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黎泰根据地对中央苏区闽赣省的历史贡献

作者: 郭圳南 鄢春琴

1932年10月14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代总政委周恩来在广昌下达建黎泰战役计划。随后,红军占领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光泽等地,并牢牢地控制了黎川县城,建立建黎泰根据地。建黎泰根据地的建立不仅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北的联系,也为闽赣省的设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闽赣省是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也是中央苏区重要的战略枢纽。建黎泰根据地是闽赣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与闽北、闽浙赣地区联系的关键。建黎泰根据地的建立对闽赣省的创建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央苏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黎泰根据地的创建为闽赣省的设立奠定基础

从1926年下半年至1933年春,闽赣边逐步开辟小块苏区并形成大块苏区。1931年建黎泰根据地初创时,毛泽东就精辟地指出:“只有东方是好区域。第一,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第二,地势偏僻,即不受威胁,若较之我们出南丰、宜黄者为小;第三,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新战场;第四,有款可筹,一年以内不愁给养;第五,群众很多,可以出兵扩大红军。因为这些条件,我们应该在该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1932年3月,在红军攻打赣州失利后,毛泽东再次建议部队去东北方向扩大苏区,在福建、江西、浙江和安徽的边界地区建立大片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10月14日,红一方面军发起建黎泰战役,周恩来在签发作战计划时特意注明:“如有便,请送给毛主席一阅。”建黎泰战役,红军短时间内连克5座县城,之后,红军和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光泽各县地方党组织巩固了新扩大区域,开拓了赣东、闽北新局面。1933年1月,苏区中央局提出了建立闽赣省的设想,计划在“福建建黎泰邵(西南部)光两南金资贵(南部)抚”设立闽赣省。

建黎泰根据地的创建为闽赣省的设立创造了地理条件。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建、黎、泰、金、资、光、邵、闽北苏区,以至信抚两河间一带地区划为闽赣省”。闽赣省作为中央苏区的省级机关,它的设立必须要有一定的管辖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黎川北接资溪、光泽,建宁与广昌毗邻,泰宁东边是将乐,这三县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区域,使金资、闽北、信抚等地区连成一片,并与中央苏区紧密相连,这为闽赣省的设立创造了地理条件。正因建黎泰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央局在得知这一地区得到巩固和发展后,便提出设立闽赣省,并决定把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设在黎川湖坊。

建黎泰根据地的创建为闽赣省的设立奠定了军事基础。1931年5月31日,红三军团和红十二军奔袭建宁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随后,红三军团在泰宁、黎川,红十二军仍在建宁活动,主要任务是建立游击队、扩大红军。1932年7月,中央局决定在江西军区设立5个作战分区。10月,第一作战分区南、广、建、黎、泰分区成立,指挥部设广昌,同年冬迁建宁县城,指挥南丰、广昌、建宁、黎川、泰宁等县地方武装。11月,以建宁独立师、建泰独立团为主力的建黎泰独立师成立。12月30日,中央红军在黎川县城举行红军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誓师大会,主力红军、闽赣边地方武装共7万多指战员和1万多工农群众接受检阅。无论中央红军还是地方武装,建黎泰都是重要的活动范围和发展区域。中央红军的作战胜利和地方武装的发展壮大,在军事上巩固了建黎泰地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支撑的建黎泰为闽赣省的设立奠定了军事基础。

建黎泰根据地的创建为闽赣省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1929年春,赣东北党组织派吴先民到黎川开展革命活动,建立黎川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皮源支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黎川农民举行了皮源暴动,攻打飞鸢盐卡,取得胜利。1931年春,红三军团派袁国平到黎川秘密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为红军进入黎川做组织准备。与此同时,红四军一部进入建宁县西南部,建立起十多个乡红色政权和两支游击队。6月上旬,在红军的帮助下,建黎泰三县迅速成立农民协会、工会。并相继建立了建宁、黎川、泰宁等县革命委员会。建黎泰战役胜利后,中央局指示“用一切力量来发展与巩固苏区……创造强有力的中心县委”“黎川、泰宁、建宁、广昌这个区域是中央苏区战略锁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1933年1月,中共建宁中心县委成立,建黎泰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健全、巩固和发展。至5月,建、黎、泰三县共建立了34个区委和区苏。建黎泰各级党组织的发展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闽赣省的设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建黎泰根据地的创建为闽赣省的设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建黎泰三县总面积五千平方公里,土地富饶,物产丰富,勤劳朴实的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投身革命。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红军在开辟建黎泰根据地的过程中,扩大了红军,还筹集了大量的经费和给养。据统计,当时在建黎泰一带的红三军团、红十二军、红四军经过二十来天的工作,共筹到款子33万元,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建黎泰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33年三县农业普获丰收,粮食生产比上年增长20%。工业方面,各地建起了造纸厂、缝纫厂、农具厂、硝盐厂、药材厂等手工业生产单位,为满足群众需要,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起了积极作用。

