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探索

作者: 项久雨 郭星海

[内容提要]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育人价值。红岩精神可以概括为“忠于理想、坚守信仰”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修身自律、淤泥不染”的廉洁精神,“勤于付出、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刚柔相济、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满足思政课立德树人需求、促进红岩精神世代传承、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当于革命历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格修为、实践本领五个方面着力,使红岩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采取优化话语表述、把握课堂渠道、健全育人机制的实践策略,不断提升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红岩精神;思政课;立德树人;逻辑理路;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项久雨,法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星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贡献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Z D 0 1 3)的阶段性成果。

红岩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育人价值。这一伟大精神“深深植根于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1]。2 0 2 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颁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将伟大建党精神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有益探索,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应当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驰而不息地予以推进。对红岩精神是什么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为何融入、融入什么以及如何融入的问题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岩精神特质鲜明、意蕴深刻的理论内涵

红岩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蕴涵。红岩精神以革命精神中共性的精神内核为基底,同时又因其特殊的主体、时空场域、使命任务、实践风貌,彰显出区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个性特质。

1 . “忠于理想、坚守信仰”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最靓丽的字眼,是革命精神的精髓。革命精神必然体现出为理想信念和革命信仰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红岩精神深刻彰显了这一精神品质。以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后,便始终不渝地开展革命实践与革命斗争,他们在国民党统治区重庆等地建立党的坚强组织、壮大党的革命力量、贯彻党的统战方针、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维护党的良好声誉,无论是面对困难和挑战,还是遭遇挫折与失败,都未曾动摇理想信念,更没有放弃革命信仰。正如周恩来指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2]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红岩革命先辈正是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下接续奋斗,在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团结奋斗,在建立新中国并且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忘我奋斗,“不仅经受住了残酷的战火考验,而且经受住了‘柔和的’合法斗争的考验”[ 3],谱写出一曲曲锐意进取、感天动地的奋斗赞歌。

2 . “和衷共济、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

团结是处理社会成员、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原则。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团结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前提,而这种团结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团结,不仅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团结统一,还指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政党、派别和团体的团结合作。实现第二种团结,需要合作双方以大局为重,在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面前和衷共济,消除分歧与争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团结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汇聚统合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各类社会力量”[ 4]。“和衷共济、统一战线是红岩精神的鲜明特质”[ 5],反映了红岩革命先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责任担当、保持“捐弃前嫌、相忍为国”的高尚情操,秉持“以诚待人、求同存异”的行事风范。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战时首都和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不同党派群体打交道,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不断应对频繁出现的矛盾、摩擦与危机,使各方能够为抗战救国与和平建国的大局保持团结合作。即使面临种种不利形势和严峻考验,他们依然出色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统战方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肝胆相照的交往之道、刚柔相济的统战智慧以及锲而不舍的合作对话,赢得了各方的尊重与信任,使形势朝着有利于团结合作、共同抗战的方向发展。

3 . “修身自律、淤泥不染”的廉洁精神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廉洁是对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实践上提出的关于“清廉处世、不谋私利”的要求。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6]廉洁精神一经形成,便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克服物质上的困难,使他们在利益诱惑面前稳如泰山、坚如磐石。“较之延安,重庆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经济环境诱惑很大,文化环境芜杂,既是染缸又是虎口,要想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绝非易事。”[ 7]然而红岩革命先辈始终修身自律,保持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生活上,他们开荒种菜挑水做饭,衣物也是反复缝补地穿,身体力行,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经济上,他们时刻牢记不给延安增加负担,从最高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与日常开支都极为节省。在工作和交往中,他们执行“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三化”(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要求,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不被各种诱惑侵袭,不与国民党特权人士同流合污。正是凭着这种“修身自律、淤泥不染”的作风与精神,红岩革命先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国统区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尊重与信任。

4 . “勤于付出、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所谓奉献精神,是指为了正义和真理,为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能够自觉地让渡、舍弃自身利益的一种高尚品格。[ 8]红岩革命先辈聚焦革命中心任务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无不具有奉献的属性,充分体现与彰显了奉献精神。一方面,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辞辛劳、甘于付出,展现出勤于付出的奉献品质。周恩来组织理论学习、撰写报纸文章、奔赴各地演讲,经常高强度地通宵工作。秘密交通战线的同志们“无论酷暑寒天,都得等车候船、爬山涉水,只能有简单的吃喝,有时还要忍饥挨饿。特别是要应付国民党军、警、宪、特的盘查,精神负担也甚重,……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组织纪律,严守秘密工作原则,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艰苦卓绝”[ 9]。另一方面,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畏流血和牺牲,体现了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皖南事变后,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讨、扣、捕、杀”,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同志们毅然留守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为争取实现国内和平,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应邀赴重庆谈判,他郑重而不失幽默地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 1 0];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对集中营的革命者实施集体大屠杀,近3 0 0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5 . “刚柔相济、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自古以来,华夏儿女就在不断地同各种力量作斗争,开垦贫瘠土地、攻克生产难题、应对自然灾害、防治病毒瘟疫、抵御他国侵略、反抗剥削压迫。可以说,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的斗争实践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 1 1]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孕育的伟大精神,红岩精神彰显了“刚柔相济、不折不挠”的斗争特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虽然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日主张,但是仍表现出一定的动摇性和抵制性。他们既有团结合作的一面,也有分裂和反共的一面,尤其是国民党顽固派数次制造摩擦,为难甚至迫害共产党人。对此,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用刚与柔两种方式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数次粉碎其反共图谋,展现了高超的斗争智慧。许晓轩、江竹筠等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炼狱魔窟里昂扬革命斗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1 2]在斗争中,无论是遭遇挫折与打击,还是面对酷刑与死亡,红岩革命先辈从未逃避退缩、妥协退让,更没有丧失信念、背叛组织,而是高昂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刚毅与敌人斗争到底,彰显了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营养剂和精神推进器,是立德树人重要的精神教科书,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1 .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举

2 0 2 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3] 6。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目标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学段、每一门课程中,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是责无旁贷,应积极通过加强教学内容建设,不断提高“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 1 3] 7,这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举。作为一种自为自觉的教育活动,应精心筛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融入契合高校思政课育人理念与要求的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红岩精神是天然的、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红岩精神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一致,内在要求相通,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首先,高校思政课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岩精神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矢志追求的精神境界。开展红岩精神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学生通过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进而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才。由此可见,红岩精神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次,高校思政课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1 4] 3 7 6。开展红岩精神教育,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并且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与高校思政课的性质融通。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教育等多个方面,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红岩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畏强权、精诚团结、奉献牺牲等文化基因,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以诚相待、刚柔并济、锲而不舍、临难不苟的品质风貌。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2 .促进红岩精神世代传承的内在需要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非法走向‘合法’、乡村走向城市、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1 5]的重要精神标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红岩精神与众多革命精神一道构成“传统时空与现代时空转场中发挥着聚合作用的文化形态”[ 1 6],内嵌着新中国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重要线索,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永远铭记、世代传承。高校思政课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有着专业的教学方式,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可以说是一种常态化、长效化的文化传承机制,是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重要渠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