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意义、挑战及实践要求

作者: 石海兵 焦天震

[内容提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是近十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对保证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夯实社会共同思想基础、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培育和践行实践中,工作理念与思路、工作队伍建设、参与主体、培育和践行覆盖面、培育和践行方式等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培育和广泛践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常态化,需要在实践中突出形式的日常性和生活化、过程的合理性和有序化、效果的持续性和示范化、手段的保障性和规范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培育和践行

[作者简介] 石海兵,法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焦天震,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2 0 1 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 1 7 B K S 1 1 2)的阶段性成果。

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近十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在很多地方、很多方面已经得到常态化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非常态化的现象、做法和问题,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常态化发展面临挑战,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效能。需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常态化。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一个地方、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单位的事情,也不是一段时间内的事情,而是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是针对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突出的特点,顺应思想发展规律,通过构建和发挥经常性教育引导、多样化舆论宣传、持久性文化熏陶、日常化实践养成、科学化制度保障等机制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继而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培育和践行工作趋向正常、稳定、规范状态的动态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培育和践行常态化,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的作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简言之,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全面、稳定、长效的发展。

1 .有利于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和长效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但“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1] 1 7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一方面具有反复性,是不断反复、螺旋式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具有长期性,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自觉践行,并不是制定几项政策、组织几次活动、讲授几次课程就能完成和实现的,而是一个常态化的长效性培育和转化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有利于克服实践中运动式、应急式等非常态化的做法,保证培育和践行的效果及其持续深化推进。

2 .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1] 1 6 3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际效果,可以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一个社会内部能否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良好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社会的治理水平。有学者认为,在国家治理的两种主要方式中,相对于运动式的治理方式,常态化的治理方式不仅更加符合思想建设规律,能够体现思想认识、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的渐进性,而且更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克服简单化处理、形式化落实以及运动式推动所造成的思维定式,从而减少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稳定。[ 2]事实上,在依靠科层式治理结构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过程中,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多层级的连锁反应,逐级推进,其中任何一个层级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偏差或中断。因此,培育和践行常态化能够更加深入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效能,有效防止运动式的胡作为、乱作为现象,保障国家治理的常态化进行,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3 .有利于夯实社会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1] 1 6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种社会价值观能否‘取信’于民众,在根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社会思想价值领域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精神的凝结和体现,其科学性和先进性需要在培育过程中得到准确的阐释和解答,才能使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常态化有利于破除实践中形式化、简单化等非常态化做法,真正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切实发挥凝聚民众价值认同、构建特色价值理念、铸牢文化认同之基、引领多样社会思潮的重任和功能。

4 .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问题。”[ 4]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了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要求和期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指向的主体就是新时代的青年,他们不仅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显然,作为着眼点和工作抓手,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和践行常态化有助于消除实践中尤其是学校教育实践中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方面的脱节、重复、倒置现象,纠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全依靠思政课灌输,不能融入广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传播引领力度不足,使得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不能达到预期的问题。这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尤为重要。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能否得到推动和实现,一般可以依据以下标准作出判断。第一,培育和践行工作主体,即实施主体是否具有常态化的工作理念,是否摈弃了政绩工程、速成模板等非常态性观念,形成了着眼于常态化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第二,培育和践行的进程是否坚持不懈、善始善终,即是否摈弃了临时突击、定期达标等非常态性的工作推进方式,形成了坚持抓“常”抓“长”、具有较强稳定性和长效性的工作推进方式。第三,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对象即参与主体是否具有全员性,是否摈弃了自说自话等非常态性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自觉自愿、长期参与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局面。第四,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是否建立,即是否通过构建科学、务实、高效的培育和践行机制,摈弃了经验主义、朝令夕改的工作作风,形成了规范明确、标准清晰、考察具体的工作氛围。一般来说,凡是工作推进能够符合上述标准的地方或单位,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常态化发展成绩显著;反之,其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推进和成效往往存在问题。当然,从客观实践来看,培育和践行具体工作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自上而下的特点,虽然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动员式展开,但其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带有较强的惯性。因此,培育和践行工作中的一些现象和做法既具有与开展一般常规工作相似的普遍性问题,也有大量因未能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而出现的特殊性问题。普遍与特殊交织而呈现出的常态,往往会带来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权威、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工作缺乏连续性和效果不持久等负面效应。而此种常态恰恰是培育和践行工作非常态的表现,由此形成的问题也正是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常态化面临的挑战。

1 .工作理念与思路的非常态化对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形成挑战

常态化的工作理念和思路是实现培育和践行常态化的前提。但在实践中,非常态化的工作思路和理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实施主体的意识和思维之中,制约了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第一,缺乏整体性思维,即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与设计,只是将培育和践行工作当作一项局部性工作,当作一项针对特定群体的工作和硬性任务,如一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树典型的“以点代面”现象。“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方法曾经为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却将“以点带面”异化为“以点代面”。这里的“点”,可以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也可以指特定人群,如学生或干部。只注重这些点,把培育和践行工作的精力全部放在这些点上,并自诩为工作特色或亮点,通过形式化的汇报总结、宣传报道,造成一种培育和践行工作得到常态化推进的假象。

第二,缺乏系统思维,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培育和践行工作割裂开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碎片化的理解,很容易导致概念抽象,内容空虚。缺少整体的、系统的、清晰的界说,流于表面只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 5]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涉及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作用对象,但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有些人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指导作用,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需要通过对个人的作用才能体现,因而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还有些人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战略,与个人和社会关系不大。再如,尽管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衔接工作在工作规划、目标确定、教材编写、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在教育内容、管理方式、方法运用、考核评价形式等方面的衔接还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局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缺乏长期性思维,即将培育和践行工作当作短期工作和阶段性任务。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一些地方将培育和践行活动的开展与重大节日或纪念日相联系,在这一时间段对活动的数量、宣传报道的规模、参与人员的动员等均有较为周密的安排,但时间一过,一切又都归于沉寂。培育和践行工作成了挑日子或拣时间开展的工作。再如,在一些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长期和常规工作,而是阶段性任务,只是安排专门的人在专门的时间和地点去完成相应的工作,“后勤人员负责更换墙面、宣传栏,班主任需要进行一次新的班会,团委老师应该设计一个特殊的团日活动。总而言之,学校中似乎大多数人都领到了自己的任务,并为之奔忙,但事实上每个人又全然不顾他人在进行什么”[ 6] 4 8。

2 .工作队伍建设的非常态化对培育和践行工作的连续性和协同性形成挑战

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体,也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力量。但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工作队伍建设的非常态化制约了培育和践行工作的连续性和协同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