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的三重维度
作者: 刘建军 唐雨菲[内容提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激昂的主旋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爱国主义的内涵不断深化,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又要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又要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既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关键词] 爱国主义精神;对外开放;中华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雨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3年度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研究重大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研究”(项目批准号: 2 0 2 3 J Z D Z 0 0 2)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强调“爱国是第一位的”[ 1]。2 0 2 3年1 0月2 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目标、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领导体制和工作原则等内容,其第九条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并明确要求“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①。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亦不断深化。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正确处理好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强调家国情怀,又要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正确把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的三重维度,实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对我们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又要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
爱国热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性基础。爱国热情作为一种高级情感是个体对民族和国家在心理上的依恋、归属和认同,这种情感天然而持久、深厚而坚定,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意义重大。首先,爱国热情具有自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2]爱国热情产生自人们的直观感受,包括民俗习惯的养成、对同胞亲人的眷恋和敬爱、对乡土乡音的喜爱与赞美等。千百年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爱国情感,为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弘扬提供着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其次,爱国热情具有持久性。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热情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过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领跑前沿科技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以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辉煌成就让广大百姓真实感受到并直接受益,进一步筑牢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最后,爱国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激发力。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动力功能,在积极正向的爱国热情激励下,爱国热情转变为爱国意志和报国行为,形成强大的实践力量,深厚坚定的爱国热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坚定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为祖国发展繁荣不懈奋斗。
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是弘扬爱国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前提。社会心态是情感的集中反映,“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或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 3]。良好的社会心态深刻影响个体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对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理性的社会心态使人民群众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把握事物,分析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导致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显著增加,加之网络时代信息互动式交叉传播,加剧了极端情绪的滋生蔓延。新时代必须培育理性的社会心态,以防止被别有用心之势力煽动非理性的爱国情绪。要通过理性判断,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法律法规、违背道德规范,使爱国热情时刻以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朝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即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博大胸怀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社会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古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会通共生、相资互用;近代西学东渐救亡图存,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发展大势,不断强调包容多样、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努力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
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又要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是新时代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是应对当前民族国家爱国主义衰弱的必要举措。随着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人民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地域空间界限正在被打破,在心理情感层面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们对国家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淡化了人民对祖国专一而炽热的爱国热情。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下需要培育爱国热情,激发人民内在的爱国动力。但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止步于爱国热情的激发,要使爱国热情发挥积极正面而持久的作用,不能只靠激发和鼓动,更需要以良好的社会心态进行情感的规约、行为的引导和欲望的克制。加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逻辑和秩序不公导致各国利益冲突日益增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出现了强烈的民族情绪,甚至演变为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单边主义等错误思潮。因此,面对“两大变局”交织下空前复杂的时代环境,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对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进行规范和引导,推动爱国主义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实现理性爱国。
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加强外部教育与提升自我修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厚植爱国热情与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并重。一方面,通过先锋榜样的引领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节日仪式的涵养力厚植爱国热情。先锋榜样具有激发爱国情怀的引领力,是最直观的引导和最有效的说服。通过广泛宣传先锋榜样的爱国事迹和精神,促使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春风化雨地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文艺作品具有强烈感染力,是弘扬爱国主义、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载体。当代文艺创作要保持社会主义文艺的爱国底色,把爱国主义作为常写常新的主题,加大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力度,使其蕴含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感染人、塑造人、激励人。节日仪式是爱国主义情感日常化生活化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重大纪念活动等仪式,引导人们牢记历史、致敬祖国,涵养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理论提升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价值观是社会心态的根本要素,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源于正确稳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最基本最重要的参照系统,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社会个体形成正确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人格,最终达到对社会心态的自觉调节,形成正确的爱国价值观,形成对“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爱国”“如何爱国”理性正确的认知,明辨是非。通过学习教育塑造理性认知和科学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才能获得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体认和感悟,解决当前民众的诸多思想困惑,从而形成更加理性、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通过以上举措,把爱国热情这种人类最高的道德情感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使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既有深沉持久的热情,更有新时代大国的理性、开放和包容心态。
二、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又要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爱国主义精神生发的土壤。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文明5 0 0 0多年的历史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来源,爱国主义精神也随着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演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早在先秦时期,《尚书》中就已出现了“家族”“万邦”与“天下”的观念,此时的爱国主义精神多表现为对故土的热爱和家国一体的思想。自秦汉起,随着中国大一统的确立,爱国主义更多地与忠君爱国、兴国安邦相结合。汉唐时期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日益频繁,逐渐发展形成了“德泽天下、协和万邦”的宏大格局和家国天下的思想。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经世致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不断明晰,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封建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独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结合,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4]新时代爱国主义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之中。
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世界视野的充分彰显。2 0 1 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5] 1 7 9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展开,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趋势越来越强,各国爱国主义都面临如何认识、对待本国与他国历史文化关系的问题。早在1 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命题,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6]在现实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对外扩张掠夺,奉行沙文主义、霸权主义,长期以来依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强势地位,把控意识形态话语权,极力宣传“西方中心论”,实行文化霸权,对非西方文化进行剥夺和压迫。但文化的异质性并不意味着排他和对立,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不以消灭民族文化为前提和代价。中国始终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理念,充分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其他各国历史文化的态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新时代爱国主义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狭隘封闭的,具有宽广胸襟和世界视野。
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又要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这是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如何处理好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关系,是中国爱国主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面对的问题。早在公元前1 0 0多年的汉代,中国就开辟了丝绸之路进行文明间的友好往来。在以开放包容著称的唐代,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形成盛唐气象。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时,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与沿途国家的人民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高扬历史文化自信,与各国各民族和平发展,吸纳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然而,清朝固守“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理,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在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和贸易实现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时期,错失两次科技革命的机会,陷入严峻的民族危机。清末民初,悬殊的国力对比与外交和变法上的屡屡失败使中华民族被深深打上“中国百事不如人”的文化自卑烙印,并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深刻总结反思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知,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所需警惕的错误态度。只有正确处理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其他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关系,才能使爱国主义更深入地助力国家发展繁荣。正视历史、着眼当下,多样性和多元化是现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共存、交流、融合和进步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新时代,文化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相互激荡,对爱国主义的历史文化基础造成冲击。因此,必须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以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根基,同时与其他各国历史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焕发生命力和活力,为爱国主义精神提供坚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