建黎泰根据地为闽赣省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1933年5月,闽赣省工农兵临时代表大会在黎川湖坊召开,正式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从中央局决定将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设在黎川湖坊开始,建黎泰便成闽赣省的战略中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黎泰是闽赣省的政治中心。5月,闽赣省委、省革委会成立,在周恩来、朱德等的关注下,闽赣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很快配齐,顾作霖任省委书记,邵式平任省革委会主席。同时,工会、农协、共青团、妇女解放委员会等群众性革命团体也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闽赣省党政群众各大机关聚集在湖坊,领导闽赣省100余万军民参加革命,发展生产,保卫苏区,这时的湖坊成为了闽赣省的政治中心。7月,闽赣省党政机关迁驻黎川县城。9月,国民党军三个师进攻黎川县城,闽赣省委和省革委会由黎川县城撤至德胜关。随着形势变化,11月,闽赣省委、省革委会迁入建宁县城。12月,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建宁召开,正式成立省苏维埃政府,选举邵式平为主席。1934年5月,建宁保卫战失利,县城失守,闽赣省机关撤至建宁伊家都上村。6月,闽赣省机关迁入彭湃县,离开建黎泰地区。由此可见,从1933年5月闽赣省设立开始,到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把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建黎泰一直都是闽赣省党政机关所在地,省委、省革委会、省苏维埃政府坚持以建黎泰为中心,领导闽赣省军民全力支援主力红军,投身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保卫苏区。建黎泰是闽赣省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

建黎泰是闽赣省的军事要地。从军事地位上看,建黎泰是闽赣省乃至整个中央苏区的战略枢纽。闽赣省刚成立,中央就将组建红七军团的重任交给闽赣省。建黎泰作为闽赣省的政治、军事中心,成为了红七军团的组建地,大批地方武装力量编入红七军团。1933年7月,红七军团成立大会在黎川县城篁竹街李树坪举行,萧劲光被任命为军团长兼政委。红七军团下辖第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第二十、二十一师主要由闽赣省各级地方武装改编而成,其中建黎泰独立师第三团、黎川独立团、“无产阶级团”改编为第二十师第六十团的三个营,师长粟裕;闽赣独立师即少先师与建黎泰独立团合编为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一团,以工人第二师编为第六十二团,将扩大后的黎川模范团编为第六十三团,师长黄立贵。从红七军团组建时的编制人员来看,第二十一师和第二十师的一个团主要来自建黎泰地方武装,占了红七军团中闽赣省地方武装的三分之二。建黎泰群众也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不到一个月时间,仅黎川宏村区就有两百多人加入红七军团,黎川全县参加红七军团的青壮年共一千余人。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决定扩编红七军团,同时,决定在黎川樟村组建红九军团。短短几个月内,中央红军在建黎泰组建两个主力军团,这是当时保卫苏区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需要,而两个军团都选择在黎川组建,这表明建黎泰在中央苏区的重要军事地位。事实也是,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即以黎川为进攻方向。在中共临时中央“左”倾领导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在建黎泰地区坚持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一直到1934年5月建宁失守。建黎泰军民在闽赣省委的领导下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红军作战,投身到保卫苏区的战斗当中。

建黎泰是闽赣省的后勤基地。闽赣省党政机关在建黎泰办公一年多时间,建黎泰群众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支援红军和闽赣省委工作。1933年8月8日,闽赣省财政部下达筹款计划,8至10月建黎泰的预算收入分别是4550元、1980元、4100元,占全省预算总数的53%、63%、55%。1933年8月至1934年2月建黎泰土豪筹款和富农捐款任务是30.5万元、12.6万元,占全省任务数的46%、61%。建黎泰承担了闽赣省一半以上的筹款任务。建黎泰群众也以实际行动支援红军,保卫苏区。红七军团组建期间,建黎泰儿童团发起支援革命战争募捐,仅黎川县儿童就捐募了120多元。1933年4月,黎川妇女为支前做了2600多双军鞋。1934年春,建宁县筹集2万担粮食供给前线红军。在中央苏区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时,仅建宁城区工人就购买了9800元公债。黎川人民在三个月中完成购买公债4万元的任务,而且把第一、二期公债连本带利捐给政府。

建黎泰根据地的失守对闽赣省产生的影响

1933年9月,国民党军三个师进攻黎川,中央红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5月,建宁保卫战失利,建黎泰根据地完全丧失,闽赣省的斗争也陷入困境。

