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时期优化营商环境的探索及借鉴意义
作者: 李归宁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在井冈山的武装斗争过程中,经济建设以其自身特点逐步发展。在斗争的形势中我们党带领井冈山军民粉碎经济封锁、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市场经济,为保障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打通了有效路径,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取得武装斗争胜利的同时,在经济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并为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程中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依据。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状况
基本情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古有“郴衡湘之交,千里罗霄之腹”的说法。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稻谷、茶叶、茶油、木材、毛竹、桐油和各种药材,物产丰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较为发达,由于地处偏远,留存的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当年杨克敏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记载:“边界的经济本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区域,自耕农甚多……米一元钱可以买四五十斤;茶油每元钱可买八九斤;盐每元七斤。普通一个人生活,有一元多钱可度过一个月。宁冈出米,每收获一年可够两年吃……”“有些地方的交易还是‘日中而市’的逢圩办法,如宁冈的茅坪,遂川之黄坳、水(小)井等。”“笼统地说,边界的经济其他地方都要落后些,人民多务农,商人及读书的占极少数,所以土豪劣绅在农村占极重要的地位。农民在红军未来之前,除遂、酃、茶、莲之大部外,颇觉安居安业,有天下太平的气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死不相往来的神气。”而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之一。
经济环境。湘赣边界小农经济落后的同时,地方政府横征暴敛,地主土豪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正如杨克敏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所说:“边界的土地平均65%在地主阶级手里。永新、宁冈、莲花60%在地主手里。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70%在地主阶级手里。茶陵、酃县的土地亦在60%以上。其余的田都在农民手中,农民以半自耕农为最多,即家有田数亩而同时租佃地主的田耕种。雇农占最少数。富农的数目也不算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后,湘赣两省敌军曾以三次军事“会剿”进犯井冈山,为了饿死、困死红军,还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边界军民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写道:“一年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了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但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又推行到根据地,使根据地建设遭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湘南特委一方面指责井冈山烧杀太少,行动太右,另一方面自己大搞烧杀政策,造成了边界的“三月失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我们在今年二月以前,是比较地执行得好的。三月湘南特委的代表到宁冈,批评我们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的‘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的前委领导人,政策一变。四月全军到边界后,烧杀虽仍不多,但对城市中等商人的没收和乡村小地主富农的派款,是做得十分厉害的……这种打击小资产阶级的过左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
井冈山斗争时期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
根据地军民为了打破困境,解决红军的给养,活跃边界的经济,根据地内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在白色政权四面包围中,发展生产,开创根据地独立生存所必需的经济事业,为优化根据地内的营商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
政府主导发展各类事业繁荣红色经济。工业方面,边界政府在井冈山上创办了红军造币厂铸造“工”银元,造币厂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源是打土豪所得的各种银质器具。为使这种银元与历代官府生产的“鹰洋”有所区别,造币厂的工人在银元上凿上“工”字,意为工农兵银元,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制造业方面,红军在桃寮创办了染布坊、被服厂,将打土豪和作战中缴获的白布集中于此,用茶树灰和黄桅子等调色,将白布染成灰色后送往桃寮红军被服厂制作服装,为解决部队的被服军需起了很大作用;军需物资方面,在茨坪创办了军械处,主要负责修理全军各种武器,以及帮助当地群众修理各种农具,既有力确保了前方作战又支援了农业生产;工商业方面,为进一步活跃经济,红军在根据地开辟了两个红色圩场,一是遂川草林圩场,二是宁冈大陇圩场,草林圩场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未有。这件事,证明我们的政策是正确的了。”大陇圩场货物丰富,贸易自由,秩序井然。毛泽东为此专门宣布了“一个红枣也不能拿”和“保护中小商人”的工商业政策,保护中小商人,沟通赤白贸易;在市场调节方面,为了繁荣红色区域的市场经济,稳定物价,在茨坪和所辖的十个乡设立公卖处和公营商店。
1928年5月新遂边陲特别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边界党首先在茨坪办起了公卖处,货物主要来源:一是用打土豪筹得的部分钱款,从白区买回一些货物;二是缴获地主土豪家中的物资;三是从群众家中收购过来的物品,被集中在公卖处后再以平价的方式出售给当地群众,活跃了边界的贸易往来。1928年底,边界工农兵政府还在红色区域内设立了竹木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送根据地盛产的竹、木、油、茶等,建立赤白贸易线,活跃根据地经济。这一系列举措,虽服务于战争军需,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民的给养困难。
