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青春度:时代背景、教学视野与实践路径
作者: 胡钰 石文婷[内容提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当代大变局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更具思辨思维、更具广阔视野、更重视个人体悟的广大青年。新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不能以理服人,关键要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提高青春度:一方面,以志存高远的青春之气,扩大教学视野,在全球视野、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三个层面上,讲好中国方位、中国道路和个人担当;另一方面,有温馨温暖的青春之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共鸣共情,注重平等交流、事实呈现、心理建设、创意引导。
[关键词] 青年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青春度;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 胡钰,法学博士,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石文婷,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青年价值观念、激扬青年斗志的重要工作。引导青年担当时代重任,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使命。2 0 2 2年4月2 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观摩思政课教学时,着重强调了“讲道理”在引领青年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1]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阐释,也是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殷切期望。
一、立足时代之基: “两个大局”思政大课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所讲的理,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道理,也不是机械背诵的教条教义,而是依据现实问题、活用学科知识、明确发展方向、解答青年困惑的认同过程,是理论与现实、个人与国家、过去与现在、国内与国外的对话互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之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更具思辨思维、更具广阔视野、更重视个人体悟的广大青年,只有随着时代大势和青年特征予以调整,才能以理服人,才能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新机遇: “两个大局”思政大课
近年来,“两个大局”的交织变动深刻重塑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深深影响了青年对中国的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我国文化传统和制度特色愈发凸显出来。在国际日益密切的交往、交锋和博弈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放弃履行大国强国的责任义务,以本国利益为中心,强化军事同盟关系,打造价值观联盟,操控舆论导向,干涉别国内政,不惜打压、封堵、妖魔化其他国家。反观中国,不仅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展现大国担当,而且在捍卫国家主权的基础上维护人类社会整体利益,这种发展模式和发展方针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唯一性,凸显出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中国特色。
中西对比之下的中国道路,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无异于一场全球视野下的生动的思政大课。大变局背景下,我国青年积极参与对国内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探讨,举凡各类涉及民族利益、国际局势、社会公平的话题,都会成为他们热议的内容。一项基于全国5 8所高校1 1 2 3 1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关注政治议题,参与网络讨论;在对政治的思考与讨论中,大学生呈现出高度认同我国政治制度、对百年变局体认加深、对新发展格局充满期待等积极状态。[ 2]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正日益成为常态。[ 3]“两个变局”思政大课正在重塑当代青年对世界、中国与自我的态度。他们不再“以洋为尊”“以西为尊”,而是独立地、批判地看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观点输出,以理性平和的态度看待中美关系,以更加自觉的责任感看待自我的人生道路选择。
2 .新挑战: “两个大局”下的青年思想特征
值得重视的是,青年政治认同度的提升并不是简单地、线性地意味着其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受数字时代信息高速流动的影响,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冲击着青年的价值观念。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给全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也助长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西方多党制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人道主义思潮”“普世价值”等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泛化。[ 4]近年,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的双重影响,世界格局又有“去全球化”和“新冷战”之势,一些“中西对立”“非此即彼”的旧思潮卷土重来,各种价值观念更加喧嚣。基于此,青年一代的思想呈现出“代际认同”与“代内分化”共存的总体特征[ 5]:一方面,绝大部分青年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在生活方式、政治理念、社会伦理等方面又存在显著差异。
青年“代际认同”与“代内分化”共存的总体特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青年们对家国情怀、民族复兴、时代方向具有较为一致的认同,但当时代大局落实到具体的、个体的生活日常时,青年们对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问题还是有多种选择与诸多困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学停游、国内外求学通道受阻、求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们不免质疑实现个人价值的可能性,更有可能看不清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躺平”“划水”“摆烂”等一系列话语越来越被青年们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情绪表达,成为青年心态消极化趋势的例证。为此,教师们如果只讲观念上的应该信什么,却不从具体现实和具体问题出发讲清楚为什么信、怎么信以及怎么做,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单向的、苍白的思想灌输与空洞说教,使生机勃勃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3 .新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青春度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提高青春度,下沉到青年生活中去,下沉到青年心境中去,从青年们身处的具体实际出发,从青年们面临问题的细处着手,以青年的方式给青年领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6]当代中国青年是自信自强的一代,他们平视世界、心有天地、视野广阔、富于思辨。与此同时,他们虽然有极强的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但现实经验有限,挫折经历有限,思想方法有限,对具体的挑战与选择会出现认知偏差,存在抽象肯定与具体否定并存的现象。事实上,在青年预设的自我实现和时代真正需要的砥柱中坚之间,恰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搭建起桥梁。肩负这样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富有创造性,更加展现青春姿态,与青年一同打开广阔视野,与青年一同思考生活,以更加深入、细致、创新的工作方式,把世界之理、中国之理、社会之理、个人之理传递给青年,树立青年的理想信念,锤炼青年的意志品格,为青年指引奋斗方向。
二、回答青年之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春度的教学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春度,需要以志存高远的青春之气引领青年勇立时代潮头。时代变局下的青年之问,主要体现在“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青年做什么?”这三个大问题上,并基于这些大问题衍生出小问题。回答当代青年之问,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打开教学视野,从全球视野、历史规律和社会大局维度入手:第一,“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下的中国方位在哪里?应该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第二,从历史的发展道路来看,中国之治的先进性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第三,从社会大局来看,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面对现阶段的社会成就与发展难题,个人能做什么?
