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思想德治方略

作者: 张凡凡

“思想是力量,理论是武器”,真理如四两拨千斤。人类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作补救文明的失调,所以在“新”字前面可以加一个字进行界定,可以用“清”界定“新”。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就没有和平,就不能同呼吸、共命运。可以这么说,“清新”是天选之词,是人类共同命运的信仰基础之一。

自古以来,治国方略中德治和法治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会道德的提升使人们自觉遵纪守法。德治为法治减负。清新思想体系兼收并蓄,是一种创新型道德规范,正好填补当下德治方略的空白。

思想指挥行动。解决了思想问题,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如同自然环境决定人的生存,人文环境影响人的思想。清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人类都是必需品。

2003年2月22日,我首次提出了“清派文学”的概念,继而提出了清新文化的概念。清新思想德治方略逐步形成。

清新思想德治方略0

一、清新思想的概念

论“清”。

“清”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和核心,也是全人类信仰的共义。中国人崇尚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共同构成了信仰追求和文艺精神的主体灵魂,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例如,道家清静无为和“三清”学说;儒家“清正”为人;佛教追求清凉寂静和三业清净。《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天无以清将恐裂”。由此,“清”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的核心。同时,“清”也是全球正统的道德规范和信仰追求的共同境界。基督教教导人们做清心的人。“清”在圣经中是“洁净”的意思。耶稣在《圣经》的《登山宝训》中清楚地指出:“清心的人有福了”。“清心”既指心灵洁净,也指思想、情感、愿望清洁、真纯、善良,以及谦卑、无私和天真。伊斯兰教也称清真教。明清时期,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介绍伊斯兰教的时候曾使用“清静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词句来称颂真主安拉,认为“清则净,真则不杂,净而不杂”为“清真”。宗教以道德为基础,作用是净化心灵、以道德规范人的行为,都有对于“清”的共同追求。从某种意义来讲,清“统一”了各种宗教和道德规范,这正是她促进世界大融合的价值所在和实现万法归“清”的理论基础根源。

“清”的有核心地位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清”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曹丕的文气论里,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从生理上讲,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气”,指作者个性、人品、才华构成的精神气质和风格。“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风貌和品位。人的清浊决定了文的清浊。凡是大师,其格调必清。

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的审美风格已逐渐固定。早在先秦的音乐评论中,已经出现了“耳辨音声清浊”这种关于“清”的论述。师旷鼓琴的故事,对《清商》、《清徵》、《清角》不同乐曲有具体描写。西汉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蟠蛇。将“清”与音乐给人的听觉印象联系起来,“清”成为形容音乐美的概念,直到后代一直沿用。六朝时用于文学批评,到唐代诗论中,“清”已成为很活跃的诗美概念,到明代形成有关“清”的诗美观。由于它自始至终都是与古典文艺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的一种趣味,决定了“清”在文艺中的重要位置。西方文学理论中的moralprinciple占据重要地位,即好的作品必须符合优良的道德规范。“清”是古典文艺的艺术之魂、意境之魂,也是识人的重要标准。

“清”也成为人物品评和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清气即是正气。优秀传统理念一直尊清贬浊。《道德经》说,“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意为,领导如果不正,他领导的组织将会被颠覆,历来改朝换代就是这原因。程颐说:“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朱熹说:“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意为人的贤愚好坏善恶由自身带的清气浊气决定的。清气是人出生就有的,是上天带来的福气。如果先天清气不足,通过后天学习良好的道德规范、学习清新思想可以增加清气,也可以“为圣为贤”。个人以清新思想规范行为、增加清气、祛除浊气,才得以保持健康、改善磁场,对于国家来讲也是同理。古人在选用人才时,以“清”为主要标准,任用清气之人必能政治清明、国运昌隆。

总之,“清”是全人类思想的核心,是精神信仰的共同追求,这是清新思想体系适用于全球各国的根基所在。

论“新”。

“清新”的“新”是创新、与时俱进。任何思想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清新”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她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新”有三个含义:

“新”是创新性、革命性。比如,新文化运动是革命性的创新,使得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是现代中国开端的里程碑。“清”本就有“出新”的含义,与“新”组合后更强调出新、创新之意。清新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不可能一成不变。

只有求真务实的创新,才是“清新”。“新”不是毫无根据的创新,而是坚持真理的创新。

总之,“清新”刚柔相济。不“清”无以“新”。不随时、及时清理污糟,就无法达到“新”的面貌,无法呈现“清新的境界。

因为“清”是全球各种道德规范追求的共同境界和终极目的,那么以“清”来修正行为效果更快速更显著,所以清新思想对这些道德规范并不是全盘接受,仅从中提取与“清”相关的内涵、同时摒弃糟粕。她是“清”与“新有机组合的结晶,是优秀传统的创新理念。清新思想以“正义仁爱、纯真洁净、清新自然”为指导方针,包含“自强不息、勇于斗争、敢于创新、责任担当”等“清新品格”。

二、清新具有普适性,没有地域、时间的局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634.pd原版全文