政策和法治并举有力保障经济发展。为了从政策和法治层面优化根据地的经济环境,毛泽东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入手,对部队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以此指导每一个红军官兵的行动。刘荣辉回忆说:“毛泽东同志不仅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还跟我们说清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道理……每到一地,对部队在遵守群众纪律方面还做得不够的地方,毛泽东同志都会提出,并针对问题进行教育,以便及时纠正。”纪律的严明,让群众了解到红军的宗旨和任务是真正地为人民谋利益。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商人的畏惧情绪,根据地和白区的贸易一度几乎断绝。为此,毛泽东同志制定了工商业政策,规定只没收豪绅地主的财产,保护工商业利益,如地主兼商人就只没收封建剥削部分。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下遂川县城,成立了代表工农阶级利益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制订和颁布了《遂川县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三十条,明确规定要“开办生产合作社,以增进农业及工作的生产,免除个别生产的不利”,还规定了对地主豪绅等阶级敌人的专政措施,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建立适当的土地税和资本税,以及发展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条款。
5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政策,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制定和颁布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法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维护了人民的利益,稳定了民心。井冈山斗争中对优化营商环境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土地革命的政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中立中间阶级的政策,以及处理土客籍关系的政策、优待俘虏的政策等等,可以说从各个层面争取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并以实践证明其可行性和正确性,进一步促进了边界的经济发展,活跃了根据地的贸易往来,为帮助中小商人做买卖、解决军民生产生活之需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法治保障。
加强宣传以实效促进营商环境的优化。毛泽东同志深知要想让群众信服,首先是要取得他们的信任,一方面在宣传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以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顾虑,增加他们对市场的信心。谭冠三回忆说:“毛泽东同志还强调宣传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他对我们讲:工商业怎样?地主怎样?工人怎样?农民怎样?都要调查清楚。对于资本家是怎样剥削工人的,地主是怎样剥削农民的,工人农民又是怎样被剥削的,以及一个村庄里的阶级成份,每个人的政治态度也都要调查清楚……我们在一个地方作了调查以后,都要上报。经过调查我们处理了各种问题,解决了各种问题。从而,也使我们更能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1928年6月,打下永新后,毛泽东亲自在永新县城召开一次‘书、宣、组’联席会议。会上,专门对政策问题进行了教育;决定对于工商业,特别对于中、小工商业者采取保护的政策;准备进行一些筹款活动,筹款的数字不大,采取‘评议’的办法,让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拿出一部分钱来;宣布废除苛捐杂税。此后,红军宣传员通过入户走访宣传红军宗旨和工商业政策,吸引更多人走出家门,或将自家剩余产品拿出来销售,或通过秘密交通线,从白区采购物资到红区。1928年11月,毛泽东同志又召开了红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有“禁止盲目的焚杀”“保护中小商人利益”等项提案。当时,还把“乱烧、乱杀、敲诈人民财物均处死刑”定为红军军纪。
井冈山斗争时期优化营商环境的现实意义
井冈山斗争时期,内外交困,外有军阀混战,内有“会剿”不断,加之“左”倾错误路线和经济封锁,红军被困于方寸之地,却能发展壮大,建立根据地,制定出一系列结合地方特点,接地气可操作的经济政策,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发展了边界贸易,还争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党仍须借鉴井冈山斗争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井冈山武装斗争的物资供应就无法保障,边界人民的生活也得不到改善,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到疲惫。根据地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利益和生活上的改善,从而更加积极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
无论是艰难困苦的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优化营商环境始终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展示的是党委政府的服务效能,体现的是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
以史鉴今,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十分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在艰难困苦中带领群众创办军事工业、活跃商业贸易、制定经济制度、实行优惠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科学合理、优化经济环境的举措,充分调动了根据地群众的积极性,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之需。根据地经济建设蓬勃发展,支撑了革命战争事业,取得了斗争中的成功经验,为今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提供了深远的借鉴意义。
好的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它既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只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政”还是“商”都必须始终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不断将优化营商环境进行到底。
(作者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辑研究科科长)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