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
作者: 刘玮玮[内容提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内在逻辑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脉和动力源泉。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力量凝聚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然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障碍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阻力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 刘玮玮,哲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2 0 2 3年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内在契合性研究”(项目批准号: 2 3 L LML B 0 1 0)、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经费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1] 2 2 - 2 3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1] 2 2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义。从理论上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从理论上深入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表现,分析掣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发挥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我们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等。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砥砺前行的精神脊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内在逻辑在于前者是后者的文化根脉与动力源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将“共同”作为其实现的原则,将“精神富裕”作为其核心要求。因此,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的界定重在对“共同”和“精神富裕”的界定。
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共同”即人民性。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原则,“共同”意味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非少数人的富裕。这里的全体人民既包括每一个人,也包括人们组成的群体、社会和国家。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个人心理满足的状态,又是民族精神状态的表征。其中,前者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由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后者意味着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饱满、自尊自强意识的张扬以及奋发意志的昂扬。[ 2]另外,这也意味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具有“双向奔赴性”,如果每个个体都具有集体意识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够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体”[ 3]。
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建共享为要义,以公平为旨归。这也是“共同”的意蕴。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4]。究其根本而言,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维护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5] 1 3。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公平并不意味着绝对平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有过程的、有层次的。
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包含了主客观要素在内的全面富裕。这是对于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富裕”而作的阐释,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现条件都应包含主客观要素的全面富裕。就内容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意味着人们拥有自觉坚定的理想信仰、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良好的道德品行等主观要素在内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也意味着拥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美丽的生态环境、公正的社会秩序、安全的社会环境等客观要素在内的精神文化资源。就实现条件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既有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精神文化资源、社会精神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也有赖于个人精神创造、内心的感悟和反思等主观条件。
第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精神生活实现了“共同”和“精神富裕”之后的最终目标。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不是“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简单相加,而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6] 1 8 9,实现发展的充分自由。这表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要从精神层面全面解放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之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直接表达不多,但是其蕴含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精神生活。中华民族具有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这既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古圣先贤认为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必需,但是有道德和精神追求才是人异于禽兽的重要标志;又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如儒家追求仁爱和谐,道家追求与道合一,墨家追求“兼相爱交相利”;还表现为中华民族对品格培育的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立德”居于“三不朽”之首,而且包含各种道德教化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这些思想为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精神富有。中华民族不但崇尚精神生活,而且追求精神富有。古圣先贤认为,虽然物质富裕的实现在次序上先于精神富裕,但是在价值取向上精神富裕却重于物质富裕,儒家的“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等观点都体现出这一价值取向。根据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对于大同社会的描绘,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一是人们物质生活富足、国家和谐稳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以及“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二是人们享有充沛的精神生活,“讲信修睦”以及“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道家也明确指出,追求精神自由、实现精神富有是个体至高的人生目标。道家推崇“道”的至高无上,认为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是“道”的自由性折射至个体生命的要求。庄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们不仅要追求精神的自由,而且要重视丰富和优化个体的精神世界,形成内在开阔的心理感受,并将“逍遥游”这一精神境界落地实践,真正外化为“一种现实的个体生存方式或外在化的生命姿态”[ 7]。儒道两家的主张为新时代精神富裕的界定以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思想之源。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精神培育。实现精神富裕离不开精神培育。古圣先贤指出,只关注物质的富裕容易导致人的骄奢,必须将“富”与“教”统一起来,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通过教化进一步实现精神富裕,正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因此,孔子提出了先“富之”而后“教之”的主张(《论语·子路》) ;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章句上》) ;荀子强调,“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荀子·大略》)。这些思想主张成为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条件的理论渊源。
其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共同”意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荀子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正思想。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墨子的“兼相爱”(《墨子·公输》)等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互助的和谐底色。正是在宽厚友善的精神基础上,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国家”(《孟子·离娄章句上》)的“共同”意识。这不仅塑造了整体主义精神,从文化根脉上奠定了中华民族集体至上的国家意识,并且铸牢了群体至上的思想战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共同”思想是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于“共同”之界定的思想根基。
由上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文化具有增进个人或社会的目标、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效用,这同时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 K r o e b e r)在对文化进行定义的时候指出,文化是影响社会与个人的巨大力量,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比文化更有影响力的东西,因为举凡世界上能发生影响力的事物莫不是文化的产物。[ 8] 6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尤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9]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 1 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1 1]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脉而为其奠定思想基础,而且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而为其提供能量补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进新时代我国社会和个人的精神富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其独特智慧解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问题,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在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动力,这也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表现
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脉和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导向、力量凝聚和精神激励的功能作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些功能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本质内涵、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决定的。
1.价值导向功能
所谓价值导向功能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向全社会提供其所内蕴的价值观念来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发挥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功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共同为实现原则,以精神富裕为核心要求。就前者而言,它需要通过价值引导促成个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共生和价值共识。就后者而言,它需要通过价值引导促使人们选择正确合理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方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实现的。作为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能够促进全体人民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高度认同,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格[ 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基于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为主体内容的基本精神[ 1 3] 3 7 7,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突出的人文精神、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注重整体思维方式等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所传递的人本、和谐、宽容、仁爱、积极进取、重义轻利、注重整体等价值观念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既表现在理论层面和行为方式层面,也表现在社会心理和潜意识层面,以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化成了深厚的民族心理乃至集体的“文化无意识”[ 1 3] 3 9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为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