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中的红色翻译家郭大力

作者: 李冬明 李芳

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1928年至1938年的10年时间里,在郭大力、王亚南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翻译家的共同努力下,《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于1938年问世,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系统传播的重要里程碑,给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郭大力(1905-1976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南康县三江乡斜角村(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和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从1928年至1976年,郭大力笔耕不辍,为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传播和研究整整奋斗了48个春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炮火中的红色翻译家”。

把翻译、研究、传播《资本论》立为终身志向

1923年郭大力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24年转入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攻读哲学。在大夏大学学习期间,受学校革命氛围和郭沫若、李石岑等进步教师影响,郭大力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尝试翻译《资本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更是让郭大力认识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才能改变中国,这进一步激发了他翻译《资本论》的决心。

1928年1月,郭大力来到杭州,寄宿在偏僻的大佛寺,巧遇大革命失败后愤然离开北伐军的王亚南。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立下合作翻译《资本论》的计划,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翻译工作。

为什么翻译《资本论》?郭大力后来回忆说:“我译这部书,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很理解它,也不是因为我已经有了翻译的能力。1928年,国民党全面背叛了革命,红色政权已在江西建立。当时我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我意改造社会,应该从经济制度着手” 。可见,郭大力之所以决定翻译《资本论》,并终生致力于追求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因为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

马克思耗时40年创作《资本论》,在此过程中,研究了1500多种文献,其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达800多种,涉及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郭大力和王亚南要翻译这部篇幅浩繁的巨著,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信仰的支撑,就不会诞生这部《资本论》中文全译本。

在20世纪30年代战乱不断,颠沛流离的背景下,郭大力和王亚南两人耗尽心力译出的第一卷书稿,不幸毁于淞沪抗战的炮火,但这丝毫未动摇他们的决心和信念。此后两人决定下力气苦修德语,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入手,潜心钻研和翻译。随后短短几年间,郭大力独译或与人合译并出版了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朗格的《朗格唯物论史》、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约翰·穆勒的《穆勒经济学原理》等一系列著作。其间,为了躲避日军炮火,郭大力不得不回到赣南老家,完成《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大部分的翻译工作。

历尽十年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资本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1938年在上海出版。作为“一个典型的学者”,郭大力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由于时间紧迫,1938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有不少错译和误排的地方,为此,郭大力又花了一年时间把《资本论》三卷译文逐字逐句全部校订了一遍,编成一个33页的勘误表。随后,郭大力又用了数年时间翻译有“《资本论》第四卷”之称的《剩余价值学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身患重病的郭大力为了给国内读者提供更加通俗易懂的《资本论》译文,在6年多时间里,完全投入修订《资本论》全译本的工作中,1963年第一卷第二次修订版出版,1964年、1968年其余两卷第二次修订版问世。

1966年,郭大力又开始《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重译工作。当时,正值“文革”,郭大力在患重病的情况下,又遭人诬陷,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一字一句地翻译,即使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期间,也没有间断。郭大力的好友,曾任中国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党组书记、福建师范学院教务长的熊德基在一次目睹郭大力修改《剩余价值学说史》后,说:“我发现他那些稿子简直涂抹得像负责的老师批改过的中学生的作文本,一个句子勾来勾去,一个词改了又改。简直像校勘古籍一样。”

郭大力克服种种困难,用了48年时间,完成了包括《剩余价值学说史》在内的《资本论》,总计达到三百余万字的翻译,并多次修改、校订和重译。其间,郭大力表现出来的非凡的理论勇气、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和赞叹。

将《资本论》带入中央党校马列学院讲堂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来源于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活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资本论》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也是活的,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1938年,《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契合了时代的需要,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长期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程中,坚持人民立场已深深内化为郭大力的坚定信仰和实际行动。几个事例可以看出郭大力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抗战期间,郭大力避居于赣州乡间,虽然农村的拮据生活、日军的不断侵扰,让郭大力一家陷于困顿,他却因此获得直接观察农村经济状况的机会,遂决定运用《资本论》的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在《我们的农村生产》这本小册子里,郭大力深有感触地说:“由此我们知道了,一个专门研究纯理论的人,也不能专在现成的理论上下功夫。纯理论必须在实际之前受试验。”“对于农村情形,一般稳坐在大学讲坛上的经济学者们,可以说是完全无知。”赣南是抗战的后方,但物价飞涨,郭大力发表了《物价论》,利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分析形势,稳定物价,服务抗战。

