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课程思政思想溯源
作者: 李蕉 郭壮[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一直以国之大者为建设指针,始终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为目标。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不懈探索,有着深厚的思想资源。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回顾其教学改革历程,有助于窥见课程思政的内涵。“思政”重在育人,“课程”不限于一堂课、一门课,课程思政是育人和育才的高水平统一。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直接影响其建设成效。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想溯源;清华大学
[作者简介] 李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壮,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0年度中共中央宣传部“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新时代思政课与党史教学的协同创新”(项目批准号: 2 0 2 0 5 6 6 1 2 9 0)、2 0 2 1年度清华大学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程思政旨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培养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之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直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使命。可以说,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时代任务,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一脉相承的历史使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资源。自2 0 2 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当前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等重要问题,已形成共识,但在具体建设中,还存在把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简单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课程”简单等同于课程教学等现象。对于课程思政核心概念的模糊认识,必然影响其建设成效。回溯课程思政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与把握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与时代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典型代表,清华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时代任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积极探索、寻求突破,进行了不同时代的课程思政,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而贯穿这7 0余年改革历程的,是清华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即以国家需要为指针,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历史担当。
一、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意在育人
辨析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与思政课程中的“思政”的意涵异同,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就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言,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是一致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的“思政”都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但就教育的具体任务而言,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则存在较大的差别,前者强调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后者重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显然不同于思政课程中的“思政”,以“大思政”的眼光来看,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应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面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一国之大者,推进教学改革,探索育人方法和育人思想,以“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红色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培育既具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又对生产实际有着明确认识,既有独立工作能力又能够胜任工业化建设的人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清华大学为改变以往作为旧式综合性大学关注知识教学而忽视思想教育的情况,探索在专业课程中育人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思想,形成了培养红色工程师的育人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学习相结合的育人思想。
1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红色工程师的育人实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面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任务,要尽快使国民经济从常年战乱中恢复起来,要在各条战线上开展大大小小的工程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就成为当时的国之大者。但是,缺乏建设人才是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全国人口中文盲半文盲高达9 0%,工业建设所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短缺”[ 1]。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实施、苏联援建1 5 6个工业项目陆续开展后,建设人才缺乏问题更加凸显。
故此,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钱俊瑞明确指出:“培养建设人才是国家建设的根本之图。”[ 2]培养适合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工程师,就成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但是,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刚刚从战乱中恢复过来,还面临恢复教学秩序、清除历史遗留影响的历史任务,存在重文法轻理工、重理论轻应用、教学脱离实际等问题,所培养的人才尚无法满足蓬勃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探索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
清华大学的育人探索缘起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时代任务。为完成这一时代任务,清华大学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革命性探索,提出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红色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着力推动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1 9 5 2年,清华大学由旧式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贯彻“各个专业都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 3]建设标准,增设了如焊接工艺及其设备、暖气通风、拖拉机等当时工业化建设急需的专业,并且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着力于教学安排、课程建设、人才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安排方面,清华大学为推动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生产实习这一关键环节。1 9 5 3年暑假,清华大学组织了教学改革后的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实习, 1 5 0 0余名学生、2 0 0余名教师分赴3 0处工厂、工地进行生产实习。[ 4] 2 0 5此次实习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经过这次实习,同学们更具体地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5]。参加实习的水利工程系政治辅导员董曾南感言,通过在薄山水库的实习,“对水利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加热爱科学,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习责任感”,“对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人民的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6]。“铸七一”班钟伟珍在与工人相处的过程中,直观参与了翻砂这项又脏又累的工作,充分理解了改进翻砂工艺对于改善工人工作条件的重要意义。[ 7]“热五”班赓葆璋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技术干部不但要学会设计,更要学会施工,要充分考虑施工状况避免“窝工”“返工”。[ 8]“发电五一”班江云认识到在工程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工人的工作状况,认识到技术干部必须亲身参与一线生产,明白了政治和技术结合的深刻含义。[ 9]1 9 5 3年的暑期大实习奠定了清华大学重视生产实习的传统,逐渐形成了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安排,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一轮又一轮的循环中培养合格的红色工程师。此次暑期大实习也为其他方面的改革营造了良好气氛。
