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推进路径
作者: 徐强[内容提要] 唯物史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解读范式。从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出发,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三个维度,批判性地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历史逻辑与和平发展的推进路径。从外在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接续;从内在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从价值性看,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良好的三位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推进路径
[作者简介] 徐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系2 0 1 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健康人格培育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 1 8 B Z X 0 1 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哲学范式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这既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进程,又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以现实的人为起点,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充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应遵循主主平等的人本历史逻辑和普惠共生的和平发展推进路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实现物的现代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要实现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一、唯物史观是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范式
唯物史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解读范式。从内涵上说,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基于对人类历史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联系的把握和揭示而作出的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化(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和推进都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例如,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辩证分析、有关世界历史的观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历史辩证法的思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等。这些思想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类型的现代化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批判性和实践性,唯物史观的哲学分析范式既有利于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批判性反思,又有利于对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现实思考。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单纯的感性对象,而是感性活动,即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们首先需要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是一定关系的承担者和创造者,关系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规定和制约了人类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1] 1 6 1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就是人类逐步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奴役,最终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结合的主人和人自身的主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它要面对效率和公平两大任务,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关系,实现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改造,最终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出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三个维度,历史地加以分析和把握。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唯物史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1] 1 4 6。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现实的人出发就必须基于人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首先确认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界获得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因此,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 6 6 9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把社会发展史首先看成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因此,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推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世界现代化进程之所以先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人类来说,现代化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只有从自然界才能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人类又把自然界作为改造和征服的对象,这就容易形成人类中心主义,造成对自然界的破坏。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为了追求效率,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取得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主动权,资本逻辑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客二分,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紧张。可见,自然既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也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对象。在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中,既要加强自然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更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作为后发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做好生态保护;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保护好自然。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处境和命运。
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现实的人在生产中不仅形成了自然关系,还形成了社会关系,但无论是自然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是在现实的人的现实历史中产生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劳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 1] 1 6 0人类不仅试图在自然关系上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对自然关系的主动地位,摆脱自然界的奴役,而且试图在社会关系上通过社会革命获得公平正义,摆脱社会关系的奴役。在特定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下,人类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社会关系,进而改变人类自身。
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改良救不了中国,唯有通过深刻的社会革命才能使中国走上文明富强的民族复兴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社会领域建设的突出任务,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更公平公正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既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物的全面丰富,建立起正确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维度。马克思早在《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共产主义视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2],而这也是人的自我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其晚年著作中强调共产主义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奴役之后,“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3]。在这里,恩格斯同样是从人、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维度来论述的。人的自由在于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矛盾的和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自身的矛盾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中得到缓和与消解的。可见,共产主义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调节基础上实现的人、自然和社会的有机和谐统一,其既是人从自然界中、从社会关系下的解放,也是最终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自然生态良好,这也恰恰是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因此,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创造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历史逻辑
自世界历史形成以来,有两种基本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西方式现代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倡导的是自由主义、资本至上、西方中心论,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另一种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倡导的是集体主义、人民至上、反西方中心论,遵循的是共治共享共赢法则。由资本逻辑推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带来的是资本至上,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以及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这既反映了现代化实现方式的不同,又反映了历史发展阶段和任务的不同。
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人类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展开的历史,因而也是一部带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在人类发展史上,西方式现代化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生命存在的个体来说,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是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在人的所有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优先地位。围绕这一关系,作为现代化肇始的西方式现代化以效率为核心,遵循弱肉强食的资本逻辑,首先追求和实现物的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出发,西方式现代化坚持主客二分哲学,建立的是主奴不平等关系。具体来说,人是主,自然是客;资本是主,劳动是客;资本家是主,工人是客;西方是主,非西方是客;物质是主,精神是客;等等。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但由于效率和公平的失衡,最终导致社会片面发展、人的主体性失落、两极利益分化、阶级对立、极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泛滥和殖民主义扩张等种种“现代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人、自然和社会的对立与分离。可见,仅有物的现代化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在物的现代化阶段,虽然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显著提升,但在精神文明方面还存在很大弊端。只有随着人的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才能将人类社会带入更高发展水平。虽然西方式现代化实现了物的现代化,但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却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式现代化着力解决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公平为核心,遵循的是人本逻辑,追求和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从人的现代化出发,以人为本的人本逻辑遵循主主平等哲学,强调平等主体、平等发展、平等共生、平等机会、平等权利,实行共治共享共赢,谋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带来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缓解,逐步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遵循的是主主平等的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逻辑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它要突破和超越资本逻辑,既要有效运用资本,又不受资本逻辑的控制和支配。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现代健康人格。只有遵循人本逻辑,才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一逻辑不是来自理性的人道主义设计,而是来自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历史任务的自觉,它是由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双重任务决定的。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中既要完成物的现代化,又要完成人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的主要贡献是物的现代化,但物的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最终完成,它还要进一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完成历史赋予的时代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由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由人类历史任务决定的。对于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我们应站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上,从历史与现实、世界与民族、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科学与价值、建构与批判等多种维度来加以考察。作为现代化的历史接续,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完成民族性的现代化任务,而且还要完成世界性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