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价值定位与教学应用

作者: 王宁宁 肖红春

[内容提要] 红色资源与思政课之间具有重要的交互价值:一方面,红色资源可延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思政课对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价值、弘扬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阵地和渠道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思政价值,在课程中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精神,要坚持守正创新方法论,突出政治性,用学术讲政治;突出创新性,让红色资源时刻在场;突出整体性,构建连续一贯的红色语境。在二者交互价值作用的发挥中,红色资源进思政课是第一位的,要深入挖掘运用好红色资源,使其有机融入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讲好历史、讲清逻辑、讲明道理,切实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

[关键词] 红色资源;思政课;价值传承;转化生成,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 王宁宁,历史学博士,扬州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肖红春,哲学博士,国家税务总局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 2 1&Z D 0 1 5)、扬州大学2 0 2 3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史在高校历史专业教学中的思政价值与运用”(项目批准号: Y Z U J X 2 0 2 3—C 2)的阶段性成果。

红色资源生发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对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精神财富。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青少年“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1] 1 3,“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1] 6,更加自信自立自强,这既是思政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要求。

一、深刻认识红色资源与思政课间的交互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进程中,我们铸就了丰厚的红色资源,红色符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实践交相辉映。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是由人、物、事、魂等元素构成的综合性资源体系。红色资源的这种丰富性赋予其独特的思政价值,既能传递知识,更能培育情感和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要让青少年“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1] 8,“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1] 1 7。学习贯彻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把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必须首先把握好二者的交互关系,坚持价值引领,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在思政课中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核心理念,持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1 .拓展与守护:红色印记与思政课的物态交互

物态元素是红色资源最显在的组成部分,是革命实践活动在历史进程中凝结出的红色印记。红色资源首先是一种物质资源,“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党史事件、革命先辈等也都属于红色资源。[ 1] 1 5这些物态化的历史资源作为红色印记,是中国共产党的活的历史,是理想信念最直观的红色见证。无论是历史档案、视频影像,还是革命旧址,这些红色印记具有可听、可看或可体验的特点,不但能显著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直观性,而且能有效拓展思政课的施教空间,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档案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创新实践,就是在思政课程中有效运用红色印记的证明。

对于红色印记,我们不仅要将其运用于思政课,更要通过思政课来保护和传承它。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 0 2 1年底,全国共有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4 2 0 0多个,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 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 0 0多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1 6 0 0多家。[ 2]在这些宝贵的红色印记的实际利用过程中,不仅存在“滥用文化资源”“挥霍民族记忆”,一味“娱乐化、消费化”甚至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3];还存在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 0 2 1年,有学者关于山东省红色资源现状的调研表明,在山东省2 4 4 9处革命遗址中目前保存较好的只有4 3 3处,约为总数量的1 7. 6 8%;由于保护不当, 6 9 2处革命遗址已经消失,约为总数量的2 8. 2 6%。[ 4]针对这些问题,思政课的研发和设计要体现出使命感与责任感,要发挥好保护、研究和宣传红色印记的阵地与渠道作用。

2 .传播与建构:红色叙事与思政课的内容交互

行为元素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态资源转化为精神资源的枢纽。红色历史是革命者在中国大地上通过革命实践书写出来的伟大叙事。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个红色文物、每一份红色档案的背后都有着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故事是人类最早的启蒙教育形式,其讲述侧重于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能有效吸引眼球、抓住耳朵,讲故事是思政课的有效传播方式。思政课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讲授者言辞的实效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政政治工作中有一条基本规律,即提升言辞的说服力首先要考虑对象的特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5]作为思政课的受众,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是生动才会触动,动情才能入心入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 1] 1 3,“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1] 1 5,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在思政课中用好红色资源,要注重红色叙事的构建,通过好故事传递好思想,让红色历史成为立德树人最好的营养剂。

