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西北谋东南”到“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

作者: 何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站在国际战略高度和国家安全发展全局,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理论概括和战略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论坛安排,我就习近平主席“稳西北谋东南”和“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思想,谈几点认识。

一、“稳西北谋东南”战略思想成效显著

2013年初,习近平主席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军委主席不久,提出“稳西北谋东南”的重要战略思想,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军事战略的主要方向,还指出了军事战略的方针和政策。

为了稳西北,2014年以来,习近平主席3次访问印度(2014年9月,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还到了印度总理莫迪的家乡;2016年10月赴印度果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2019年10月赴印度金奈出席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多次与印度主要领导人会见会谈,积极推进中印关系向前发展。

2014年5月莫迪担任印度总理以来,先后5次来华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2017年6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第一批扩员的正式成员国。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武汉与莫迪总理进行非正式会晤,进一步加深了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和两国领导人的工作关系。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因领土纠纷发生过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67年中印边界武装冲突流血事件。自习近平主席提出“稳西北谋东南”战略以来,尽管发生了2013年4月至5月“帐篷对峙事件”、2017年6月至8月洞朗和班公湖地区冲突、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但至今从来没有发生过热兵器战事。总的看,近60年来中印边界大体稳定,中印关系保持正常。

从“稳西北谋东南”到“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0

2018年6月,印度总理莫迪出席第17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开幕晚宴主旨演讲时讲到,“印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战略概念”,“印太地区没有排他性,不是一个谋求主导地位的集团”,“也决不能针对任何国家”。莫迪总理的演讲不仅没有呼应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提出的新的“印太战略”,而且与美国时任国防部长马蒂斯第二天的大会发言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对照。莫迪总理还特别强调,中印边界5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武装冲突,展现出两国领导人在管控分歧和确保边境和平方面的“成熟与睿智”,认为印中两国只要互信合作,互相体谅彼此利益,亚洲和世界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莫迪总理的演讲体现出对中国的友好和未来的展望,令美日等西方国家期待相互积极配合围攻中国的防务部门领导和武装部队高官们大失所望。

2025年3月16日,莫迪总理在做客一家博客节目时讲,虽然印中双边关系因边境紧张局势而出现“五年断层”(指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但两国关系中的“信任、热情和活力”将逐步恢复。他还指出,两国正在解决边境问题,以恢复正常状态。这一讲话表明了莫迪总理对中印两个世界上分别超过10亿人口的相邻大国的关系现状和未来走向的态度。

从“稳西北谋东南”到“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1
座谈会现场
(李宁 摄)

由于西北方向相对稳定,我国就可以集中主要精力和力量应对东南主要战略方向的问题。

在东海方向。自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一再严正交涉,非法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单方面改变现状、挑起事端。中国政府果断采取反制措施,近年来实际上夺取并掌握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控制权,扭转了长期以来“搁置争议”的局面。

在台海方向。2025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20周年。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的举措上有几大突破:一是2024年6月21日,“两高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

二是2024年8月7日,国务院国台办、公安部政府网站增设“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专栏,列出苏贞昌等10名已公布的“台独”顽固分子名单;同年10月,增加曹兴诚、沈伯洋两人。

2024年8月对顽固“台独”分子杨智渊判处9年有期徒刑。2025年3月17日,国家安全部公开林钰书等4名“台独”网军身份,将依据《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有关规定,采取一切必要的惩治措施。2025年3月26日,国台办政府网站推出“台独'打手、帮凶迫害台湾同胞恶劣行径举报专栏”后,当天就收到举报邮件300多封,举报刘世芳等11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核实后,对这些“台独”打手、帮凶依法追责。

此外,中国政府宣布不承认所谓的“台海中线”、“国际海域(海上通道)”;中国海警对金门附近、台岛附近台湾船只依法进行登临检查;预先通告或不通告在台湾附近举行军事演习等等。特别是2025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王毅外长答中外记者问时明确指出:“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2024年6月第2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国防部长董军在大会发言中称台军为“台独武装”。这些称呼提法的变化,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法理意义。

