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苏区创造的党史之最
作者: 汪茶英 盛璆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优秀共产党员高举党的土地革命旗帜,探寻中国革命道路,领导闽浙皖赣四省边区百万群众创建起来的“坚强的苏维埃阵地”(毛泽东语)。苏区党和政府及广大军民发挥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使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造了多项之最。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军校
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六大红色根据地之一。鉴于红军的主要成员是起义的农民,缺乏正规的战略战术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经验,在粉碎敌人对苏区多次“围剿”的战斗中,红军战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培养自己的红军干部,一开始就成为方志敏建军思想的重要课题。1928年底,方志敏创办临时性的军事教导队,加紧培养军事干部,充实军事人才,并决定在军事教导队的基础上创建军校。1929年10月,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在弋阳县九区吴家墩成立。这是全国红军中建立最早的一所正规军事院校。1930年7月,随着苏区的发展,信江特区更名为赣东北特区,信江军政学校也因此易名为彭杨军政学校。校址由吴家墩迁至同为弋阳九区的黄家源,1931年2月又迁至横峰县葛源镇。1932年年底,赣东北苏区易名为闽浙赣苏区,彭杨军政学校也改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直至1934年年底结束。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卫校
1928年6月,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赣东北红军大战金鸡山,粉碎了敌人对弋横苏区的第二次局部“围剿”。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急需筹建医院为伤病员治疗,成立了赣东北红军医院。因战事频繁,伤员有增无减,医院的医疗能力仍满足不了需要。为尽快培养出合格的医务人才,1930年10月18日,赣东北特区卫生学校在红军医院驻地弋阳县仙湖村成立。学员需当地苏维埃政府推荐,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经特区苏维埃卫生部考试,方可录取。卫校共有学员240余名,设内科、外科、战伤科。教材由各科主任教员编写,人手一份。学校成立不久,红军攻克安徽秋浦县,动员了县立南门岭高等学堂32名学生加入卫生学校学习,这批学员文化基础好,学习进步快,毕业后成为红军医院的骨干力量。
人民军队的第一支乐队
1930年7月6日,方志敏率赣东北红军独立团奇袭瓷都景德镇,全歼城内守敌,缴获一大批物资,其中有十几把小号和几面军乐鼓。团长周建屏请示方志敏这些洋鼓洋号如何处理时,方志敏回答说:“一样不能少,一样不能坏地运进苏区。”
同年9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赣东北红军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次日,建军典礼在乐平县界首村举行。方志敏对军长周建屏说:“打景德镇缴获的那些个洋东西应该让它发挥作用了,组建个军乐队吧。”10月初,军乐队筹备委员会成立,红十军政委方志敏任主任,在红十军各个连队和地方武装队里挑选了一百余名政治觉悟高、身高体形好、具有初小文化的青年到弋阳县芳家墩培训学习。1931年3月,赣东北红军军乐队在苏区首府横峰县葛源镇正式成立,这是我军成立最早的一支军乐队。军乐队有大堂鼓和军乐鼓14面,大小号32把,还有一面购进的定音鼓。
军乐队阵容最大、水平最高的一场演出是欢迎中央红军参观团。1933年2月4日,中央红军参观团在离葛源1.5公里的清湖村,受到赣东北苏区领导人方志敏等的欢迎。军乐队队长李德林向代表团敬过礼后,随着一声“预备,开始”的号令,军乐队奏响“欢迎曲”和“胜利进行曲”。然后在军乐队的引导下,通过夹道欢迎的人群抵达葛源。1934年10月,军乐队解散,队员整编加入到红军队伍里,跟随方志敏一道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
我党建造的第一个人民公园
1931年2月,赣东北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从弋阳县迁驻葛源,成立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葛源成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红色省会”。同年3月6日至8日,赣东北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葛源召开,方志敏当选为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方志敏讲述了他在上海的法国租界公园门口遭遇的屈辱的一幕,代表们一致同意建造一座人民自己的公园,并将公园命名为“列宁公园”。这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中建造的唯一的公园,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建造最早的公园。在公园大门上,方志敏亲笔书写了“列宁公园”四个大字。
红色政权第一次发行的股票
1933年9月,闽浙赣省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及全省第一次贫农团代表大会决定,要求苏维埃政府财政部为银行增资扩股10万元,以扩大银行基金,发展苏区经济。这是红色政权正式发行的第一只股票。
股票呈长条形,长20厘米,宽7.5厘米,上方印有“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中间印有“壹圆股票”,并加盖银行的红色印章,在印章两边印有“本银行股息周年六厘计算,每年年终结账,营业盈余除开支费用及股息外所有纯净红利照股分派,次年1月凭票领取”,其下方为股票号码,并附每年领取股息和红利的凭证,即通常所说的息票,息票每年一张,从1933年起算,共附10张。整个扩股工作为期3个月,共募股十几万元,超额完成了增资扩股计划。
首创地雷战
闽浙赣苏区用地雷杀敌,始于闽北武夷山区。1931年4月,方志敏率红十军第一次进军闽北,观察到闽北苏区的坑口、长涧源一带的群众,用埋在地下的挨丝炮(地雷的一种)打击国民党军,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他率军返回赣东北后,立即大力推广地雷杀敌的经验,经过苏区军民的不断实践,遂演变成地雷战的阵式。在地雷战中,用雷的手段越来越多,有挨丝雷、踏发雷、子母雷、塔式雷和连环雷等。布雷的方法也愈来愈巧妙,田头地角、山野溪涧、房前屋后、米桶菜橱、柴间炉灶、墙边树下,都埋设地雷。闽浙赣苏区首创的地雷战令敌胆寒,方志敏等苏区领导人在省苏维埃政府的职能部门中,增设了全国红色政权中独一无二的地雷部。1933年5月,中央苏区参观团在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青年实话》第二卷第十六号发表长篇通讯《闽浙赣的光荣斗争》,集中介绍了地雷战的生动场景与巨大威力,高度赞扬闽浙赣军民开创了地雷战的先河。
(作者汪茶英单位系上饶市委党史党建研究室,盛璆单位系上饶市人大常委会外侨民宗工委)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