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王涛 果金凤

[内容提要] 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执着拼搏的奋斗意志。英雄精神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精神资源。挖掘阐释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呈现英雄精神多层面、全方位的育人价值,从完善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榜样示范效应、践行英雄精神等方面,探索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 英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价值;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王涛,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果金凤,沈阳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本文系2 0 2 1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 L 2 1 B K S 0 1 7)的阶段性成果。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1] 1 9“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从救国兴国到富国强国的伟大征程。在伟大征途上,英雄人物成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关键助推力。英雄人物身上展现出的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涵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英雄精神是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力量,是厚植爱国情怀的情感源泉,是提升大学生品德修养的精神标尺,是涵育大学生奋斗意志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将英雄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把英雄故事讲生动、讲鲜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英雄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与科学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共同夙愿,而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一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 [ 1] 1 9。对英雄精神生成发展逻辑的深层透视,对其科学内涵的深刻分析,是充分发挥英雄精神价值引领、精神培育、品格塑造作用,探索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的起点。

(一)英雄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

英雄精神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对此我们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来理解。英雄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生成发展于历史与现实的鲜活社会实践。

1 .历史逻辑:生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英雄精神根源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独特英雄价值取向与社会实践,即英雄精神是英雄的价值理想与历史实践的合一。中华文化博大深邃、源远流长,英雄价值取向由此凝萃而出。《论语·卫灵公》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可谓英雄的代名词,而英雄的价值追求便在于求“仁”,对自己有仁义的要求,对他人有仁义的对待。《汉书·叙传上》中记载班彪劝隗嚣的《王命论》中有“英雄陈力,群策毕举”。东汉末年,群雄争霸,“英雄”一词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王粲的《汉末英雄记》中以人物列传为体例,记录了5 5人的事迹。曹魏刘劭《人物志·英雄》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这些典籍对何谓英、雄、英雄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界定,对于英雄的价值取向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内涵追求、理想志向趋于统一,即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才能才干、胆识胆略。在英雄价值取向的驱动下,一代代英雄,用生命驱动历史进步的车轮。从屈原、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到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李大钊,众多救国救民于水火的仁人志士,饱含以身许国、忠贞不屈、坚定执着的民族气节与崇高品质,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典籍记载与人物书写,使我们能够对英雄的价值取向、英雄的历史实践以及由此凝练而出的英雄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虽然时代不同,英雄人物不同,但厚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土壤的英雄精神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2 .理论逻辑: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发展于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发扬

英雄精神的生成发展与系统阐发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是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中英雄对历史前进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但是英雄及其精神必然是在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群众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英雄及其精神对历史的推动与创造不能跨越当时的历史阶段,不能凭空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3] 4 7 0 - 4 7 1。历史的进步不能归功于个人,那些在历史中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人物,并不是因为其个人的独特品质使得历史别具一格,而是其自身所具备的品格特质在时代环境中获得了最大呈现,其对社会与历史的贡献得以实现,即时势造英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3] 1 3 7。对于杰出人物或英雄志士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给予了肯定,但同时明确了杰出人物或英雄志士不是凭空而来,强调了他们产生的基础,即群众,明确了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列宁也认为:“伟大的革命在其斗争过程中会造就伟大的人物,使过去看来不可能发挥的才能发挥出来。”[ 4]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6],“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 7]。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和群众史观是辩证统一的,即人民群众可以创造伟大事业,可以成为英雄,英雄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英雄的成功是无法脱离群众的。英雄精神的理论基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下,既要肯定英雄精神对社会历史的助推作用,又要看到英雄的产生及其精神的形成始终根植于时代境遇与广大群众。

3 .实践逻辑:英雄精神生成发展于伟大的实践创造

从实践逻辑层面来看,英雄精神的生成源于活跃在历史与现实场域中的最直观最具体的英雄所进行的伟大实践。追溯一种精神的生成,必然要回到社会实践。精神的哲学本性是实践,只有在广泛而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人类精神现象的最终根源。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条件艰苦卓绝,英雄们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英雄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深刻变革,英雄们敢闯敢干、勇于突破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使命在肩,英雄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数英雄为民族独立奔走呼号,为国家富强前赴后继,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那些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而牺牲、奋斗的人们都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耀,是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脊梁。历史和实践证明,英雄和英雄精神贯穿时代发展始终,并产生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从新文化酝酿而出的五四精神,到“开天辟地大事变”铸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从点燃星星之火的井冈山精神,到世所罕见的战略转移铸就的长征精神;从十四年浴血奋战的伟大抗战精神,到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到红旗渠精神;从抗震救灾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英雄事迹、英雄精神一直是我们传播弘扬的主旋律。新时代奋斗在各个领域的英雄模范,坚守在各条战线的时代楷模,是英雄及英雄精神最鲜活、最具说服力的直观呈现。

(二)英雄精神的科学内涵

英雄精神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鲜明的实践导向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3] 4 2英雄精神内嵌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这也使得“为人民服务”成为英雄精神价值立场的集中体现。英雄精神是人民主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执着拼搏的奋斗意志。

1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8],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催生英雄与英雄精神的源泉。回首百年征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之下,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进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至此,中国进入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

爱国主义情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凝铸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伟大实践中,蕴含着对祖国荣辱兴衰的深沉责任感,对民族历史与国家未来发展的厚重使命感。在艰辛坎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蓄势待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突飞猛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具有广阔前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有英雄人物的身影,他们引领历史进步,带领人民前行,他们身上无不散发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在艰难的革命岁月,无数忠贞不屈的仁人志士向死而生,“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喊出了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贞不渝;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曾说,“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彰显了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百年征程,筚路蓝缕,除了有名英雄,还有无数无名英雄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贡献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9],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过要闯,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方位,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样,更需要发扬英雄精神,以忠诚爱国、坚定信仰凝心聚力,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风险,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

2 .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英雄模范们都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 1 0]无私奉献是英雄们深沉的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生态度,是坚守工作岗位、无私忘我、默默无闻、不贪功名、不计私利、舍小家为大家的身体力行。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份为民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一代代英雄模范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中得到践履。中国核工业功勋人物朱光亚多次参与组织领导我国原子弹、氢弹实验,为“两弹”技术突破作出重大贡献。朱光亚作为五十二位决定回国服务的留美学生之一,在《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牵挂与思慕,对人民的关怀与眷注,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自豪与敬仰,他号召留美学生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崛起强大、为人民的岁月安稳而竭尽心力。“时代楷模”张富清、“战斗英雄”李延年、“钢铁战士”麦贤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和国的女儿”屠呦呦、“人民英雄”申亮亮等,无数英雄为国家繁荣昌盛、为人民幸福安泰、为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3 .执着拼搏的奋斗意志

奋斗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而实践的成功有赖于持续而执着的奋斗意志。峥嵘岁月中,人民英雄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在革命建设的路途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不断绘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宏伟蓝图,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勇毅前行。百年征途上,英雄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人民的安居乐业顽强拼搏、埋头苦干,始终胸怀赤子之心,奉献青春、砥砺前行,以坚定不移的执着信念破除前进阻碍,成就伟大事业。“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 0年,在国外技术封锁的困难时期,不怕困难,执着拼搏,解决了导弹发射时艇身稳定性问题。“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日以继夜,潜心研究,坚持自主创新,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这些人民英雄展现出的执着拼搏的奋斗意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