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苏区的战略地位、历史贡献及其意义

作者: 王盛泽

闽赣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等亲自领导创建的,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央苏区的发展、巩固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闽赣苏区应时而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闽赣苏区包括建黎泰、信抚和闽北三块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又把福建省属的宁(化)清(流)归(化)苏区划入,下辖江西、福建所属20多个县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

(一)原有条件为苏区的创建打下了较好基础

闽赣边区在成为苏区之前,就较早有了党组织的活动。1929年春,赣东北党组织派吴先民等到黎川开展革命活动,建立了黎川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皮源支部。1930年5月,皮源支部领导举行农民暴动,取得胜利。信抚苏区是在赣东北党组织领导下开辟的。1928年冬,赣东北党组织派吴先民等到资溪等地开展革命工作,1930年底,赣东北省委决定成立中共信南分区委,在信抚地区发展党组织,建立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斗争。闽北苏区是闽赣边较早建立的一块红色区域。1926年7月,闽北第一个党支部在建瓯成立,随后闽北工农运动不断发展。1928年9月,闽北党组织领导了崇(安)浦(城)农民暴动。1929年正式成立闽北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1930年5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崇安县大部及建阳北部、浦城西部及江西铅山东坑地区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1930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宁化、清流、归化,播下了革命火种,当地举行了西南农民暴动。这些都为闽赣苏区的创建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毛泽东、朱德亲自领导创建,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闽赣边区,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极为重视。1929年3月在长汀辛耕别墅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就提出“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的战略设想,擘画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蓝图。建黎泰也较早受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的关注。1929年4月,毛泽东曾向中央提出“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计划,甚至有在闽浙赣三省形成割据的想法。朱德在率领红四军出击闽中时,也曾提出拟北渡马江(闽江),向赣浙皖边界游击计划,后因形势不允许才取消。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曾部署红军向建宁、黎川、宁化发展。1931年2月,红三军团指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化装进入黎川开展秘密活动,了解当地情况,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九江铺支部。同时红军一部进入建宁县西南部,建立起十多个乡红色政权和两支游击队,开辟建宁、广昌、南丰边界的游击区域。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从东固富田向东横扫,取得五战五捷,最后夺取建宁县城,歼灭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取得重大胜利。总前委和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城,红一方面军分兵进入泰宁、黎川等地开展群众宣传工作。毛泽东安排三军团以建宁、泰宁、将乐为工作区域,以顺昌、邵武、光泽为筹款区域;四军以归化、清流、连城为工作区域,以沙县、永安、龙溪为筹款区域;赣东独立师以广昌为中心工作区,并联系建宁与石城;十二军在宁化、长汀、石城工作。到6月,相继成立建宁、黎川、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和基层红色政权,开辟了建黎泰苏区。

(三)连接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的重要战略通道

建黎泰战役期间,红军占领了邵武、将乐两座县城,贯通了中央苏区与闽北苏区的联系。苏区中央局和苏区红军领导人早有计划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连成一片的设想。为此,1933年1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提出了建立闽赣省的设想。

此时第四次反“围剿”正紧张进行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认为向北发展的意见行不通,提出“开展闽北,发展局势”的主张,把打通闽北与赣东北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发展的重点,进行了金溪、资溪战役,相继攻克闽赣边的资溪、金溪等县城,恢复发展大片苏区。1月25日,中央红军与赣东北红十军在上清宫会师,从而打通了中央苏区和闽北、赣东北苏区的联系。

1933年4月,中共闽赣省委成立,顾作霖任书记。随后根据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的意见,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邵式平为主席。12月,在建宁召开了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闽赣苏区是连接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的重要战略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是“中央苏区战略的钥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这条战略通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朱德认为:毛泽东主张向东北发展,分散以争取群众,一直把网撒到浙江去,打到蒋介石的老家。如若实行,红军发展可能更多,苏区也会更扩大。在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危急关头,毛泽东等提出: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可惜这一主张没有得到认可。

二、闽赣军民团结奋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血与火的反“围剿”战争,有力地巩固了中央苏区

闽赣苏区一直是红军反“围剿”的主要战场,多次重要战役在这里进行。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发起建黎泰战役。此次行动历时1个月,占领黎川、泰宁、将乐、归化、宁化、清流、长汀等县城及周边的广大地区。红军在这些地区开展工作和筹款,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周恩来给予高度评价:连占七城,赤化建宁、泰宁、黎川,扩大苏维埃领土数百里,直逼浒湾、南城,相当地解决了冬衣与给养问题,打通闽北苏区,建立邵光独立团,联系赣东北,威胁延平、抚州、南昌,调动了东北与西南各方敌人。

1933年7月,东方军在彭德怀率领下,先后两次向东方的福建进军,转战宁化、清流、归化(明溪)、连城、沙县、将乐、南平、尤溪及建宁、泰宁等地,收复和赤化了数百里新苏区。朱德、周恩来建议“东方军以活动于建泰将乐邵光地区为合宜”。

闽赣苏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残酷的反“围剿”战争中,为巩固苏区而浴血奋战。当时中央主力红军在闽赣苏区进行了多次重大战斗,闽赣苏区军民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1934年初,闽赣苏区地方武装配合保卫建宁。建宁全县工人全体武装起来,担负起各项战斗任务,成立了战地委员会,仅3天时间便组织了1400多人参加运输队上前线支援红军,同时筹集了大量的慰劳品送给前线红军。此后,闽赣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进行了顽强抗击,在国民党军进攻的道路上,砍伐大树塞路,安拉丝炮,埋地雷,断桥毁路,阻滞敌军的前进。

