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方法在高校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 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胡良友
本文通过对研究性教学方法概念和核心理念的分析,结合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背景和要求,对高校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和应用实践,达到了教学改革预期目标。提出了师生合作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实践;博物馆展览理论知识讲授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小组互助探索学习相结合;展览课题学术研究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等应用策略。
前言
进入新时代,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大国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人才。高校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主性的主阵地、主渠道,坚持以文化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新文科建设责无旁贷。在此背景下,高校文科要与AI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跨学科交叉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已难以有效满足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文科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2018年8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高等院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本校办学定位为应用型高校,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科研与教学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相结合,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无疑是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内在要求。
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实务课是本校传播学专业选修课程。根据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目标,传播学专业的课程不仅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团队互助合作、开展学术实践。
研究性教学法于 20 世纪中期在美国诞生,其主要应用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其核心理念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旨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批判性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研究性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核心原则,如重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导向;探究性学习;团队合作和交流;强调学以致用,解决实践问题。
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实践过程分析
(一)准备阶段:文化遗产与博物馆项目研究
《博物馆在展览策划: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做好充分的备课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由学生团队自主选题,2023年暑假,本人带领指导部分学生先后前往河源市连平县、和平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田野调查研究。在连平县我指导学生走村串户调研市级非遗项目“捏泥鸡”生存发展状况,为濒临失传的“捏泥鸡”技艺进行全流程拍摄,建立数字档案;在和平县,指导学生开展淞沪抗战纪念场馆研究。在当地幼儿园、图书馆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由学生给孩子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能;为“捏泥鸡”手艺的发展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投稿发表科研论文……在实地调查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而准备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又为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成为课程教学的内容。例如,我们拍摄的全程记录河源市级非遗“捏泥鸡”的视频、学生设计的“泥鸡”系列文创产品设计稿,开发的文创产品;指导学生撰写学术研究论文等,都可以成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此外,2023年10月,本人利用国庆假期返乡探亲机会,再次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调研,拍摄了的两馆基本陈列图片,这些照片也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料。
(二)实施阶段: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
(1)理论讲授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
在策展理论与实务讲授过程中,通常结合本人和学生团队前期科研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而此前本人指导学生团队参与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等研究项目,就是最好的案例,学生有体会、易理解。而本人主持或直接参与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因第一手资料丰富,加上实践经验和体验,教学材料可以信手拈来,成败得失体会深,能给学生带来亲切真实的感受。师生亲身参与的科研实践案例,带来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教师指导与小组互助探究学习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教师精讲基础理论知识要点,向学生推介阅读书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性作业或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学生自愿结合,一般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互助学习、探索、讨论,完成课程作业和项目。课程作业如“观摩2家以上博物馆,写1篇1500字左右的观后感或展评”,学生自主选择展览选题,“查找资料,进行文献研究,选报策展选题”,“策展课题学术研究”等要与教学进度同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研究性作业或项目要求应具体明确,如研究方法应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研报告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调研报告框架要求:“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非遗项目的文献研究;非遗传承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和建议”。时间要求:“调研+撰写报告1个月时间;×月×日前提交。”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小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利用课外时间一起去博物馆参观调研陈列展览,按照作业要求去讨论写作观后感、展评,制作PPT,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调研成果。学生小组去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开展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填报本组的展览策划选题,教师指导各小组确定选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各小组进一步开展览展课题田野调查、访谈、问卷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策展课题的学术研究。
(3)展览课题学术研究与教学相融合
展览选题确定后,各学生小组即开展课题的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研究,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传承发展状况,采访非遗传承人,学习体验非遗技艺,全程拍摄记录非遗,研发非遗文创产品,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传播推广非遗,探索非遗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路径,发现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最后,在展览课题学术研究基础上,形成该非遗文化项目的陈列展览大纲和展览脚本,而且在教学中发现的学术问题和线索,也可以转化为科研的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整个研究过程与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知识教授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相融合,相统一。
(三)总结阶段:研究性教学法教学成效评价与反馈
高校《博物馆在展览策划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确定展览课题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成效显著,受到学生欢迎,选课学生从之前的六七十人上升到100余人。
教学成效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考勤、研究性作业、回答问题、小组汇报等。以作业“观摩2家以上博物馆的展览,写1篇1500字左右的观后感”为例,调研论文获得“A(优秀)”的小组15个,占比42%;获得“B(良好)”的小组21个,占比58%,没有“C(及格)”和“D(不及格)”的,学生全员参与,没有不按时提交论文的。如小组汇报,学生精心准备PPT,踊跃发言,获评“优秀”的小组占39%,获“良好”的小组占47%以上。期末考核采用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策划设计“展览脚本”的方式。总评成绩包括:考勤×10%+平时成绩×30%+期末考核×60%,优秀率达37%,良好率达48%以上,没有不及格的学生。
其间学生自主选题,本人指导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连平县“捏泥鸡”,学生团队跟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调“捏泥鸡”技艺,全程拍摄记录工艺流程,为当地建立“捏泥鸡”影像档案;为当地设计开发“泥鸡”微信表情包、不倒翁、书签、扇子、信封、贴纸等6个系列20余款。在和平县调研淞沪抗战系列纪念场馆,与当地学校、图书馆合作,利用调研成果,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研究活动得到当地市县媒体报道,受到当地政府部门好评。指导学生团队先后撰写调研报告2篇、科研论文2篇;其中,发表期刊论文1篇,调研报告获省级竞赛三等奖1项。
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策略
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在高校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分析,应用策略总结如下:
(一)师生合作共同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实践
师生合作的科研活动一般分两种,一是学生自主参加的学科竞赛、创业创新大赛等,教师承担竞赛项目的指导者角色;二是教师主导的科研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这些科研课题项目的开展为教学积累了案例和资料。
(二)理论知识讲授与科研实践案例相结合
在理论知识体系讲授中,实践案例的使用,首先要尽可能使用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研究案例,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理解、接受;其次,使用教师本人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三)小组探索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学生组成互助学习小组,一起探究学习。小组自主研究并申报展览选题,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各小组反馈,指导学生小组开展学术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四)学术研究与教学过程相融合
指导学生小组开展展览课题研究的流程、时间节点安排,应与课程内容进度相协同,形成课程教学的合力,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同时,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可以为下一步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五)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
在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全过程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实时调整;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质量和教学成果。
结语
研究性教学方法在高校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应用,是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了博物馆展览策划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科研能力,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达到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课程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系广州新华学院)
项目: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博物馆展览策划理论与实务》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J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