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切依靠群众”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更迭

作者: 冯星星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成长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不仅参与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而且终生坚持走群众路线。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胜利,赢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仍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创性成果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独创性成果,毛泽东是我们党实行这一结合、创立群众路线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召开,会议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10月,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也提出重要论断“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后来,毛泽东对党的六大有一个很好的评价,他说:“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六大指出了革命的性质,提出了十大政纲,指出形势是两个高潮之间,反对速胜论,指出要争取群众。”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争取群众”是党的六大就已经确定的路线。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由此,群众路线逐渐成为我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和斗争的法宝。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革命斗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实际的群众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说,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更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重大独创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而且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毛泽东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多次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的一切工作向人民负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视人民群众现实利益……毛泽东特别强调“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百余年党史中,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党的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就立场鲜明地提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紧接着,毛泽东又在《湘江评论》第二至四期连载《民众的大联合》一文,阐述民众大联合是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这篇文章一方面是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就是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

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调查研究。必须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1930年5月,毛泽东在论著《反对本本主义》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批评教条主义迷信“本本”,墨守成规,指出不肯到群众中去作实际调查的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其实,早在毛泽东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十分喜欢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历时一个多月,徒步900余里,足迹遍及长沙、宁乡、安化等五个县的多个农村,进行“打秋风”式的游学社会活动。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深入进行的社会调查,多少带有一些“恰同学少年”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在之后的漫长革命生涯中,毛泽东更是将调查研究放在做好革命工作的首要位置,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光辉著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把实际情况和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掌握放在第一位。

“为人民服务”是走好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这一方针围绕“人民”而立,通过“服务”的路径延伸,以“全心全意”的境界和追求,构建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世界”的健康和谐思想体系,在思想领域、精神领域、实践领域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史料显示,1939年2月,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就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随后又陆续在一些公开场合和刊物阐释“为人民服务”的深层含意。如1944年,毛泽东为纪念牺牲的战士张思德,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讲,指出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在延安期间,毛泽东在抓好党中央工作的同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关注陕北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虽然十分繁忙,但只要是有关群众生产与生活的问题和困难,他总会放下工作,及时进行调查研究、采取措施解决。农忙时,他组织机关干部下乡帮助抢种抢收;群众受了灾,立即送去救灾物资;天旱了,他下乡了解旱情,组织群众修渠道兴水利。

1944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印刷厂礼堂向《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人员发表讲话中指出:“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自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现时,为着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在将来,为着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也就是在党的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被写入党章。

维护群众利益,是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追求。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条就是“一切为了群众”,毛泽东始终重视维护群众的利益,1942年12月,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召开,毛泽东做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他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延安时期,毛泽东听说侯家沟有两个小村庄的妇女不生孩子,就把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找来询问情况,并且亲自指示中央医院到侯家沟把水化验一下。化验发现那里的水中含有有害物质。医疗队指导群众对水进行必要的处理,帮助群众防病治疗。一年后这两个偏僻山村都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

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提出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有中心而又有秩序”等,对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行了系统化、条理化的阐释。

依靠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在江西进行革命斗争期间,面对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确信“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解放战争期间,面对如何打开东北局面,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法,就是从战争、从群众工作、从解决土地问题以改善人民生活……最重要的是充分发动群众,使我党与人民密切地结合起来。只要广大人民的力量增加到我们方面,就会使敌我力量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

正是高度重视群众的力量,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我们党才能无往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枫桥经验”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更加重视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当时面对国家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认为这是人民内部的关系,“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1963年,浙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成功创造了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为主要内涵的“枫桥经验”,为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县委书记交流会上指出,“枫桥经验”虽然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但其依靠群众解决问题的精髓始终不变。同年11月,他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指出,要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2023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枫桥经验”走的就是群众路线,靠的是人民,为的是百姓。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强调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同时,更侧重和突出服务群众。“枫桥经验”是我党在新时期走好群众路线的一个新方法和新路径,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群众问题,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10月.

[2]《关于党的群众路线若干问题的探讨》,《理论与评论》,2021年第4期.

[3]《重温毛泽东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经典论述》,人民网,2013年12月.

[4]《毛泽东最早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湖南日报,2021年3月.

[5]《湘潮》2023年第8期.

[6]《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普遍意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

[7]《善治之道——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浙江实践》,浙江日报,2018年7月.

责任编辑/曾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