与此同时,闽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开展广泛的游击战,配合主力红军的作战行动。1934年初,根据中革军委命令,闽赣军区司令员叶剑英作出部署,以主力肃清建宁、安远、梅口三角区内的地主武装大刀会、保卫团等,同时各独立团、警备区各部队向指定地区开展游击活动。随后地方武装不断出击刀团匪,扰乱与袭击敌军,钳制和分散敌人的力量,进行赤色戒严,坚壁清野,拘捕敌探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赤化工作基本完成,刀团匪大部溃窜,打通了建宁通往宁化的道路,保障了兵站、医院的安全。据统计,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闽赣苏区地方武装共进行大的战斗行动就有80多次,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武装的嚣张气焰,对保卫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表现了苏区军民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当时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对闽赣边区游击队出击刀团匪,巩固苏区的积极行动作了肯定。

(二)进行执政实践,积累了各方面建设的经验

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闽赣苏区的工作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闽赣省成立后,进一步发动群众,深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建宁、黎川、泰宁三个县基本按照“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分配了土地。建宁95%以上的农民都分到了土地,闽北分区前后有近40万的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军事建设方面,闽赣军区所属主力部队有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建黎泰独立师。军区下辖有抚东军分区、建黎泰军分区和闽北军分区。地方武装有闽北独立团、邵光独立团、信抚独立团、闽中独立团、闽赣基干游击队及各县的独立团、独立营和游击队等。闽赣省组建了红七军团,下辖十九、二十、二十一师,此后又为该军团输送了大批兵员。在组建和扩充“少共国际师”时,出现了整个村的团支部,整个村的青年加入的典型事迹。闽赣省有2000名多优秀青年参加了“少共国际师”。1934年3月,建宁发展了200多人参加红军;4月5日,建宁、泰宁、彭湃、黎南4县发动120名青年参加红军成立“少共连”。到1934年秋,黎川有5000人参加红军,建宁有7000余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泰宁为主力红军输送了2800多名战士,其中泰宁仅在1934年春的“扩红突击月”就有1000多人加入红军。

在经济建设方面,闽赣苏区普遍办起了消费、家具、硝盐、造纸、被服、兵工等小型工厂,建起了消费、粮食、生产等合作社,建立了银行、贸易、调剂局,沟通了商业渠道,通过输出土特产,购入食盐、布匹、医药等紧缺物资,部分解决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起了作用。据统计,江西、闽赣8个县就发展了粮食合作社社员15.2万名、消费合作社社员13.7万名;筹得经费12.4万元,推销公债160多万元,建立粮食调剂局20个,贸易分局5个。

闽赣苏区军民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踊跃购买革命战争公债,筹集了大量粮食和物资支援前线,保证了红军的供给。黎川县仅两个月便完成了4万元经济建设公债的认购任务,并把一、二期购买的革命战争公债连本带息捐给政府。全省推销3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建宁城区群众半个月内就购买公债9000余元。闽北苏区认购公债20万元,采办食盐10000斤,棉花、布匹6000元。崇安苏区支援中央苏区布鞋1332双,草鞋5395双,小菜2601斤,鸡蛋257个,猪肉132斤,大米100担,认购公债10万元,采办食盐2000斤,棉花、布匹1000元。光泽苏区上缴税款45万大洋,租赁款23万大洋,将没收拍卖款50万大洋上缴中央苏区。素有“小福州”之称的顺昌洋口提供了大量粮食、食盐、食品、药品、棉布运往中央苏区,其中筹集银元达30万。

为保证红军的粮食供应,1933年9月,闽北分区粮食部一次就筹集了15000担稻谷。1934年春,建宁县筹集了20000担粮食供给红军。同年夏,宁化、泉上、彭湃、归化、建宁、泰宁等县筹集了34000担粮食支援前线。在邱家隘战斗中,建宁安寅区的工农群众,尽一切力量保证红军的供给,仅三天时间就集中了1万多斤大米送到前线。在建宁附近的红军兵团,计划在一个地方一天筹集1万多斤米,结果一天工夫筹得2万斤。

此外还进行了文化方面的建设,开办各类学校等。这些建设积累了局部执政的宝贵经验。

(三)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对红军长征给予支持

中央红军长征前后,闽赣苏区执行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组织和武装工农群众,坚持开展游击斗争。闽赣军警将所属武装整编为闽赣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团,各县整编组建了基干游击队。十七、十八团在归化、清流、宁化一线阻击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十二团到建宁方向活动,抗击来自建宁、泰宁方向的敌军。后来闽赣省委和武装撤出宁化城关,转战在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石城、泰宁、将乐、顺昌等地,与敌军周旋,打击敌人。各地游击队一面在根据地内打击刀团匪,一面积极配合省军区主力部队,从边界侧翼骚扰敌军,进行赤色戒严和坚壁清野,破坏敌军的交通、后勤供应等。闽赣军区武装先后牵制国民党军四个师的兵力,有力掩护了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行动。

闽赣苏区的党员干部和广大军民,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功绩彪炳千秋。

三、闽赣苏区的发展历程给予的深刻启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