建黎泰的失守,直接导致闽赣省辖区范围缩小。黎川被占后,随着红军作战失利,1933年底,邵武、光泽等地失守,闽北分区、信抚分区与闽赣省的联系被阻断。闽赣省委工作团被阻于抚东地带。1934年1月初,省委工作团抵达闽北,黄道再任闽北分区委书记。闽北分区重归闽浙赣省管辖。而信抚分区各地也相继丢失。随着建宁的失守,闽赣省原有的辖区基本丢失。1934年5月,中央决定将宁化、清流、归化、彭湃、泉上5县由福建省划归闽赣省管辖,才让闽赣省得以继续坚持斗争。

建黎泰的失守,导致闽赣省失去最后屏障。建黎泰三县位于武夷山脉中段,是闽赣交界的毗邻之县,境内重峦叠嶂,崎岖陡峻,武夷山脉雄峙闽赣边境,恰似屏障。这里有许多与山脉呈直交或斜交的古称“关”“隘”“坳”的垭口,历来是闽赣间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建黎泰地区地势险要,交通闭塞,是中央苏区闽赣省的重要屏障。1934年5月12日至5月16日,中央红军组织建宁保卫战,与国民党军激战5昼夜后,被迫放弃建宁城。随后,国民党军开始兵分六路,同时向中央苏区腹地进攻。闽赣省的斗争也在撤退中走向失败。

建黎泰的失守,致使闽赣省失去领导力量。建黎泰根据地创建过程中,苏区中央局、赣闽两省委都不断从红军部队和老苏区中派出大批得力干部加强建黎泰工作。1933年2月8日,苏区中央局决议“新编第二号”又指出:要用一切力量来发展和巩固苏区,赣、闽二省委应以极大的努力立即加强新发展区域的领导,特别是战略上重要的地区,如黎川、建宁、泰宁,要在这些县中创造强有力的县委领导……1949年6月,陈毅曾与方志纯谈起闽赣省失败的教训。方志纯总结其中第二个原因是没有一个好的领导核心。建黎泰根据地的失守,导致革命领导力量产生了巨大损失,在撤出宁化(1934年底)后的五个月中,机关部队人员由一千多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随着斗争环境日益恶劣,宋清泉、徐江汉、彭祜等高级干部对革命事业完全丧失信心,最终背叛革命,葬送了闽赣省。

建黎泰的失守,减弱了闽赣省的武装力量。1932年冬,一支拥有一千多人的地方武装“建黎泰独立师”诞生了。这支部队积极配合红军行动,为巩固与扩大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起了很大作用。1933年1月6日,中革军委通电嘉奖建黎泰独立师等,肯定他们在配合主力红军向北转战中所起的作用,表彰他们“实足为苏区地方武装的表率”。1933年2月,敌刘和鼎部侵占泰宁半个县后,为了收复失地打击敌人,建黎泰独立师和独立团、游击队等多次出击泰宁守敌,英勇作战,扩大了影响。5月,建黎泰独立师配合红五军团第三师在泰宁打了一仗,歼灭敌第六团一个营,恢复了泰宁县城。建黎泰独立师一部也在黎川、建宁边界活动,有力地打击团匪大刀会等反动武装,维护苏区安全。但建黎泰根据地的失守,伤病员得不到妥善治疗安置,兵员及枪支弹药无法补充,物资供应极其困难,部队处于疲于奔命的被动挨打局面。中央苏区闽赣省的武装力量大大被削弱。

建黎泰的失守,致使闽赣省失去群众支持。建黎泰土地富饶,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困苦,富有革命决心,这些都是进行革命游击战争的群众力量。随着建黎泰根据地的创立,广大贫苦农民在土地革命的浪潮中冲决了封建罗网,从豪绅地主手中夺回了土地,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事业的发展,使建黎泰优越的自然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和发挥。这一经济变化,对粉碎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巩固人民政权,改善群众生活,支援革命战争起了重大作用。但随着建黎泰被敌人包围,红军在康都、建宁、泰宁地区与敌周旋数月后,遂使蒋介石在调集主力打败十九路军后又完成了对我军的四面合围之势。随后,建黎泰完全失守。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也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建黎泰军民从此被迫转入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

建黎泰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红军和闽赣边区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一次伟大实践,它在中央苏区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闽赣省的政治中心、军事要地和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为中央苏区闽赣省的成立和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江舢,陈大猷.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党史资料(第十三辑)中央苏区闽赣省专辑[M].南昌: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1990.

[2]王新生.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08.

[3]蔡瑞琼.反“围剿”作战视野下的中央苏区闽赣省研究(1933-1935)[D].福建师范大学.2020.DOI:10.27019/d.cnki.gfjsu.2020.000329.

[4]雷建明.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斗争简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4(04):27-32.

[5]陈忠奋.论建宁在中央苏区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J].福建党史月刊.2013(02):41-44.

[6]中国共产党江西省黎川历史第一卷(192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

(作者郭圳南系中共抚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鄢春琴系中共抚州市委党史办党史科科长)

责任编辑/曾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