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宋志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重大部署,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大兴调查研究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3月27日至29日,《祖国》杂志社调研活动走进云南玉溪,在彩云之南考察特色产业、体验民族文化、追寻红色印记、走访地方企业。

参加此次调研活动的有: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副主任、民进中央原副主席王佐书,《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原馆长郭得河少将,李德生上将之女李远征、女婿陈南征,北京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王近山中将之女王媛媛,《祖国》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程四化,《祖国》杂志社编委兼新媒体中心主任宋志娇,《祖国》杂志社文化部主任张永亮等。

调研组一行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副主任、民进中央原副主席王佐书的带领下,边走边看,边听边问,先后考察调研了玉溪市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文化园、峨山彝族自治县摆依寨、峨山县双江镇洛泉村、红塔山及烟事文化馆、聂耳故居、玉溪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玉溪市博物馆、玉溪市忠诚塑料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春满茶山——玉溪市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文化园

3月27日上午,调研组一行驱车来到海拔近2000米的玉溪市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文化园(云茶山庄)。高香万亩生态茶文化旅游区是距云南省会昆明最近的、最壮观的立体式茶园,在世界上它享有特有小气候茶园之称。这里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森林茂密、泉水清澈见底,山间繁花似锦。

春满茶山,采得新芽香万众;茶销海外,赢来蜚誉耀四方。走进茶园,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和叠翠的山峦。青山、云雾、茶园构成了大自然一幅幅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这里盛产茶叶,是云南省重要红、绿茶出口基地之一。茶叶以叶肉肥硕,芽头显露,汤色黄绿明亮,味醇香浓回甜而驰名中外。连续多次在省内同行业评比中获得总分第一,产品多次获部优、省优称号,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副主任、民进中央原副主席王佐书向讲解人员详细询问了生态茶文化园的种植规模、产量产值、销售途径等情况,以及茶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香万亩生态茶文化旅游区是锦屏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据介绍,景区以生态茶园、原始森林观光、茶文化体验为主,推出了“自采、自制、自品、自带”等茶文化系列活动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彝族烤茶、大娱乐(挝啰)晚会等活动。同时,茶园加大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硬件、软件设施的建设,其改造一新的星级住宿,可同时接待80人住宿,天人合一的百人品茶室,可作小型会议场所。这里环境优美,生态优越,无公害、无污染,是理想的观光旅游、度假胜地。

美丽彝村——峨山彝族自治县村寨展新颜

摆依寨是峨山县双江街道宝山村委会下辖的一个彝族聚居村,既是“云南十大刺绣名村”,又是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3月27日下午,调研组一行走进摆依寨,聆听传说故事,一睹彝绣风韵。

摆依寨背靠青山,彝家文化氛围浓郁。村民就地取材,以土、石、木为原料建盖民居,采用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艺筑墙,以“灰瓦、白墙、红腰条”的风格进行整体设计,墙面绘制太阳、花鼓、牛头等图腾图案,门柱上悬挂玉米、辣椒以及木刻诗词楹联……

据村里的文献记载:摆依寨村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400多年前),有一户摆依人(傣族)居住在寨子里,后来人们就把村名改为摆依寨。由于摆依人难以适应气候、环境,后来就迁往新平居住。人走了,寨名却留了下来。

彝族村寨里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摆依寨彝族刺绣技艺是彝族文化传承中最出彩的部分,村里从七八十岁的老艺人到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个个都能飞针走线。调研组一行走进峨山县彝族刺绣传习馆摆依寨传习点,室内摆放着的五颜六色的精美刺绣作品,吸引了参观人员的注意,大家边欣赏边问询,认真了解彝绣的工艺、种类和传承方式等。调研人员还饶有兴致地穿戴起彝族服饰,与彝家小妹学起了彝族舞蹈,气氛和谐,其乐融融。

“彝族刺绣文化传承要挖掘绣品上的文化意义,讲述绣娘的人生故事,这样才能真正让彝族文化活起来。绣品不是一个纯粹的商品,其中汇注了前人的智慧、传统的技法、彝族的历史,是绣娘工匠精神的最佳展现。”王佐书说道。

走出彝族刺绣工作室,面对依山而建的村寨,王佐书主席提出了防洪、防泥石流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在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防护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为村寨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随后,调研组一行驱车来到了另一个宁静的彝族村寨。这里是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街道洛泉村,也是替父从军,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彝族女英雄“花木兰”——铭都母车布的故乡。

村口树立的“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走进洛泉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调研组一行在热心村民普文德的引导下,参观调研了这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样板。

据介绍,一直以来,洛泉村坚持规划先行,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彝族村寨特色,为提升村容村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洛泉村主道的墙壁上,“洛泉渊源——村史手绘长廊”格外引人注目,上述彝族儿女铭都母车布抗击法国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洛泉村的由来及发展史,手绘画风极富特色。村民普文德一边绘声绘色、如数家珍地介绍,一边回答调研人员的问题,话语中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共产党的感恩。

