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工运时期工会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安萍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工会组织是推动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安源工运时期(1921—1930年),中国共产党不仅进行了早期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而且党领导的工会组织还探索出一条以政治方向为根本、组织体系为核心、制度建设为抓手的最早的地方社会治理道路,为党在安源的革命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总结和提炼这一时期工会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安源工运时期党领导的社会治理实践和成效

20世纪20年代,在老一辈革命家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安源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工人素质全面提升、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劳资关系极大缓和,最终使安源工人运动取得“绝无仅有的胜利”,安源工运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这与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开展的具有开创性与实效性的社会治理实践有着密切关系。

(一)最早建立“半政权性质”的工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工人运动、推动工会组建的一个典型,它拥有完善的工会组织体系。我党通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将广大工人紧密组织起来,在政治斗争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巨大效能。

1.工人俱乐部宗旨明确、办事机构齐全。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党支部开始集中力量组建工人俱乐部(即工会)。同年9月安源大罢工后,俱乐部人员数达 12000余人。工人俱乐部以“保护工人的利益,减除工人所受到的压迫与痛苦”为宗旨,采取苏维埃政权模式,增强工会的工作效能、组织体系与工作水平。俱乐部除设置教育、互济、会计等办事机构外,还设有裁判委员会、经济审查委员会、出产整理委员会、消费合作社、工人纠察队等机构。这些办事机构涵盖了教育、宣传、治安、经济、司法、社保等各种职能,工人俱乐部是安源党组织动员群众的组织机构,有效加强了对工人的全方位管理。李立三后来回忆道:“当时工会简直是半政权机关。什么事情都找工会。”

2.工人俱乐部组织严密、运行机制强大。“工会的组织必须十分严密,极有系统,和军队一般,如此,在工作上才能完成它的使命,才能达到它真实意义的目的”。为增强俱乐部的组织性,建立自下而上的代表会议制度和工作机构,将十人团作为俱乐部的基本组织,俱乐部层层选举了十代表、百代表、总代表等作为俱乐部的业务骨干,再由各处总代表组织最高代表会,为俱乐部最高决议机关,对全体工人进行严密的组织管理,从而基本形成了一种集民主决策、复议表决、执行监督于一体的工会组织体系,这种运行机制组织精密、指挥灵便、权力集中,能更好地体现民情、服务基层,工人的境遇也大大改观。刘少奇曾就此谈道:“我们在万余工人中,有绝对的无限制的信仰,工人罢工后,生活大加改善,地位大加提高。”

3.工人俱乐部纪律严明、战斗力量旺盛。安源工人俱乐部采取“俱乐部是奋斗的营盘,大家要组织得和军队一样”的原则,增强工人组织的纪律观念。1924年8月,党领导俱乐部通过民主程序,将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从俱乐部负责人入手,开展了一场对过去的错误进行深刻批判、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为监察工友的守纪情况,俱乐部还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工人纠察团,“纠察员每晚常驻部者,约十人,每晚巡视工友寄宿处,并禁止工友不正当之行为,如赌博等”。由于奖罚分明、管理有方、措施到位,工人俱乐部成员的纪律性与战斗力得到了空前提高,“他们视团体命令如军令不敢违抗,即至于个人生死关系,亦所不顾”。工人俱乐部实力的增强是它在二七惨案以后依然能在全国“巍然独存”的重要保证。

(二)工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工作卓有成效

安源党组织最早对工会的职能、宗旨、组织原则及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最早实现了工会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实践,在工人教育、移风易俗、劳资协调、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很好成效。

