更新了现代化价值观话语叙事的范式。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为其内在基因,以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为其底层依据。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西方的现代化价值话语和价值模式并不能完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特殊性,因为“中国现代性的动力来自历史而非向西方学习的结果”[8],积淀深厚、气象磅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本就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由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意义深刻。“第二个结合”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基础上“以中国做中心”[9]407 的现代化叙事新范式,进一步确认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使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建构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的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以时代内涵、时代气息。

2. 开辟认知中华文明与价值观规律的新维度

一个民族只有“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方法,才能突破各种思维藩篱,实现自尊与自信。“第二个结合”积极回答了“古今关系”的问题,打开了认知中国道路“从何而来”、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新维度。“第二个结合”从历史中走来,赓续中华民族根魂,又向历史深处去,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守自己道路的自信、自尊、自主。

其一,强化对中华文明纽带作用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深深植根中国的原因在于其与“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10]278。中华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底。“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内在价值的进一步肯定和强调,纵观“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隐性作用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通过这种结合,古与今、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之间建构起密切的共同体关系。

其二,深化对价值观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内在地包含了探析价值观发展规律的向度。“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11]价值观发挥作用既要积累与继承,更要创新与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处于被动继承的位置,往往被“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理精髓,以宇宙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温润“人与自然的和谐”[13]528 的价值取向,以天下观“协和万邦”表达出“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以社会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传递出“自由人联合体”的追求向往,以“厚德载物”的崇高德行刻画时代新人的价值要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从被动式改造到双向结合互动的转化。“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又一次深刻总结,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价值形态。

其三,拓展对中国道路深厚根基的理解。“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14]中国道路是在根植、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和价值底蕴。如果没有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引领就没有中国特色,更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在时间坐标上突出中国道路的演进脉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深刻把握。

3.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与创造文明新形态

“第二个结合”蕴含新的文明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确立了扬弃西方文明的、更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文明观,树立了能够古今贯通、源流互质的历史认识论”[15],发展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文明上从侧重向外求索到内外求索相结合的转变。这一转变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条件。

对“古今中西之争”的解决,归根结底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回应,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就是要回应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问题,即破除西方“普世价值”的迷思。作为“第二个结合”的作用对象和互动载体,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展现出与西方现代化价值模式截然相反的面貌:坚持“人民至上”而非“资本至上”,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而非极端利己主义的“普世价值”,强调独立自主而非攀缘依附,是人类现代化模式在价值观上的重大创新,呈现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第二个结合”不仅从中华文明的历史谱系出发而且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维度,特别是从把握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历史高度对中华文明进行定位。它既有对“中国之问”的审慎思考,又有对“世界之问”的积极解答,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经由“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 “第二个结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建构的原则

“第二个结合”是推进文化守正创新达到的新高度。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大势的理论勇气和理论自觉。“第二个结合”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根本方向,即以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为根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第二个结合”蕴含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发展原则,因此在“第二个结合”指导下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坚持本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基本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价值体系,随时代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因此,它不是简单延续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模板,也不是西方“普世价值”的再版,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晶。所以,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首先要坚持本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其中,本土化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土化、中国化,现代化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

一方面,要坚持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本土化。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11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每一步都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的增强在新时代体现为:第一,抓住事物的根本,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规律;第二,关注人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时代元素、中国元素;第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建构必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立足人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要,自觉从中挖掘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有价值的要素和资源。

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3]13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生命体”。在新时代下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要充分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要义,以现代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以有机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土化和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两个半圆,二者的有机结合和互促融合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应有图式和向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