精神文明的一个体现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浸润。沿着洛泉的村道步入民居群,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个“家风家训”牌,从敬老爱幼到男女平等不一而足。据介绍,这些“家风家训”内容都是村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针对洛泉村的这一“亮点”,王佐书主席感慨地说,这个做法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详细询问了洛泉村的现有人口、生产生活和人均收入情况。村民普文德介绍,洛泉村现有108户386人,99%是彝族,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目前,洛泉村在种植业上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洛泉村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冯并感慨地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洛泉村实现了华丽转身:脏乱差现象得到彻底整治,村容村貌有了历史性改观,人民生产、生活迈入了发展快车道,并跻身于文明示范村行列,先后荣获县、市级文明示范村、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21年,洛泉村被列为峨山县6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项目之一。

如今的洛泉村,在滇中大地的巍巍群山中熠熠生辉。

地方名片——红塔山及烟事文化馆

红塔山,不仅是一个品牌,也是一座山,它是云南玉溪卷烟厂的名牌产品,玉溪卷烟厂坐落在红塔山下,故而以山名为烟名。山上的红塔是玉溪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耸立在山体顶部。3月28日上午,调研组一行跟随导游的脚步,参观了红塔。

据相关资料记载,该塔原为白色,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白塔夕照”成为新兴一景。塔身用青石支砌,内填土,为密檐式结构、八方七级实心塔。塔高35米,阁楼式的逐级往上收缩,西面五、六、七级各有一佛龛,每龛内置有铜佛像1尊。1958年将白塔涂为红色,更名为“红塔”,其景亦由“红塔朝晖”所取代。塔所在的山也被称作“红塔山。

云南因云烟而闻名天下,烟草是云南的支柱产业,在农村,几乎村村都或多或少地种植烤烟,特别是较为偏僻的山区,种植烤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在云南玉溪,烟文化必不可少。沿红塔山的台阶向下走一段路,调研团一行来到由红塔集团创建的玉溪市烟事文化馆。这里可以说是了解中国烟草文化的最佳场所,也是第一家以烟草为主题的博物馆。门口的铜像清晰的反映了烟草作物从烟苗,到种植,到收获,挑选烤烟等每个环节。馆内展品、展板和与香烟有关的诗句等,生动地讲述着香烟的故事。

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聂耳

玉溪不仅是云烟之乡、花灯之乡,也是聂耳之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总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1935年3月,聂耳受托为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作曲,他根据田汉的歌词,谱写出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永久流传。

3月28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聂耳故居,感受革命音乐家的家国情怀。

聂耳,云南玉溪人,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聂耳一生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在参观聂耳故居后,军事博物馆原馆长郭得河少将有感而发:“参观故居和展览后,对聂耳和他的家庭,以及他的成长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聂耳由一个热爱音乐的爱国的热血青年,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可以说是民族之声、人民之心、国家之基、未来之警,永远警示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坚强的决心和奋斗到底的精神。由此,我们国家在建国时就选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就是充满着忧患意识的。另外,这首曲子也振奋了一个民族,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崛起、复兴而奋斗。非常伟大!”接着,他激动地说:“从小到大,每当我们唱起国歌,都会心潮澎湃。现在年纪大了,再唱起国歌时,总是忍不住哽咽、掉泪……”

聂耳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23年,但他一生都在近代中国史的激流中奋进,他创作的歌曲成为中国革命者的心灵支柱,他的音乐和精神,都将永垂不朽。

星星之火——玉溪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

走出聂耳故居,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红塔区李棋街道任井社区的玉溪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这里先后被命名为“玉溪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玉溪市红塔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旧址共有两层楼,分为7个展厅,以玉溪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程为主线,分“播种火种”“奋起抗日”“建立组织”“武装斗争”“解放玉溪”“党史大事”“党史人物”“红色记忆”八个部分,通过实物、图文和摄影作品等多种形式加以展现。

玉溪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于1949年4月,它的成立开创了玉溪县地下党斗争的新局面,谱写了玉溪党史的新篇章。

走进四合院,敞亮的天井干干净净,两旁的耳房分别展示革命前辈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和当时的生活场景。“自修缮开放以来,这里便作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经常有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多的时候一天会来好几拨人。”任井社区党总支书记殷国春介绍道。

调研组一行在展厅内走走停停,一边聆听讲解员介绍,一边认真参观学习,时而驻足观看,时而拍照记录,无不为革命先辈不惧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所深深震撼。

参观旧址后,王佐书在接受《祖国》杂志采访时谈道:“通过参观学习,我深刻地领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之所以可以燎原,是因为‘星星之火’代表的是真理,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可以唤起人民的力量。”

上一篇: 镜头·国际
下一篇: 峨山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