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对井冈山会师的主要历史贡献研究
作者: 钟恢万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革命队伍的大团结、大联合,又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新转折、新起点。两支革命队伍之所以能够成功会师井冈山,既与中共中央的正确指示有关,也有毛泽东的重大历史贡献,同时,还有朱德付出的努力、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
一、积极主动开辟了通联渠道,为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充分的思想情报基础
井冈山会师是朱德、毛泽东共同决策实施,但决策的关键是朱德,正如何长工对“朱毛会师”这四个字的解释:“毛主席是有了根据地的,朱德同志是主动找毛主席会师的。”何长工是毛泽东派去寻找朱德的信使,他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肯定朱德积极主动寻找毛泽东实现会师。1927年10月至12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粤、赣、湘三省交界地区,探寻稳定的落脚点,在获悉毛泽东部在井冈山活动的信息后,主动派出信使寻找,开辟了两支队伍的通联渠道,为会师井冈山奠定了充分的思想情报基础。
(一)获取秋收起义部队动向,酝酿寻找落脚点
在朱德派出信使之前,先后三次获取了秋收起义部队的信息。1927年10月7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从广东大埔县三河坝突围后,到达广东饶平县茂芝全德学校,面对部队出现思想动摇的危机,朱德主持召开了排以上军官会议,会议认为“要保存起义军余部,作为革命种子,就要找到一块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湘粤赣边界地区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这是朱德提出要寻找一块落脚点的最初设想,随后率部北上进入赣南地区。10月下旬,中共赣南特委得知朱德停留在信丰县后立即派联络员前往,朱德在与联络员交谈中获悉一条重要信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已上井冈山。这是朱德第一次听到毛泽东部的消息,这给正在孤军奋战、苦寻落脚地的朱德带来极大鼓舞,随后,朱德想方设法搜集、了解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地区的相关信息。11月初,朱德率部转战至崇义县,朱德从敌人报纸上看到了井冈山的消息,这条消息从侧面反映出毛泽东部极有可能已在井冈山落脚,这是朱德第二次获悉秋收起义部队的动向。恰巧在崇义期间,毛泽东率部沿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活动,在遂川县遭遇地主武装突袭,导致队伍被打散,张子清、伍中豪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第3营与毛泽东失去了联系,误打误撞进入上犹县鹅形圩一带,张子清、伍中豪所部“不久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取得了联系”,从张子清、伍中豪口中,朱德最终确信毛泽东部在井冈山地区活动,这无疑为朱德正式派出信使建立联络的决策,提供了最直接的现实依据。
(二)派遣毛泽覃奔赴井冈山,开辟双向联络途径
在三次获取到毛泽东已上井冈山的确切信息后,朱德和陈毅商议要尽快与毛泽东取得联系,但当时两支部队相距数百公里,没有无线电台等通讯工具,要开辟联络途径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方式。1927年11月上旬,朱德决定“立即派毛泽覃去井冈山与毛委员联络”。11月18日,毛泽东率部攻打茶陵县城并建立了工农兵政权,毛泽覃恰巧在此时进入茶陵县,并最终在茅坪见到了毛泽东,“毛泽覃向毛委员汇报了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留下的部分队伍艰苦转战到达湘南的情况”,意味着朱德部的信息第一次全面、准确、直接传递到了毛泽东面前。而就在朱德派出信使的同时,毛泽东也派出了信使寻找朱德。1927年10月上旬,毛泽东率部到达湖南酃县十都后“派卫生队党代表何长工与湖南省委、衡阳特委联络,并相机打听南昌起义部队情况”,何长工乔装打扮绕道武汉、上海来到广州,12月下旬,终于在广东韶关的犁铺头找到了朱德,他向朱德汇报了毛泽东的建议以及井冈山地区情况,朱德深入了解了秋收起义部队领导人、井冈山地形物产等情况,以及“能否屯兵、打仗等问题”,从两人对话可看出,朱德对井冈山是否具备屯兵条件、能否作为根据地等问题格外关注,朱德在了解到这些信息后十分愉悦,对何长工说:“好极了。我们跑来跑去,也没有一个地方站脚,正要找毛泽东同志呢!”次日,朱德要何长工回井冈山复命,并对何长工说:“我们这两支部队要经常联系,将来部队力量要集中。”由此可看出,朱德明确表达了寻找一个可靠落脚地的愿望以及两支部队将来要靠拢的战略设想。1928年1月上旬,何长工在遂川县见到了毛泽东,报告了与朱德部联系的具体情况。至此,两支队伍成功开辟了双向联络途径,两支队伍的消息第一次得到准确互通。
二、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决策,步步为营实现了向井冈山靠拢的既定设想
朱德与毛泽东互派信使开辟联络渠道后,并未作出立即会师井冈山的决策,而是于1928年1月初到3月底,发动了湘南起义,力图在此站稳脚跟,暂时搁置了向毛泽东部进一步靠拢的设想,况且在两支部队之间,国民党重兵把守、封锁严密,朱德也并非一步到位就能够实现会师,而是在内在战略设想、现实革命形势与外部环境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朱德一次次作出正确决策,步步为营实现了向井冈山靠拢的既定设想。
(一)果断率部转入湘南地区,拉近朱毛之间的时空距离
