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春贵[内容提要] 革命文物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在指导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政治逻辑;在生成路径上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在精神内涵上具有体现时代需要的现实逻辑。革命文物有着直面红色印记、传承革命初心和担当时代使命的价值意蕴。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思想认识、组织落实和效果运用等方面积极推进。
[关键词] 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张春贵,法学博士,廊坊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本文系2 0 2 2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研究”(项目批准号: S Y 2 0 2 2 0 1 1)、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研究”(项目批准号: G X D J 2 0 2 3 B 3 2 2)的阶段性成果。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善用“大思政课”是关键一招。“大思政课”实现了思政课的理念更新,为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大思政课”要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办好思政课。随着“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入展开,革命文物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时代新征程,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有着广阔的空间。
一、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革命文物主要是指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争,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荣历史,并经认定登记的实物遗存。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彰显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的实物遗存,亦纳入革命文物范畴。从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革命文物的生成路径及其精神内涵来看,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有着内在的必然逻辑。
1 .从指导思想看,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有着鲜明的政治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愈加突出。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思政课建设需要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 0 1 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1] 3 3 1, 2 0 2 1年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2]。 “大思政课”建设是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破解现存问题的有效路径。2 0 2 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开门办思政,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办好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随着“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入展开,革命文物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的育人价值。他多次考察革命旧址,参观革命历史纪念场馆,强调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2 0 2 1年3月,他对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0 2 1年7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革命文物)对培根铸魂、协同育人作用特殊,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 4]这份文件还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4]。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思政课,无疑是落实“大思政课”方案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
2 .从生成路径看,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从其生成路径来看,革命文物是近现代史上伴随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生成的。它们或者是历史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如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南昌起义朱德使用的手枪、开国大典毛泽东亲手升起的五星红旗等;或者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所,如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南昌江西大旅社、井冈山八角楼、遵义会议会址、延安窑洞、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或者是与人物、事件有关的建筑物,如革命人物故居、革命烈士墓地和纪念馆等。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5]。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客观存在,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人,二是(人的)活动,三是(人的活动的)外部环境。人是历史存在的前提,人的活动是标识历史存在的具体内容,外部环境(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环境)是历史存在的条件。这三个要素在特定时空中交互作用,共同构建起一个历史世界。
人和人的现实活动都是倏忽即逝的,唯有语言文字和外部环境(包括实物、建筑物或者史迹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时空,走到后人的面前,证明曾经发生的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阅读者、参观者复现曾经的过往。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个事件,虽然随时光远去,但一大会址及其相关记载一直存在,参观者可以凭借阅读、聆听、参观和想象,在思维中复现历史场景,从而增加历史的厚重感,体会其价值与意义。
革命文物作为一种实物遗存,能够直观地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就思政课程而言,如果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教材用语言文字反映了历史,那么革命文物就是用实物见证了历史。可以说,革命文物与思政课教材是“异体同构”,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了革命文物的概念属性和生成路径,其对思政课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就不言而喻了。“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3]。这无疑比教材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也更具感染力。
3 .从精神内涵看,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有着时代需要的现实逻辑
从其精神内涵来看,革命文物对于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追求,凝聚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系统、丰富和深刻的阐释,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6] 3 62 0 2 3年1 0月他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其本质就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8]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9] 4 2 3 - 4 2 4。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精神史,而且是中华文化中最振奋人心的精华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去古不远”,相关革命文物在全国各地留存很多,可以形成一个谱系,较为完整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的历史进程,深刻地书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中国答案,从而坚定学生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与信心。用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铸魂育人,是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6] 3 6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核心精神特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境界。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铸就、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的。”[ 1 0]红色基因的传承,既要靠耳濡目染、精神感召,也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载体,如领袖著作、档案文件、文艺作品、革命文物等。革命文物是伴随着历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事件的发生而生成的,是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革命传统的鲜活教材,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精神支撑。学校要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蕴含的红色基因鼓舞、感召青年一代,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革命文物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载体之一,与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革命文物同时又属于文物范畴,它必须是实际存在的、由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物质实体。在这一点上,革命文物又与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区别开来。例如一首革命歌曲,一个红色故事,都可以算作红色资源或红色文化,但它们不属于革命文物。
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是一件重要而迫切的系统工程。革命文物兼具“红色”和“文物”的双重属性,具有实物、实存、实证的属性,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价值。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要深入拓展挖掘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把革命文物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和抓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资源。
1 .直面红色印记:以物证史,知史明志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9] 1 9 5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牢固确立青年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与信仰。
近年来,网络空间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通过歪曲党和国家的历史、丑化革命前辈和英烈,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目的。一些学生对于革命历史了解少,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动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革命文物可以凭借自身不容置疑的存在,为红色历史提供坚实的佐证。“物态化的历史资源作为红色印记,是中国共产党的活的历史,是理想信念最直观的红色见证。”[ 1 1]思政课教师把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利用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厚重的历史积淀、深刻的时代内涵,为学生们生动展示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从理念到现实的历史发展,勾画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豪迈历史,能够帮助学生认清历史事实,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唯物史观,从而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谬论。
以物证史,知史明志。在大量革命文物构成的鲜活的“大思政课”内容面前,学生们自然就会得出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最终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学生们从“四史”中汲取成长动力,深刻体悟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传承革命初心:以物说史,以史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