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逻辑理路
作者: 蔡中华[内容提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精神标志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在逻辑起点上,坚持时代问题和中国问题的价值审视;在逻辑主线上,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在逻辑展开上,明确“五个必须”的系统要求;在逻辑主体上,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在逻辑思维上,注重运用整体思维、创新思维与辩证思维;在逻辑归宿上,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深入探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逻辑理路,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社会共识、振奋民族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逻辑理路
[作者简介] 蔡中华,法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2 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制度保障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B K S 1 0 9)的阶段性成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具凝聚力的精神标志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激励下,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不倒并展现出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进行战略谋划,作出系列部署,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握其逻辑理路,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社会共识、振奋民族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逻辑起点:对时代问题和中国问题的价值审视
逻辑起点聚焦的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问题。习近平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 1],而“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也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逻辑起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突出的时代问题,也要立足现实国情,聚焦鲜明的中国问题。
1 .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突出的时代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3]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应树立问题意识,从分析时代问题着手。“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 4]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激荡,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成为常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并存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妥善应对西方国家的挑战,最大化地维护国家利益,构筑国家安全防线,是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要求我们既要通过爱国主义激发人们的自立自信自强,不空喊口号,把爱国主义的巨大热情体现在实际工作和日常行动中,又要面向世界,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注重理性精神的引导,防止假借爱国之名,传播不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言论,甚至盲目行事,走向偏激,陷入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泥潭。
此外,在当今技术迭代更新日益加速,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被逐渐广泛应用的态势下,时代风貌形塑的技术含量日益突出,人的存在和发展对技术的依赖愈加明显,再加上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侵蚀,新时代的国人如何增强精神独立性,提升政治认同度,丰富精神家园,成为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应对的时代性问题。为此,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技术发展应用规律,认清现实挑战,厚植人文情怀,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发挥,引导人们增进国家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2 .立足现实国情,聚焦鲜明的中国问题
当代中国正进行着广泛深刻的变革,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国家、民族、人民、军队等主体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新的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谱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崭新篇章。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厚重的物质基础,增强了国人的底气、志气和骨气。但不能忽视的是,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并予以破解。
首先,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共识,但如何科学概括这些爱国主义传统的基本内容,如何继承这些优良传统,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格外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变化,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极易引起人们的思想波动,形成舆论热点。在此情境下,如何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
再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在我国走向强起来的过程中,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声音,争取国际话语权,既要维护自身利益,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做到立足中国与着眼世界的统一,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在此情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秉持历史思维,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全面审视客观存在的现实难题和深层的理论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和建设性的原则,优化教育内容,用好载体方法,培育拥有良好国民心态和综合素养的大国国民。
二、逻辑主线: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
逻辑主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主题”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切奋斗的主题,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逻辑主线。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5] 1 7 7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指出了中国梦对爱国主义的价值引领,也表明了爱国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功能作用。
中国梦的提出和形成,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意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通俗形象表达,中国梦是习近平带领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的。在这次重要活动的讲话中,习近平用了三句大气磅礴、铿锵有力的诗句,即“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寻梦、追梦和圆梦的壮阔历程。《复兴之路》展览本身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在这样一个图文并茂且充满历史感的环境下,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会油然而生。中国梦的形成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必然。为了民族复兴,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成立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探寻民族复兴之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来之不易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经历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①,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新征程。面向未来,我们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多维度的展现:在价值维度,聚焦人的内在规定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在现实维度,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性的角度看,“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6] 5 6。爱国就要让国家富强起来,让民族振兴起来,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调整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心理情感、道德规范、法律原则,爱国主义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统一起来,使其成为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国家、民族和个人彼此共存,相互影响。只有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同样,只有个人好,民族、国家才会更好。但比较而言,国家好、民族好更具决定性意义。因此,每一个中国梦“梦之队”的成员,都应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奋斗,书写人生的华章。但国家作为个体生存发展的坚实依托,应真诚呵护国民利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特别是当国民在海外遭难时,国家不惜代价保护其利益,更能产生感召意义和价值示范作用。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想,也是民族的梦想,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民之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具有共性,彼此相通,对世界人民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关系世界的命运,这凸显了我国爱国主义的世界向度。
中国梦是伟大的、美好的,但中国梦的实现则充满了风险挑战,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树立底线意识,接续奋斗,发扬斗争精神。从宏观角度来看,“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逐步实现强起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好中国道路,需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具有多方面内容,但最为根本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统一的精神纽带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不懈奋斗;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彰显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是鞭策中国人民不断进步的精神伟力。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是团结的力量,从主体上看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种力量把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起来,汇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伟力,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创美好未来。从微观角度来看,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奋力实干、自强不息、接续奋斗,在富有成效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助力梦想实现。
三、逻辑展开: “五个必须”的系统要求
逻辑展开突出的是“弘扬什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出了不同向度的要求,最为集中的阐释是2 0 1 5年1 2月3 0日他在主持召开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就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出的“五个必须”的系统要求。围绕“五个必须”,新华社于2 0 2 1年国庆节之际发表了《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要论述综述》一文。可以说,这“五个必须”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逻辑展开,具有提纲挈领的统摄作用。
“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体现的是总要求,明确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途径。作为一项全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载体手段的选用,用好教育基地、伟大成就、仪式礼仪、纪念活动等载体,以此涵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意识;要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和互联网新兴媒体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形象化地广泛传播爱国主义,进而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要聚焦青少年这一重点对象,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有效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此使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并成为其内心笃定的信仰,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体现的是本质规定,明确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指向。爱国主义总是与实行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相联系,体现时代变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爱国主义,虽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轨迹,“但总的来说都打着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的印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8]。社会主义社会,与先进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蕴,实现了新的飞跃,得到了质的提升。我们所强调的爱国主义中的“国”有着明确的内容,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我国,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而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它在领导制度、国体政体、根本立场、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6] 2 1。在当代中国,爱国就要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热爱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才走上了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如习近平所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5] 1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