1.用“两个大局”,讲好中国方位
首先,在全球视野中重新诠释变局之下中国的方位、角色和使命。在新的世界变局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变,但在全球格局的调整与重塑中正在发挥引领作用。中国正踏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面临的挑战都在增加,对中国方位的这些判断,不仅要向世界说明,更要有理有据地向青年讲清楚,让青年了解自己国家的时代使命,并引导他们加入书写时代答卷的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 7]只有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升维,讲好“两个大局”,才能为新时代青年指引前进的正确方向。
讲好“两个大局”,应注意现实与课堂、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理念与使命的互相补充,帮助青年科学地认识个人、国家和变局之间的关系,激发青年应对变局的动力与信心。一是做到现实与课堂的互通互联,将正在发生的时代变革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讲好国内与国外形势,通过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的变化,引导青年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三是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教会青年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变局,并投入改造世界的实践。四是以中国理念诠释时代使命,为应对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经济衰退、贫困治理等全球性难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和愿景,超越了西方国家惯用的操控国际体系、技术封锁、舆论打压等一系列对抗性手段,体现出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优越性。这些具有超越性、历史感的主张,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的最好注解,也是青年体会世界中的中国的有力说明。
2.用历史规律,讲好当代方位
要讲好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往何处去”,还要回到历史,讲好“中国从哪里来”。以史为镜,可以为新时代的奋斗提供源源不绝的智慧和力量。只有身处历史的坐标系中,青年才能了解历史,才能认同现在、担当未来,才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2 0 2 0年,《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用意就在于用历史事实增强思想理论的说服力,讲清楚中国道路的曲折和探索,讲清楚中国之治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第一,讲清历史规律,引导青年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转化,既延续了中华文化的根脉,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索。只有理解这一点,青年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价值,理解党和人民前仆后继、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成就的意义。第二,讲清历史经验,引导青年理解中国道路的曲折和艰难,锤炼青年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作出的艰难选择。只有理解这一点,青年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中国国情的内涵实质,从而为长期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思想准备。第三,讲清历史精神,引导青年寻找前进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8]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才能克服一个个困难走到今天。“四史”中的重要事例与重要人物,是激励青年克服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以合适的方式方法讲好“四史”,帮助青年积累面对困难的勇气、魄力和信心。
3.用社会发展,讲好个人方位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无论是用全球视野讲中国方位,还是用历史规律讲中国道路,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的:一方面,人的发展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向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同时引导社会发展围绕人、观照人、服务人,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讲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用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与时代性难题,激发青年的参与意识和担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一方面,应讲好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充分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从而培育起青年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底气和决心。另一方面,应讲好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国际传播“卡嗓子”问题、学术体系“卡脑子”问题等重大挑战,引导青年理解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时代必要性,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历史必然性。成就与挑战是社会发展的一体两面,从正反两方面讲好它们,能够更辩证地呈现出社会发展的全景,引导青年体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激活青年参与社会发展,致力国家建设的内生动力,主动探求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树立高远志向,坚定为国为民勇于担当的青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