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探究

作者: 孟宪生 王丽雅

[内容提要] 网络文明主体目标是构建合理有序网络社会秩序的条件和基础,对网络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应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理论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基于网络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中国问题、具体问题,全面把握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本质属性和对象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主要包括基本目标和差异性目标两个方面,既要求在整体上自觉尊德守法、增强网络信息鉴别力和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也要求因人而异,结合不同主体的具体要求形成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目标体系。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差异目标

[作者简介] 孟宪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丽雅,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网络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应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明确网络文明主体目标,即厘清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整体指向,明确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具体遵循,从而为提高网络文明素养、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供目标指引和条件保障。

一、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依据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网络空间变革发展大势所趋,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的问题指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1.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理论依据

网络文明是文明发展的新向度,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科技水平进步的重要标志。[1]正如恩格斯强调:“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确立,有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理论为我们科学认识和理解网络空间及其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理论为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网络空间及其文明建设的时代境遇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其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文明是伴随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实现,即人的知识、技能、个性和身体等的全面发展。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持续影响并深度嵌入人类生产生活,网络文明亦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网络空间因其虚拟性而区别于现实空间,但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其构建、运行和发展必须遵循和反映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和道德规范等基本要求。因此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必须体现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决定性作用,必须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22 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在独立自主探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批判反思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逻辑陷阱和认识迷思,先后提出和实施“四个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在探索总结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4]22-23 的科学内涵和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理论。网络文明建设及网络文明主体目标不仅是事关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理论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确立了基本时空结构,明确了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引。

其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把网络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文明、怎样建设网络文明”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形成了系统的网络文明建设理论。其中,“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5]319,“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5]319,“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6]337 等内容,既为网络文明建设指明了目标要求和前进方向,也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引。

2.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现实需要

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既受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交织激荡的复杂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受全球网络空间发展形势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广大网民的网络文明素养持续提升。但网络文明建设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并在总体上呈现出时代问题、中国问题、具体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这就提出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现实需要。

其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建设的时代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深刻调整,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发生深刻改变。长期以来,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导致网络空间乱象丛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无法回避的普遍性问题。网络空间的交流交往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深层次的价值观对话,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个体在交流对话过程中极易引发价值观冲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甚至恶意操控其他国家和地区网络空间的舆论走向,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和危害。由此,如何在网络空间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处理好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文明建设的关系,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确保网络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时代之需。

其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建设的中国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建设要切实发挥好自身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研判并解决好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如何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将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理论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建设实践;如何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科学研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引导[7];如何依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将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机衔接,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如何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强化网络道德风险的预判与把控;如何依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性目标,探索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机制和方法,提升人民群众的网络文明素养等等。

其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建设的具体问题。所谓具体问题,主要指网络空间中与社会文明目标不符甚至相悖的行为及其治理等问题。伴随人类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虚拟网络空间出现了时空压缩和时空延展双重逻辑交织并存的复杂情况,客观现实空间被延伸到网络空间,生动地展示了人的本质、人的实践方式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丰富性。[8]我国网络空间及网络文明建设既面临各个国家共存的普遍性难题,也面临基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问题。具体来说,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网民规模巨大,网民结构复杂,加强网民的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引导、行为规范等极其重要,从现实情况来看,面临网络信息鉴别力不强、维护网络文明自觉性不高、网络文明法律法规意识薄弱等具体问题。

3.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属性和对象性依据

从根本上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是一个目标系统,既包括整体指向性的价值遵循,也包括多层次的差异性要求。具体来说,当代中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具体实际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清晰的方向指引和丰富的实践特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展现出数字时代的独特印记;而因地缘、业缘、趣缘和代际等特征形成的对象群体差异也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具有明显的对象差异性和实践针对性。明确并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就需要彰显其内在的方向性、时代性、差异性和实践性特征与要求。

具体来说,在方向性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制定要体现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以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条件为基础,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在时代性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制定需要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反映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视野,培养具有网络文明素养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在差异性上,既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制定契合网民文明素养实际的统一要求;又要关注网民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层次,制定适合不同主体成长发展需要的差异化要求,以达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实践性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网民持之以恒的接续奋斗。

总的来看,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所依据的方向性、时代性、差异性和实践性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其中,方向性是根本,时代性是特色,差异性是重点,实践性是路径与旨归;方向性与时代性是宏观要求,差异性与实践性是具体要求;方向性与时代性体现的是目标指向与问题导向,差异性与实践性体现的是对目标对象的现实考量。也就是说,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要重点聚焦目标对象的现实情况,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坚持共性与个性、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原则,同时观照网络文明素养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的基本目标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网民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9]。从这一总体要求出发,养成尊德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信息鉴别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等就内在地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基本要求,即基本目标。其中,养成尊德守法的自觉性是基础,增强信息鉴别力是关键,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是最终指向。

1. 养成尊德守法的自觉性

道德和法律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两大基本范畴,虽然两者侧重于不同的维度与作用方式,但也在相互衔接和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共同发挥着规约作用。对于网络空间这一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的特殊场域来说,尊德守法更具前提性意义。这是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降低了人们的道德阈值,容易使人们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道德义务。由此,养成尊德守法的自觉性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主体目标的基本内容之一。

尊德守法的目标要求内在地包含着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两个方面。其中,“尊德”提供了基础的道德规范,“守法”划定了基本的法律界限,两者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约束作用。换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目标,既需要网络文明素质的软约束,也需要网络法律制度的硬约束;既需要在网络内外活动一致的基础上具备网络信息鉴别力也需要形成尊德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升行为自觉。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凝结着国家、社会和个人三重维度的价值追求,是全体人民的基本价值遵循。在意识形态斗争愈发隐蔽化的当下,面对网络空间价值观交流交锋日益复杂的态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建设,需要立足网络主体需求,使网络空间成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为全体网民尊德向善提供引领。另一方面,将法律法规转化为守法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10]8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与“势”,高度重视网络法治工作,将依法治网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持续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不断推进互联网治理的法治化、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据此,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建设,就需要从主体层面出发,积极将完备的法律体系转化为全体网民自觉守法的思想认识,使法律法规落实为全体网民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