朱德率部进入湘南地区并点燃湘南起义烽火,实施这一正确决策,原本是“脱离范部,从韶关北上,计划去湘南找一块根据地”,但客观上大大拉近了与毛泽东部之间的时空距离。朱德与毛泽东不约而同派人联络,不仅是两支队伍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中共中央当时的意图。中共中央在获知毛泽东、朱德两部的各自活动后,分别于1927年12月21日、27日两次写信给朱德,在12月2l日的《中共中央给朱德并转军中全体同志的信》中指示朱德应与毛泽东部“确实联络,共同计划”,但因敌人封锁致使指示信未能送达朱德手中。虽然朱德未能及时接到此信,但朱德在与毛泽东建立联络时,已经萌生了向毛泽东部靠拢的设想,且朱德根据形势发展,审时度势率部一步步向井冈山靠拢。1927年11月上旬,朱德率部在赣南、粤北地区开展整训。11月下旬,朱德与国民革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建立了反蒋统一战线,朱德部隐蔽在范石生军中休整。12月上旬,朱德率部进入粤北,原本计划按照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南下支援广州起义,但在韶关附近遇到广州起义撤退下来的小股部队,得知广州起义已经失败,如果继续执行南下支援广州起义的指示已经失去意义,朱德决定暂时停驻在韶关北郊的犁铺头休整。12月下旬,朱德在犁铺头见到了毛泽东派出的信使何长工。1928年1月初,朱德隐藏在范石生军中一事被蒋介石发觉,朱德已无法继续在粤北立足,朱德与中共北江特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中共北江特委主张开赴广东东江地区和广州起义军余部会合,会议决定照此执行,朱德以“野外演习”的名义将部队从范石生部中拉出,行至广东仁化县时发现国民党军方鼎英部正沿着浈水开往南雄,方鼎英正是得到蒋介石指令后开往粤北监视范石生及朱德部,前方敌军已经堵住了朱德部南下的去路,瞬息万变的敌情迫使朱德放弃了继续南下东江地区的设想,朱德当机立断作出了正确决策——率部正式脱离范石生部,到湘南寻找根据地。
(二)坚决抵制“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挥师走向井冈山
朱德率部经广东仁化、乐昌北上进入湘南后,停留在此发动了湘南起义,正如朱德在回忆湘南起义时谈到“如果政策路线对头,是有可能继续扩大胜利,有条件在某些地方稳得住脚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德进入湘南后原本打算通过发动湘南起义在此站稳脚跟,暂时并没有与毛泽东部更近一步靠拢的迹象,但是,中共湖南省委作出的一条“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决定,致使朱德无法继续在此立足,不得不率部北上井冈山,客观上加速了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步伐。湘南起义的革命浪潮波及20余县,国民党当局调集桂湘粤三省7个师兵力“协剿”湘南工农革命军。3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为了阻挡国民党军从广东沿着大路反扑湘南起义,决定实施“左”倾盲动主义的“焦土战略”,要求把沿湘、粤大道两侧各五公里的村庄房屋全部烧毁。中共湖南省委派员到朱德部传达该决定,中共湘南特委执行了该决定,而朱德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抵制了“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决定,并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但仍有不少地区执行了“左”倾盲动主义,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抗,造成脱离群众、孤立自己的严重后果,导致已建立的部分苏维埃政权相继受挫,此时朱德部及湘南农军已无法在当地立足。在内部出现不稳定因素,外部又有敌军重兵压近的危急时刻,4月初,朱德在安仁县轿顶屋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朱德在会上宣读了中共湘南特委的指示信,信中强调“守土有责”,要求朱德将全部武装力量投入战斗与敌人血战到底。在深入分析当前敌情后,朱德指出“不能盲从湘南特委的指示,而应以保存革命的实力为目的,主动撤离湘南,向井冈山转移”,这是朱德坚持不唯上、坚持从实际出发,作出的一次重要的正确决策,这次决策最终促成了与毛泽东部会师井冈山。随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湘南农军兵分两路向井冈山进发。
三、保存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为井冈山会师提供了坚实的人员队伍保障
井冈山会师后,两支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总兵力1万余人,如此规模庞大的革命武装是开辟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强大支撑。陈毅在1929年9月写给中共中央的信中详细报告了会师时兵力情况“朱部2000余人,湘南农军8000余人,毛部千余人,袁王各300人”,从兵力组成来看,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湘南农军的兵力占到会师时总兵力的90%,为井冈山会师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的人员队伍保障。
(一)通过开展“赣南三整”,保存并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