在课程建设方面,清华大学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系统推进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制定的《1 9 5 4—1 9 5 5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大纲》要求基础课要“贯彻思想政治性与科学系统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增加课外阅读参考书籍的分量。使学生入学一二年后,初步具备独立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及独立实行实验工作的能力”[ 1 0] 2 3;要求专业课“应根据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总结改进课程内容,并注意经常地收集我国工业的新成就与工人阶级的创造、苏联新技术成就及我国历史上的科学资料来充实教材”[ 1 0] 2 4。基础课改革教学大纲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讲清讲好现代科学理论,重视科学理论的运用问题,密切联系专业课教学。专业课则注重呈现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工程画”课程着力改变图虽然画得好但不合乎制造要求、虽然美观但不能反映实际问题的状况,努力“使同学们能初步领会到图纸上每一条线条,每一个圆角在设计和制造上的意义”[ 1 1]。又如,“机械制造工学”课程、“水工结构”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课程设计为主要内容,一方面总结理论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把已学的各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联系起来”[ 1 2]。1 9 5 6年初,《新清华》上集中发表了一组探讨如何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文章。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与工具教研组讲师李民范指出,实验课的作用不仅是验证理论,更在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机器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还倡导化学和电工学的实验方式“只给学生题目,由学生自己来选定仪器和用品,计划实验做法”[ 1 3]。物理教研组何玉麒、发送设备教研组吴佑寿、发送接收教研组王大伦等也结合各自课程,进一步探索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具体教法。课程改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在人才考核方面,清华大学改进毕业设计要求,使推动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得到高度统一,并将其作为检验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环节,将毕业设计答辩看作“对于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知识的全面检查,也是对全校教学工作、教学方法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检查”[ 1 0] 3 9 5。在产业部门的帮助和苏联专家的指导下, 1 9 5 4年清华大学开始了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毕业设计工作,土木系各专业选定铸工车间、火力发电站、纺织工厂等现实需求强烈的建筑为设计题目[ 1 4];机械制造专业选定机床制造厂、汽车制造厂、滚珠制造厂等机工装配车间的设计为题目;电机与电器专业选定水轮发电机、直流发电机、变压器等生产中迫切需要的7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为设计题目[ 1 5]。毕业设计所选题目均与实际生产密切联系。随着毕业设计工作逐步走向成熟,清华大学的学生逐渐开始承担真刀真枪的设计任务。1 9 5 8年3月,水利系毕业班“水8”班接受北京市委委托,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密云水库等水利工程设计进行毕业设计,获得“教学、生产、科研、教育革命、思想”五丰收,此后水利系又承担了王家园水库、沙峪口水库、青石岭水电站等1 0多项毕业设计。《1 9 6 0年的毕业设计工作要求》进一步强调:“全部毕业设计结合生产与科学研究任务进行;力争使设计、产品或科学研究的结果在生产实践或实验中经受深入、广泛、严格的检验。”[ 4] 2 4 8至1 9 6 5年,清华大学的毕业设计在新产品设计和试制、技术革新、专题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除水利系一系列设计外,还有数字程序控制机床、左家庄装配式住宅区规划设计等毕业设计都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着直接贡献。
2 .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学习相结合的育人思想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内容、形式上的变化,更是育人理念的变革。在开展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红色工程师的育人实践同时,清华大学还进行了育人思想的探索。早在1 9 5 3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蒋南翔就指出:“现在当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已经到来,而学校的工作已经转入以学习为中心,开始了经常性学习的时候,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是经过临时性的政治运动,而是应该逐渐和业务学习结合起来经常地进行。”[ 1 6]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业务学习相结合,这一重要育人思想的提出,源于对当时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也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内在要求。
自教学改革开始后,清华大学不断召开教学研究会,全方位讨论育人问题。其中,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在第五次教学研究会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学习相结合的育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政治思想教育不仅是我们政治课教研组的责任,并且是我们一切教师的共同任务。因此政治思想教育也要贯穿在业务课中进行,并且不应该停留在绪论的一堂课里。”[ 1 0] 3他还用一个精当的案例进行了说明:“譬如我们建筑系里提出了‘对人的关怀’和‘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相结合’的问题,我们的各种设计课里开始提出了为祖国节省财力物力的经济核算观点。我们也明白了一切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不仅是为了增加劳动生产率,并且也是为了改进工人的劳动条件,我们也懂得了为什么教材要尽量的和祖国的生产实际相结合,这不仅是一个实用问题,而且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1 0] 3钱伟长的阐释进一步明确了一个重点:在业务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业务课中的专业内容讲授进行的,是融汇在专业能力培养中进行的,而不是简单地在绪论课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清华大学坚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学习相结合的育人思想,不断开展教学改革。1 9 5 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1 7]清华大学基于此教育工作方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学习相结合的育人思想,如李寿慈在1 9 5 8年1 1月2 6日干部月会上关于教育方针和教学工作的报告中“政治与技术相结合”[ 1 0] 6 3的阐述,蒋南翔在第十二次教学研究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树立从实际调查出发,尊重唯物论的工作作风和研究方法”[ 1 0] 7 0 - 7 1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在业务工作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需的红色工程师等育人思想逐步内化为清华大学的教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