郭大力曾学过化学,当他看到家乡寨背岭一带荒山野岭,得知黄土酸碱度适合桐子树生长。他便与父亲出面组织乡亲利用冬天开垦荒山,从外地购进优良的桐子树种,并请专人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寨背岭成为“聚宝盆”“摇钱树”,每年能收到上万斤果仁,榨成桐油,成为制造家具、用具和造船的紧缺物资。同时,斜角村还办起了鱼塘,兴修了水利、道路和桥梁等工程,村集体经济搞得有声有色。

1949年,《剩余价值学说史》中文全译本出版。从1928年到1949年21年间,郭大力也从一位哲学系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理论造诣深厚的经济学家。1950年,郭大力被调到马列学院,后来改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由此,开启了郭大力20多年中央党校生涯。1950年夏,郭大力出任了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讲授资本论、帝国主义论等课程。当时,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的课时占整个课时的60%。郭大力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每次都要讲3至4个小时。郭大力脑中装着一部完整的《资本论》,他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与忠诚,加之对《资本论》的深刻研究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郭大力的讲课理论联系实践,受到学员们的好评。他的讲话稿也被印成了教材。

郭大力除了在党校讲课,还经常受邀到工厂、学校等单位讲社会发展史和帝国主义论。1955年,郭大力入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首批学部委员,继续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奋斗。

为马克思主义奋斗终生

郭大力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中译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长期的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工作中,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终身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

郭大力在1938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译者跋》一文中写道:“在我国,一方面既有封建势力的阻碍,另一方面又有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摧残,以致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不能在中国有正常的发展。所以中国现阶段的资产阶级性的民权革命,是以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为其主要任务。这一任务,从现阶段世界革命运动意义上来说,又具有社会革命的性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运动就在中国有了长足的进步,获有广大的拥护者……”

此时的郭大力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在那时,《资本论》被国民党列为“禁书”,郭大力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翻译工作。在上海求学和工作期间,许多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认为郭大力也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还暗中为他的翻译和研究工作给予帮助。“谢谢我理想中的两位朋友,除了一个你,还有一个我。在这冷酷的世界上,难道我们不能携手前进吗?”这是1938年8月,郭大力在完成《资本论》出版后返回赣州途中写下的诗句。1967年,郭大力对于“两位朋友”具体指谁时,回答道:“一个是共产党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

郭大力始终对党对人民有一颗赤诚的心。他曾说:“我会开始翻译马克思这部著作,是由于党的事业的鼓舞;我能坚持几十年,也是由于党的领导和支持。没有党的关怀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一切。”

翻译完《资本论》后,郭大力先后受邀到广东文理学院、厦门大学等院校讲授政治经济学。他一边教学一边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释得通俗易懂。“我在讲的时候,曾经有两方面的企图:一方面为《资本论》中所包含的重要理论,描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另一方面是对其中比较难懂的一些章节,进行简略的解释”。

1957年,郭大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郭大力平日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但他把自己积存下来的工资、稿费等,分三次以党费的名义交给了党和人民,前后共上交人民币12万元。

在中央党校从事教学工作中,郭大力运用《资本论》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向参加轮训的党的高级干部研究班学员、大学生、机关干部,以及社会大众讲解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他还将自己长期教学实践形成《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化作出了贡献。

郭大力对《资本论》的钻研和教学贯穿一生,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作出重要贡献。他和王亚南翻译的这部《资本论》影响了几代人。

1938年,《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后,几经辗转运抵革命圣地延安,很快送到毛泽东手中。他仔细地阅读,并细致地做了圈注和笔记,还作了三条批注,“1938”“1867”“在71年之后中国才出版”。前一个日期是《资本论》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的日期,后一个日期是《资本论》在德国首次出版的日期。1941年,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写成的,先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部分,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下乡的时候,曾通读过三遍《资本论》,他说,我读过几个译本的《资本论》,最喜欢的是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理的力量是无敌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神宝库,《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翻译、出版、传播的历程,折射出郭大力为马克思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位于赣州经开区三江乡斜角村的郭大力故居已成为重要的红色基因传承地,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

越是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而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也是郭大力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作者李冬明、李芳均系江西日报社记者)

责任编辑/陈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