1.重视工人教育,工人素质显著提升。为了能使广大工人及工人子弟们接受教育,1922年9月安源大罢工胜利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补习学校由1所增加至7所,学生增加至1000多人;从开始的子弟学校、工人补习学校,发展成为师范教育、工人夜校、妇女教育、劳动童子军等各类教育机构,同时还增设了阅览室、图书馆,各工作处还设立了13个读书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工人教育系统。工人补习学校的课程内容比较全面,学校系统教授学生国语、算术等课程,还增加职业技能、道德修养训育,后又增加了手工、英语等课程。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讲演、集会等社会实践和政治斗争,这极大提高了工人及其子弟的文化水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陶冶和培养工人的高尚情操。

2.整顿陋习恶疾,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安源工运前,由于旧社会腐败,街上到处是烟馆和赌博馆,工人工作之余或赌博或嫖娼,且打架斗殴之风盛行,当地的社会风气和秩序混乱。为了改善工人的精神面貌,俱乐部对这些社会旧俗恶疾开展系列治理整顿,一定程度上清除了赌、毒、嫖等顽疾,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俱乐部以“纠正工友的错误思想,引导工人走入正道”为宗旨,在工人文化活动的场所——讲演厅举办化妆讲演、演文明戏、放幻灯片等活动,还购置体育器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通过这些宣传教育,使安源工人远离赌、毒、嫖等恶疾,工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3.发展经济事业,民生福祉有效改善。“为减轻工友负担”,减轻奸商对工人的中间剥削,使工人们能买到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俱乐部创办了工人消费合作社,发行红色股票,开设储蓄兑换业务;为“预防工人失业”,尽可能为失业工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成立劳动介绍所;为抚恤身故工友及其家属,设立故工抚恤会。安源经济事业的全面发展,工人的民生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安源工人一改往日卑微懦弱的心理,开始以一种积极自信的精神面貌展示其人生价值与人格尊严,因此,当时安源人“皆称工人‘万岁’”。

4.参与矿局管理,工人权益得到保障。安源大罢工胜利后,存在了近二十年的包工制度被废除,改为由工人与工头进行合作的制度,工人对安源路矿的生产管理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俱乐部专门成立出产整理委员会,“负责整理萍矿出日夜班进班视察,对于懒惰及出班太早之工友,常予以相当之警告产,提倡工人自治”。1924年6月、11月出于对汉冶萍公司和萍乡煤矿产业的维持和救护,俱乐部主任刘少奇曾撰写发表了《救护汉冶萍公司》和《整顿萍矿意见书》,本着与矿局合作的诚意以及发挥工人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摆脱困境出谋划策。工人们对企业进行共同生产管理,工人的权利得到捍卫,安源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和阶级认同感得到提升。

二、安源工运时期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安源党组织发挥工人俱乐部的核心力量,联系社会各群团组织,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宗旨,创造了我党早期局部地方社会治理探索实践,重塑社会新秩序,使安源社会面貌与政治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源也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这些珍贵经验对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政策,是工会组织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基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工会的全面领导,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安源工运时期社会治理的显著成就是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共产党人领导下取得的,把握斗争目标和方向,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加强党对工人运动和局部地方社会治理的领导,使革命运动和社会治理相互结合,从而取得胜利。工会工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治理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创新理论、基本路线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社会治理政治方向不偏离、落实过程不走样,是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基本前提。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是工会组织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在安源领导开展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尊重民意、凝聚民心、改善民生贯穿于安源社会治理实践探索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工作理念。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始终把百姓的急难愁盼、安危冷暖作为“方向标”,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密切联系广大职工群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是工会组织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三)加强制度建设,严明纪律规矩,是工会组织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制度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回顾安源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采取完善规章制度、整顿组织纪律等措施,坚持以制度管人,及时堵住漏洞,增强了俱乐部的公信力、吸引力,凝聚力,形成俱乐部全面管控社会治理模式,确保了安源工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只有将党的制度建设走在前面,明确党的管理规矩,才能有效确保社会治理效果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也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引导广大干部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把制度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自觉,依靠法治手段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才能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社会治理有效才能使社会有序运转、国家安全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为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工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要素和基本环节,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借鉴安源工运时期工会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陈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