我认为,以上事实最大的意义在于,新中国政府由过去对台湾拥有主权、没有治权,到现在向既拥有主权又拥有治权的重大转变和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1008.pd原版全文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稳西北谋东南”战略思想的十二年实践充分证明,这一战略思想的前瞻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战略思想的主要考量

2023年9月,习近平主席考察黑龙江时指出,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战略思想,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在加速演变的百年大变局中,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严峻形势,站稳脚跟、保持定力、争取主动、立于不败,确保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理解,提出并实施这一战略思想的主要考量有以下几点。

第一、东北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党中央作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战略部署。“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新突破的突破口”。这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资源、生态、科研、产业、区位”五大优势,地位重要,条件具备。

第二、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东北地区在我国鸡型版图的“鸡头”位置,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北亚地区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等6个国家,其中有3个实际拥核国家(中国、俄罗斯以及朝鲜),2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俄罗斯),朝鲜是我国唯一的“军事同盟国”。这一地区的安全稳定对我国周边乃至国家安全稳定尤为重要。所以,习近平主席要求东北地区的“五大安全”,其中国防安全居于首位。

第三、我国沉重的历史教训。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00多年间,外敌入侵我国主要有8次(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1885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其中3次是从我国东北方向入侵的(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清朝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签订了近400个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约16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东北方向沙俄割占我国领土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占 93.5% 以上。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历史悲剧绝不能重演。

第四、现实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国际斗争的需要。在“一超多强”、“东升西降”、“多极化”发展的国际战略格局态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与我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极其尖锐和严峻的,甚至可以说是21世纪上半叶国际斗争的主题。中国如何保持战略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在东北亚地区的作为非常重要。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其他5国的关系,东北亚其他5国相互间的关系,东北亚国家分别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关系等等,对我国安全、发展和统一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关系。我们对此应当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

三、贯彻“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战略思想的举措建议

如何贯彻落实“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战略思想,使其真正落地生效,早日得以实现,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战略举措,确实做好“下篇”文章。

从“稳西北谋东南”到“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2
座谈会现场
(李宁摄)

1.发展壮大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总体战略部署,立足依靠自身力量把向北开放的新高地搞富裕、建强大,把“走出去”的基础打牢夯实。要按照习近平主席考察黑龙江时提出的战略要求,确实把东北地区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新高地”。

2.把握对外方略。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4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增强做好周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新高地,一定要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我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增强战略互信,妥善管控分歧,扩大交流交往,深化发展融合,积极推动构建“东北亚地区命运共同体”。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中俄新时代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中朝友好合作关系,巩固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中蒙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实中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域外国家在东北亚地区拉帮结派搞对抗,坚决反对和制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东北亚各国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可考虑创办1.5轨的“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发展论坛”,加强东北亚地区各国对话沟通交流,进一步密切相互间的友好关系。

3.加强国防建设。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关系到我国安全特别是主要战略方向的安全和问题解决。应当把东北地区国防建设作为“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点工程,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落实好国防和军队建设新“三步走”战略。当前重要的是要确保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随时做好应对武装冲突、甚至局部战争的准备,尤其是要做好策应解决台海问题的各项准备,真正做到能打仗打胜仗,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安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要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和党中央明确的“边海防建设是党政军警民的共同责任”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强大巩固的东北地区国防体系。

4.发挥东北振兴区域作用,协同构筑向北开放高地。“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是习近平主席考察黑龙江时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战略要求。构筑这一新高地,首先靠黑龙江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但仅靠黑龙江一省之力肯定不行,而要靠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甚至需要全国有关力量大力支援,形成“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要建立健全权威有效的协调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发展规划计划,充分发挥区域协作的整体优势,协同推进“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战略的实施。國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原中将副院长、研究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10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