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作者: 纪明葵

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挑战与对策0
(陈小琴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它是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为核心特征,既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挑战。因此,科学的战略对策至关重要。

一、机遇

(1)国内发展潜力的持续释放。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为内需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健康、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消费不断增长。例如,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的 80% ,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产业升级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

科技创新也在不断取得突破。中国在5G、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规模已超5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 40% ,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制造业变身“智造型”。半导体设备进口额激增 40% ,中芯国际 N+1 工艺良率突破 90% ,苏州工厂里5万台机器人24小时生产芯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9.7% ,“世界工厂”正在进化成“世界实验室。”政策制度保障优势,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共同富裕”政策等顶层设计,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国际环境中的战略机遇是全球产业链正在重构。

尽管欧美存在“近岸外包”趋势,但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高效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了“世界工厂 + 市场”的双重角色。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22万辆;2024年,出口总量进一步攀升至641万辆,其中品牌汽车占比达 22% ,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

新兴领域的合作空间也在不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需求旺盛,中国可以通过技术输出(如光伏、特高压)深化南南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一带一路”成出口新引擎。对东南亚出口的光伏组件占当地市场 80% ,中欧班列每天发车超100列,义乌小商品通过“义新欧”铁路卖到马德里,“去美元化”贸易占比达 35% ,出口不再依赖欧美,而是“全球开花”。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多极化趋势下,中国在国际组织,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3)在数字经济AI技术竞争的年代,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充分发动各个领域的优势,合力攻关,打破门户界限和技术壁垒。

像华为的“上甘岭战役”一样,攻克芯片技术,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当华为MetaERP研发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云原生架构,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智能化决策与跨部门协同,覆盖 90% 的央企,当“人造太阳”装置实现1亿度运行,当宁德时代储能电池让电价降到火电的 60% ,技术突破正在创造“增量经济”。2024年大健康产业融资超3000亿,新能源产业链市值突破10万亿,AI给工业制造提效 20% 这才是我们的底气。

我国工业经过7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在世界64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国有57个是第一,剩下7个全是第二,而在57个第一中,还有24个是垄断性第一。光刻机、精密机床、先进的医疗设备、光电技术、微波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北斗卫星补充燃料)、发动机技术、舰船技术、储能技术(核电磁)、高铁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2024年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6000万,占比 30% 继续保持世界第一。39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占 78.39% ,50岁以上的不到 10% 。同时,学历结构和性别比例也不断优化,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增长迅速超过 40% 。

(4)我国有强大的国防安全做保障。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军队为国土安全、保证国家发展和海外利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军已经完成了核常兼备的战略部署,取得了第二岛链以内战略的主动权。走出去充分开展国际防务合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挑战

当今的世界,竞争与冲突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大国关系、地缘政治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战、科技战,金融战、资源与市场的争夺此起彼伏。对我国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1)我国国内结构性矛盾、挑战。

一是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挑战。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21% ,社会保障和劳动力供给压力日益增大。为应对“未富先老”的困境,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区域与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差距超过2倍,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5:1。就业压力、社保压力越来越大。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刻不容缓。

三是生态环境约束也日益凸显。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对传统产业转型提出了巨大挑战。

(2)外部环境复杂化技术封锁与产业链竞争加剧。

一是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管制不断升级,全球芯片供应链“去中国化”风险显著增加。

二是高端制造业、工业软件、精密仪器平台仍依赖进口,这对中国产业升级构成重大挑战。

三是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升级。俄乌战争推高了能源价格,中东地区争夺升温,印巴冲突改变了中亚地区的地缘格局,中美在南海、台海的博弈也日益加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1011.pd原版全文

四是全球化逆转与区域化升级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和“价值观贸易”对中国出口构成了新的壁垒。

(3)安全风险凸显。

一是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大豆、玉米进口依存度超过 80% ,耕地“非农化”问题也威胁到粮食自给能力。

二是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地方债务规模已超过 90万亿元,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问题亟待稳妥化解。

三是数据与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跨境流动风险、海外监管争议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加以应对。

三、对策建议

(1)激活内需与协调发展。

一要升级消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 群体规模,发展银发经济、文旅康养等新业态。

二要强化区域协同机制,推进“东数西算”“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

三要为乡村振兴赋予新的方式,让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如智慧农业产业园),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2)科技自立与产业升级。

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设立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专项基金,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建设新型举国体制。

二要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要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光伏、储能、氢能产业,建设全球最大绿色氢能基地,如内蒙古项目,推动能源转型。

(3)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

一要推动制度型开放,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和自贸试验区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管理。

二要推动多边合作,扩大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如与沙特石油人民币结算,上海黄金交易所沙特交割库的启动)。

三要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产业链韧性评估体系,强化粮食、能源储备,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

(四)社会治理与安全保障。

一要落实包容性治理,利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服务精准性(如“城市大脑”),完善“一老一小”保障体系。

二要强化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立体化”安全网络,强化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如电力、通信)。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发展。要使安全、效率、公平、国内、国际均衡。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和全球协作获得优势。要破解“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世界性难题,并探索出新的解决方式,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路径与参考。

面对未来,我国需持续以动态思维应对风险,在开放中增强内生动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福祉提升的有机统一。祖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10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