在思政课中不仅要传播红色故事,更要研究和建构红色故事。红色叙事的表层是故事,内核是思想和逻辑。思政课教师不是一个说书人,而是红色文本的研究者和整理者。但当前思政课中的一些故事性讲述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丰富性不足,长期停留在几个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样板化、脸谱化明显;二是深刻性不够,为趣味性而讲故事,对故事蕴含的红色精神、红色价值的剖析浅尝辄止;三是整体性缺失,过分强调具体化,见了人而忘了事,忽视了红色历史中统计数据的支撑作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会讲故事,还要扎根于红色资源不断挖掘出新故事,更要立足于政治性要求梳理出红色故事的一贯主题,构建好具有内在逻辑的红色叙事体系,用故事吸引人、用逻辑说服人、用思想影响人。

3 .弘扬与发展: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精神交互

红色资源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资源、文化资源,精神元素是其价值内核。八角楼的油灯、半条棉被一条心、推出胜利的小推车等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方志敏、夏明翰、杨靖宇、杨根思、焦裕禄、张富清等一个个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集中表达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6]赓续红色血脉最终要传承的是红色精神、红色价值,是要实现从有形遗产到精神价值的升华。因此,红色资源进入思政课的最终价值,就是弘扬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7] 4 4,“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7] 4 4。红色精神中蕴含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争平等、为社会求公正、为国家求富强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精神密码。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思政课要在红色精神宝库中找到相应的资源,创造性地加以组合运用,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的各类现实问题与新时代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激发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

从精神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不仅要在思政课中弘扬红色精神,更要通过思政课来不断推进红色精神的时代化。在红色精神的弘扬中,重要的不仅仅是红色叙事所指向的时代,还有讲述者所处的时代。在历史上,红色是革命者的颜色,象征着信仰与忠诚;在新时代,红色是奋斗者的颜色,赋予我们开拓创新、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例如,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雷锋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但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新时代更多强调的是“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1 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价值源泉,能更充分地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采用了‘画记号法’‘举手法’‘投纸团法’‘投豆法’等方式帮助文化水平不高、不识字的选民进行投票选举,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权利。”[ 8]“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1] 1 3。民主不仅仅是形式化的程序,更是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思政课要持续深挖红色精神与新时代新要求之间的高度契合之处,不断建立新的联结点、联系点,增强红色资源的现实回应能力,赋予红色精神新的生命力。

二、坚持守正创新方法论,推进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

新时代,思政课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价值塑造和文化熏陶等功能,使历史更好地照进现实、指引未来。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纵深发展,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应对敌对势力渗透遏制的任务显著增加。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扭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快速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技术条件来看,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新技术,新媒体正在不断重塑意识形态的生产权、分配权、传播权、话语权”[ 9],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些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发挥好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作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让红色价值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好地让历史照进现实、从当下昭示出未来,为青少年构建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的资源,并赋予其生活的意义感和目的感。

1 .守住政治性的“正”,坚持用学术讲政治

思政课首先要解决的是理想信念、价值观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 1 0] 1 2,“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 1 0] 1 1。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要突出其教育引导功能,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防止思政课蜕变为走一走红色旧址、看一看红色展览、听一听红色故事的形式主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红色资源的运用要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之中。物态的红色资源是载体,行为层面的红色资源是媒介,红色精神的弘扬才是最终目的。在思政课转化中强调红色资源利用的政治性,就意味着不能把红色资源简单地作为政治宣传的素材和政治灌输的内容,而是要用好学术讲政治,以扎实的史料挖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和引导学生。

用好学术讲政治,要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摸底和整理,满足学生对红色资源“是什么”“有什么”的好奇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石是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红色资源的说服力、吸引力的基础是其客观历史性。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都要作好规划设计,在实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史等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基础上,研发和构建出主题鲜明、逻辑缜密的红色课程体系。在空间形态上,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见证,其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例如上海、江西、贵州、陕西等地的红色资源富集,但也有很多地方的红色资源知名度不高,分布碎片化,不成体系。在教学效果上,各地本土化的红色资源具有天然亲和力,学生们更感兴趣。“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是高度一致的,但又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教育功能。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等,都具有特定历史、特定区域、特定事件的背景,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一脉贯通。”[ 1 1]因此,在思政课中,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既要重视共性化的红色资源的利用,也要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学校所在地区及周边区域红色资源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工作。思政课研发团队要对具有潜在课程价值的红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对这些红色资源所承载的多重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既具有红色主题特征又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红色思政课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