朱德在赣南创造性地对南昌起义军余部开展了三次整顿,带着一支意志坚定、军事素养较高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走上了井冈山,这支短小精干的部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保存并输送了一批至关重要的革命骨干力量,正如谭震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指出:“假如朱老总不把南昌起义队伍拉上井冈山,光凭我们秋收暴动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谭震林并未参加南昌起义,而是跟随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他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高度肯定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从南昌起义军余部与秋收起义部队最初的人员构成来看,秋收起义部队的主体为湘赣两省临时武装起来的农民、工人,正规军非常少,部队的军事素养较弱。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完全是一支正规军事力量,“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指挥员,多数是原来叶挺独立团的,不少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过去打的都是正规战”,这支部队主要由周士弟担任师长的第25师组成,主体正是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其军官大多在黄埔军校接受过系统教育,士兵大都参加过北伐战争,整个部队的军事素养较高、战斗力较强,一大批革命骨干坚定追随朱德,直至走上了井冈山。在这批革命骨干中,除朱德、陈毅之外,还有王尔琢、林彪、粟裕、杨至成、赵尔陆等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强军事指挥才能的政治军事人才,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重要革命骨干。
(二)通过发动“湘南起义”,发展并壮大了一支农民武装
朱德发动的湘南起义波及湘南地区20余县,参加人数高达100多万,组建了3个农军师和2个独立团的湘南工农武装,并带着8000余人的湘南农军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输送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革命有生力量。1928年1月初,朱德率部智取宜章县城,取得了宜章起义的胜利,随后将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1月下旬,朱德率部在湖南宜章与广东乐昌交界地区取得了“坪石大捷”,以少胜多一举打垮国民党军许克祥部6个团,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根据朱德的指示这批枪支弹药一部分用来补充装备主力部队,其余的装备了起义后组建的湘南农军、宜章赤卫队,缴获的装备大大提升了湘南农军和赤卫队的战斗力,这些武器装备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巩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中使用的迫击炮就是在这里缴获的。在宜章起义、坪石大捷的鼓舞下,湘南工农群众纷纷起义,到1928年3月底,朱德通过发动湘南起义,先后组建了共计3个师的湘南农军武装力量,即“工农革命军第三师(宜章)、第四师(耒阳)和第七师(郴州)”。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近十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从起义前后的部队人数对比来看,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是唯一一次通过起义就组建了三个师规模的农军革命武装,起义后的部队总人数仅次于南昌起义。朱德通过发动湘南起义,创造性地用南昌起义军余部这支正规武装,影响、支持和推动广大农民暴动,并成功组建了一支8000余人的湘南农军武装力量,为井冈山会师提供了坚实的人员队伍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话说朱德——知情者访谈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1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1.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13.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3.
[5]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三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93.
[6]梅黎明.峥嵘岁月:井冈山斗争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215.
[7]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19.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6.
[11]夏道汉,陈立明.江西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20.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8.
[13]曾广高.湘南起义论稿[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85.
[1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358.
[15]李自宏.不忘初心:回望井冈山[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61.
[16]吴殿尧.朱德[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44—45.
[17]徐兆林.壮烈的开端——南昌起义研究[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2:190.
[18]夏道汉,陈立明.江西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20.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