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深化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举措与启示
作者: 王海龙
区块链作为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一股强大力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信任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欧盟高度重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提出强化数据安全、分布式人工智能网络、智能合同等未来趋势。欧盟及欧洲主要国家通过完善政策规则,构建长效支撑机制,强化技术推广等在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研究建议借鉴欧盟经验,加快技术创新,构建应用场景,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多元支持和防范安全风险等。
一、欧盟研判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最新趋势
2024年5月14日,欧洲区块链观察站和论坛(EUBOF)发布报告,突出强调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重要性。报告认为,未来随着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的突破,将在医疗、能源、供应链、数字合同、金融等多个领域创造新的机会,反映了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融合应用,这些应用场景将推动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创新和采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可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带来创新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未来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重要趋势,在医疗、能源等行业率先应用。二是数据安全和隐私是融合的关键。区块链可为人工智能数据提供安全和透明的框架,确保数据完整性和私隐。这在医疗和金融等领域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领域数据安全至关重要。三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网络。 区块链可以用于构筑人工智能网络,其中人工智能模型和数据分布在整个区块链网络,通过该方式降低数据垄断风险,有助于人工智能开发。四是智能合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启用更复杂和适应性更强的合同条件来增强合同功能,通过将买方和卖方条款直接嵌入代码来执行协议,促进可追踪、透明和不可逆转的交易。这些合同在区块链网络中运作,提供了固有的好处,例如,不可信任的执行、增强的安全性、成本效率和快速的交易结束,实现交易更高效。
二、欧盟及欧洲国家主要举措
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主要国家在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这些举措旨在充分发挥两种技术的潜力,并促进创新和合作。
(一)“组织+监测+立法”,完善技术融合规则
明确组织机构。欧盟委员会设立人工智能办公室,致力于在整个欧盟内部构建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持续监测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生态系统,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提升人工智能的可信度和区块链的透明度。法国依托国家信息和自由委员会(CNIL)强化数据监管机构,要求企业在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过程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强化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德国由联邦教研部负责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支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强化研究监测。欧盟委员会通过欧洲区块链观察站和论坛(EUBOF)对区块链发展情况进行监测,5月14日发布关于区块链发展报告,突出强调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重要性,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区块链应用的重要场景,在医疗、金融等领域,相关数据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进行安全存储。通过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有利于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网络,降低数据垄断的风险,并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出台相关法律,2024年5月21日,欧洲理事会正式批准《人工智能法案》,明确欧盟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各类相关规则,强化数据监管。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的场景中,这个框架可以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提供法律保障。法案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了风险分级管理,并设立了相应的透明度规则。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的系统,有助于确保融合技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同时提高系统的透明度。西班牙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应用到政府反腐中,并明确写入国家法律。
(二)“计划+项目+资金”,构建长效支持机制
制定长期计划和战略。欧盟委员会通过“地平线欧洲”计划和“数字欧洲计划”,其中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是两项计划重要的支持方向。通过资助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数字欧洲计划”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技术的创新生态发展。德国经济与能源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德国国家区块链战略》,支持区块链技术创新,对区块链技术应用制定44项单独措施,为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与应有的初创企业提供融资、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融合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程。英国政府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旨在确保英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领导地位,该战略为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支持算力项目。通过欧盟超级计算机联合计划(EuroHPC),欧盟计划提供高达50%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采购和运营成本,这些计算机将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法国加快研发专门辅助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型超级计算机,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供有力工具。强化资金支持。欧盟委员会计划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提供资金支持,预计到2027年将带动额外的公共和私人投资约40亿欧元。英国对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研发进行大量投资,2014年以来,累计总投资超过23亿英镑,这些资金不仅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也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荷兰计划投资2.22亿美元用于投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企业,促进该领域的创新。
(三)“平台+人才+转化”,强化技术应用推广
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拥有900多名研究人员,深化区域链和人工智能研究,主要聚焦智能合约、供应链管理、数据安全等技术领域。法国依托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强化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动这些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英国政府组建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工作组,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区块链技术强化人工智能风险的监管与防范。强化人才培养。欧盟将加强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和培训,鼓励成员国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纳入教育体系,包括中小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技术融合提供全方位人才保障。德国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研究的实践机会,同时加快技术融合创新。英国鼓励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数字技能及编码等领域的技能培训。荷兰开办区块链学校,加快区块链技术知识的应用推广,促进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加快技术应用转化。欧盟委员会的Web4.0倡议注重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在虚拟与现实世界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创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并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法国数字资产发展协会(ADAN),由11家法国区块链公司共同成立,旨在促进数字资产的使用,数字资产是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的重要领域。
三、启示与建议
借鉴欧盟在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经验,结合城市区块链、人工智能基础,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完善基础实施,推动技术创新和融合,打造应用场景,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一)加快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欧盟委员会强调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数据安全性和互操作性。借鉴这一思路,加强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互联网企业,聚焦技术研发、技术转化,组建专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创新平台。支持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通跨领域、跨行业的区块链技术创新。鼓励重点高校、专业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联合下游应用企业实现区块链生态共建,打造区块链技术创新体系。借鉴欧盟人才培养经验,加强高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设置,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领域综合人才的培养,构建关键领域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打造关键技术人才队伍。
(二)构建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技术应用是实现技术转化的重要环节。吸收借鉴欧美技术推广经验,建议在金融市场、公共服务、跨境贸易、航运物流等领域,积极打造一批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应用推广,以市场化机制推动新技术应用。加快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合技术的整合应用,在金融、物流、贸易等领域,培育一批技术支持服务型企业。发挥一线城市作为全国产业生态发展高地的优势,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引导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企业集聚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
(三)完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信息技术和算力中心是推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议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加快构建专用算力集群和分布式开放网络,为区块链服务提供强大的算力基础。建设区块链开放网络和算力集群,打造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和通用跨链功能,为区块链行业应用提供高性能底层基础设施支撑。加强市区联动,对符合条件的智算中心,在能耗指标等方面予以绿色通道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智能算力部署和应用。实施大模型发展计划,加速模型迭代,加快发展数据飞轮,加快大模型技术更新。引导有条件地区建立大模型测试中心,为大模型创新提供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平台。
(四)创新支持新模式和防控安全风险
借鉴欧盟在规划、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经验,建议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编制区块链、人工智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战略,引导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设立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专项产业基金,加大区块链技术研发、人工智能推广应用资金支持。加强数据共享和开放,推动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为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注重数据安全,注重防范数据安全风险,对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系统进行风险分类和监管,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确保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产业规划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