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回眸与前瞻
作者: 林伯海 杨香丽[内容提要] 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交往实践理论探究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唯物史观基础;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分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辩证唯物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理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讨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学界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存在“三多三少”问题,未来应增强研究的整体性、平衡性、针对性,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唯物史观;辩证唯物论;共同体理论
[作者简介] 林伯海,法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香丽,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Z D 0 0 9)的阶段性成果。
自习近平在2 0 1 5年9月2 8日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1] 5 2 2以来,全人类共同价值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部署,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2],并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思想写入党章,指明了其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国际关系演变中的重要作用。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加速调整,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先进理念引领合作、共谋发展。面对全球两种制度竞争合作的复杂局势,应全面分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唯物史观基础研究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哲学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近年来,学者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交往实践理论三个视角,分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唯物史观基础。
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 3],人与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近年来,学界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出发,探讨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来源。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人之需要,人所具有的类意识是其人性基础[ 4],从而肯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主体,即人类或者是作为类的人。同时,学界还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源与流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主体不但具有“现实人性”,而且是一种“类存在”,是马克思主义“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5] 1 5也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切入点,认为人性是共同的或相通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人类共同的需求和利益诉求。[ 6]还有学者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真正以人民为本、关怀全人类生存现实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时代回响。[ 7] 2 6换言之,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全人类求解放。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着眼点和实践主体是全世界的民众,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具有高度一致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价值体系。
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角的分析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8]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毋庸置疑,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是空洞的或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人类来创造,是各民族、国家、个人为满足需要日益突破地域局限性,相互交往、分工合作的结果。同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逻辑理路,人类社会在由国别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往往是经济搭台,文化、文明唱戏,而文化也好,文明也罢,都蕴含独特价值以及从民族史向世界史演进所展现出来的共同价值。有学者基于全球化视角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增加,价值冲突与价值共识同时并存。[ 9]今天,人们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相连的时代,也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时代,真正的世界历史呼唤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学者从时代特征出发,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的全新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实现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旨归。[ 1 0] 5还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揭示了当今世界历史进程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 1 1]换言之,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另有学者从国际视野展开思考,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国际新形势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的时代之问。[ 1 2]可见,在目前的研究中,学界普遍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当前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创造性提出的全新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表达。
3 .马克思交往实践视角的分析
交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交往观出发,提出一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体系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复杂的劳动实践、交往活动和文化创造中积淀下来的。[ 7] 2 5也就是说,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中交往的产物。按照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是人类交往的现实前提。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因素已广泛地、历史地存在于人类交往互动的过程之中,并在长期的演化实践中不断丰富,成为不同国家的人民交流往来、共处发展的价值观念基础。基于此,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个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基于互利平等的多边交往;在这种交往实践中,人类将产生更多共同属性,并由此生成更高层次的价值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必然促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产生。[ 5] 1 8另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交往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历史从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然产物。[ 1 3]还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人类美好愿望的意向性表达,而且是在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人类普遍性实践中生成的价值事实。[ 1 4]可见,学者们普遍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普遍交往的结果。
综上,学界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交往实践理论三个维度,分析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需要不断拓展研究视角。譬如,可以从群众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方面深入分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源流,进一步增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性和理论说服力。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辩证唯物论基础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充满矛盾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视角,探讨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基础。
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意蕴
首先,全人类共同价值诠释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有学者基于物质决定意识维度展开思考,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抽象概念,而是对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诉求的高度概括。[ 1 5]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全球新秩序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的深刻理论探索,表明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生成的。[ 7] 2 1另有学者基于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维度进行探讨,认为各个国家的人民在社会演进过程中都在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生存环境,因此,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一种价值指向,更是一种现实选择和迫切呼唤。[ 1 6]可见,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是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呈现。
其次,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多样的世界又蕴含着统一性。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在“多”中创造“一”,即在多样的世界里寻找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一”,其哲学根基正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习近平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1 7]有学者基于文明多样性视角展开思考,认为作为“类存在物”,人类在情感上具有相通性,以情感为纽带的人类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异彩的花朵。[ 1 8] 4 2简言之,全人类共同价值诠释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2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意蕴
首先,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世界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言,“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互相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1 9],这说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有学者基于全球化视角,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愈加密切,人类愈发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愈发呼唤共同的价值理念保障有序发展。[ 2 0]还有学者从联系的普遍性维度指出,尽管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但都同时面临公共卫生、生态失衡等普遍性难题。[ 5] 1 9学者们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探讨,拓展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视野。
其次,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同一事物内部或者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运动变化,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学者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视角指出,由于世界各国国情与发展状况各有差异,共同价值以承认彼此的特殊价值为前提条件,
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2 1] 1 0有学者从文化基本特性出发,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对文化差异的承认蕴含着对文化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的辩证超越。[ 2 2]另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承认世界上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追求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 1 0] 1 5由此可知,学者们普遍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求大同存小异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3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蕴
首先,全人类共同价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近年来,学界从人类整体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价值高度解读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有学者认为,只有在价值认识论和价值存在论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审视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透彻地理解其内蕴的建构性意义,才能全面把握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本体特色。[ 5] 1 7有学者从价值功效视角出发,认为共同价值不仅是一种指导人类行动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规范理性意义上的指针,为人类美好生存与生活提供一种深刻的理据。[ 2 3]此外,还有学者从比较视野出发,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哲学基础、内在特征、目标追求、思维方式、实践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对比,普遍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回击与超越。[ 2 4]学者们的探微,展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旨归,即全人类共同价值回归人的价值逻辑,始终关怀全人类的生存现实。[ 2 5]
其次,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通过劳动实践,整个世界才能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学者基于实践视角,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其具体内涵也只有置于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社会实践中才能被理解。[ 2 6]有学者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今人类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价值反映,是不同文化和民族相互交往、共同实践的结果。[ 2 7]另有学者立足世界百年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现实,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追求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提出来的,既有现实的问题导向,也有可行的实践基础。[ 2 8]还有学者立足中国发展实践,认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绝不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式的中国式价值想象,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丰富、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道路。[ 2 9]简言之,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价值交流互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