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三重逻辑

作者: 徐秉国 于丽娜

[内容提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一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理论逻辑上,就爱国主义蕴含的本质要求,阐明爱国必须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历史逻辑上,就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阐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在实践逻辑上,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阐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实践基础和重大成就。

[关键词] 爱国主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 徐秉国,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于丽娜,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党百年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研究”(项目批准号: 2 1 J D S Z K Z 0 2)、2 0 2 2年度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思政课教研项目“‘德业融通、理实结合、学思统一’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政课探究性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2 2 J G 0 9)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1] 3 0这一论断丰富和拓展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 1] 3 1 2必须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是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根本原则,也是当今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新的历史征程上,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审视和剖析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讲深讲透讲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理论逻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内在地包含在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中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2]理解爱国主义,首先要明确爱国的对象。“国”字始见商代,源于甲骨文“或”,西周时,“或”外边加上“口”字,成“國”,《说文解字》解释道:“或者,邦也,从口从戈”。国字组成词汇最常见的就是祖国和国家。“祖国”一词由“祖”和“国”两个汉字构成。《说文解字》中称“祖”为“始庙”,意指祖先的宗庙或是祖先们曾经生活的场所。祖国在西方语言中称为“f a t h e r l a n d”或“m o t h e r l a n d”,意为“父母之邦”或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祖国”这一概念内蕴自然、社会文化和国家等多重规定性,在自然因素方面指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地,在社会文化因素方面指民族创造的共同的语言、文化、风俗以及社会心理等,在政治因素方面指国家政权。由此可见,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风俗、社会心理等多重要素于一体的、统一的综合性概念。[ 3]在中国古代,国家一词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西周时,开始出现“天子”一词,周王自称“天子”,天子分封给诸侯的疆土称“国”,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称“家”。在繁体字中,“國”字由几部分构成,每部分的含义都有所不同,中间的小“口”指居民,“一”代表土地,“戈”代表武力,外面的大“口”指国家之疆域。所以,“国”意为在一定领土范围内,由人口、土地和政治权力等构成的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

“爱国主义精神的对象非常明确,即‘国’。爱国主义的‘国’既指祖国,也指国家。祖国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祖籍所在的地方;国家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机构。‘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和政治实体。”[ 4]爱国主义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爱祖国或者是爱国家,应当是爱祖国和爱国家的统一。祖国和国家并不割裂而是辩证统一的,具有一致性。王泽应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出发阐明了爱国主义的基本特性,他认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爱国既是爱国家的集中体现,也是爱国土(江山社稷)、爱国人(包括逝去的祖先、活着的今人以及未出世的后人)、爱国文(文化精神及价值系统)、爱国体(典章文物制度及国家政权的建构)的自然展开,还有着对国性、国德、国格、国品、国运、国命等的无比关心和魂系梦牵,念兹在兹,如此等等,整体上造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 5]事实上,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土、爱国民、爱文化、爱国家的统一。从内涵上看,祖国并不等于国家,而是大于或者说是包含国家,但祖国作为社会共同体,在现实世界必定也必须由一定的国家来代表。因此,爱祖国必定包含爱国家的要求,爱国家是爱国主义必不可少的政治属性。亚当·斯密认为爱国包含着对国家及其政体的尊重,“我们的爱国心,似乎含有两种不同的情操:其一是,对那个已实际确立的政体或统治形态怀有一定程度的尊敬;其二是,真心渴望尽我们所能使我们同胞过着安全、体面与幸福的生活”[ 6]。剥离祖国的政治属性,抽象地谈爱国,很容易将爱国理解为只爱和自己一样的一群人,其实这是一种朴素而缺少理性的政治认同的爱国情感,无法真正体现爱国主义的本质。从正反两方面来看,爱国主义必然是一种政治美德。

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的爱国主义,归根到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理解爱国主义必然要从现实出发,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虚幻的国家观念出发。事实上,祖国突出民族性和自然性,国家强调政治性和阶级性。如果说祖国更具有稳定性和恒久性,那么国家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当代中国,我们所爱的既是历史悠久的祖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拥护国家的基本制度,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捍卫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虽然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具体内涵不同,但立足于当代中国,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统一于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离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空洞抽象地谈论爱国,忽略了我们国家的根本属性,把祖国和国家对立起来,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分割开来,产生了抽象地谈论热爱祖国的虚无主义。他们声称,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不意味着必须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是一种国家虚无主义的观点。“所谓国家虚无主义就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基础,以丑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为手段,以经济全球化为借口,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合法性。”[ 7]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曾深刻指出这个观点的错误所在:“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 8]习近平总书记也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批驳,并强调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9]。正确的国家观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祖国与国家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国家之于个人、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认同。“正确的国家观把国家统一、独立和主权完整视为根本性的价值支撑,坚持认为‘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人民幸福同国家的强盛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正是依托于强大的国家力量,中国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 1 0]没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所谓的“爱国”极易滑向极端民族主义,所谓的“爱人民”也极易滑向民粹主义,与真正的爱国主义背道而驰。

二、历史逻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 1 1]从历史逻辑上看,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和客观要求,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实践经验与历史共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劫难,以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强民富,伟大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斗争,学西方、搞变法、干革命,前仆后继奋起反抗,在不断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中谱写和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这些奋发图强的努力和各种主义、思潮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社会困境和未来前途问题。历史证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政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不可能彻底完成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1 2] 3。1 9 1 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濒于亡国的中华民族和深陷水火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中流砥柱,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成为了爱国主义崭新的时代主题。

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固化的,它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由社会存在决定,是发展的、变化的。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 1 3]因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爱国主义的内涵特点和时代要求也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爱国主义的忠诚弘扬者、践行者,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紧跟时代任务确立爱国主题,不断为爱国主义注入新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新局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救亡图存,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经过2 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奴役、被欺负的命运,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有效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经过3 0多年的努力,我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最终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实现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