“清新”是人类的共同需求和人性的透气,没有国体政体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是人就可以接受: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东方国家可以用,西方国家也可以用;现在可以用,以后永远可以用。一种思想体系,如果不是人类可以共用的,就无法造福全人类,因为产生不了共鸣,无法强加于他人。只有像清新思想这样全人类都能产生共鸣的理论,才能被全人类接受并采用。个人采用不需要创始人我的授权;而国家采用作为德治方略,由于能量巨大所以需要本人授权。

“清新”的“新”决定了她没有时间的局限,可以永久使用。

总之,清新的普适性是由横向地域不限的“清”和纵向时间不限的“新”共同决定的。

三、清新思想十二字指导方针的含义和根基

清新思想的“正义仁爱、纯真洁净、清新自然”指导方针,是清新思想的精髓,从儒学和道学等全球各种道德规范中都能找到根源。

“正义仁爱”。正义,来源于法家思想,而法家被学者一致认为是道家分支。公平公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国家固本强基的必要条件,也是民众对政府的基本要求,是任何时候的重中之重。一个社会只有是公平公正的,才是和谐的,人民才是幸福的,这个社会也必然是上升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是清新的。而一个社会如果是矛盾重重的,就是腐朽的,人民就是怨怒的,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衰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也是恶俗的。清新弘扬永恒正义,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邪恶势力必将没落的历史必然。可是,有些人热衷于渲染邪气浊气,极力渲染小人得志和正不压邪。有些人非常迷惘,看不到现实生活中新生力量,而是拜倒在金钱利欲颠倒是非的魔力面前。这些现象与清新思想格格不入。很多时候,捍卫正义需要坚持不懈的斗争,所以正义包含着勇于斗争的清新品格。善不欺人,但是善不可被恶欺。斗争,不是蛮干,需要能力和智慧,且只针对假恶丑。仁爱,来源于儒学“仁”的思想,表现为关爱和尊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不是迂腐的善良,不是对邪恶的退让。不盲目行善。帮助恶人不是行善而是作恶,是助纣为虐。先进的德治方略可以达到恶人不作恶、善人不受欺的理想局面。惩恶扬善就是:对假恶丑,以伸张正义的雷霆手段扫除荡涤;对真善美,以维护真理的博大胸怀弘扬光大。

“纯真洁净”。纯,不是单纯,而是没有邪念。真,真理,以真理为依据,没有人为捏造,杜绝假仁假义,保持本真。《道德经》里“见素抱朴”就是朴素纯真的意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用妙字来形容“道”的特征,就是人纯真、本真的状态。清新思想求真务实,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高举烛照人生、驱散黑暗的真理火把。在只认强弱、不问真伪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选择真理作为最高价值和思想信仰,才有与种种假恶丑作斗争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一个国家只有以真理为动力,才有前途和希望,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引领民众战胜各种腐朽,摒弃假恶丑,呈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局面。洁净,没有瑕疵和污点,不仅指心境,而且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也是清新的最终目标。《道原》中说“清净柔弱,纯粹素朴,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纯真洁净才能成真人、成大道。纯真,不是愚蠢,更不是一张白纸让人随意涂抹乱画,而是具有斗争的智慧、能力并在斗争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洁净。“纯真洁净”,如傲雪寒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保持本色和高尚品格。《圣经》里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必得见神。”清心的人就是心灵纯洁、无邪念的人,他们将获得幸福和神的恩赐。由此可见,纯真洁净才能达到清新境界,实现成“真人”和“必得见神”。

“清新自然”。道法自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是道家的主要思想。清新的必须自然,即顺应客观发展规律的、符合天道人性和民心民意的、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也与“天人合一”的理念一脉相承。相反,违背天道人性,就会民怨沸天、天下不安。

十二字方针提炼了各种道德规范的精华,是清新思想体系的核心。由此延伸出来的清新品格“自强不息、勇于斗争、敢于创新、责任担当”,不仅是我们发扬的中国精神,也是全人类需求的世界精神。总之,清新思想不仅是个人修行的法宝,而且是江山社稷的定海神针。

四、“俗”非“浊”

清新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兼容百家、顺应天道人性,并不反对接地气的“俗”。清新反对的是恶的“俗”。因为恶俗是浊气滋生的,是歪门邪道,扰乱人的心智,腐蚀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俗”非“浊”,我们要满足民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充许思想和文化多样化发展,而清新是主流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人和社会健康旺盛的生命力。

五、清新思想更具有人文真义

清新思想包含了现在国家强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全部内涵,而且更具有人文真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到淳朴之风,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净化社会风气,优化人文环境,降低治理成本。显而易见,清新思想立意深远,根植于优秀传统,摒除糟粕,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体现国家软实力。清新的普适性决定了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国家,由此,清新思想的长远发展目标是:重新焕发悠悠文明古国的荣光,推动世界健康、繁荣发展,促进世界大融合,造福全人类。

(作者系诗人,思想学者,清新思想体系创始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清新书画院执行院长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63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