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传视域看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伟力
作者: 苏春生 黄云 廖九平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创性地建立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宣传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动员与实践工作,让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家喻户晓、人人认同,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构筑起拥护、参与、落实、捍卫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铜墙铁壁”,为建立和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推动中央苏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在人大宣传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实践经验,对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人大宣传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特点和成效
在开创、实施“历史上任何国家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制度中,党和苏维埃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动员参与,使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得到广大苏区民众的思想与政治认同、情感与行动认同、理论与实践认同,自觉自愿地真心拥护、铁心捍卫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一)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特点
1.始终把牢政治方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宣传是贯穿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工作的主题主线。如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纲”时,与揭露“国民党的十大罪状”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体现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工作的阶级性。
2.始终紧贴革命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一苏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根据当时的革命任务,抓住群众极为关注的土地、粮食、税捐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活动,把党和苏维埃政府政治主张寓于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宣传、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这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工作的根本目的。通过通俗化和实际化的宣传,苏区范围的农民,“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
4.始终敢于善于斗争,具有强烈的宣传性。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一切宣传工作,不论是文字的,还是口语的,都做到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具有很强的宣传性和感染力。如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一方面,理直气壮地宣传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正气;另一方面,敢于坚持公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讲情面地批评各种丑恶现象。
5.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具有灵活多样性。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工作,其形式主要有文字宣传、口语宣传、文艺宣传等,做到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既坚持传统的宣传方法,又根据苏区实际有所创新。
(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成效
1.推进实现思想与政治认同:“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一苏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第一部保障工农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明确了工农大众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特别权利。
党和苏维埃各级干部、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采用灵活多变的宣传方式,“对农则在田野,对工则在工厂,对商则在市廛”。在工农群众中宣传宪法大纲规定的政治权利,让工农群众真正认识到苏维埃政权全部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他们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在农民群众中宣传“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宣传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在工人中宣传“中国苏维埃政权以彻底的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为目的”,向工人解释劳动保护法的意义,并鼓动工人群众为实现这一法令而斗争。对商则宣布取消一切反革命统治时代的苛捐杂税,征收统一的累进税,采取一切有利于工农群众并为工农群众所了解的走向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
通过对苏维埃立法、执法的宣传,从思想上与政治上得到了苏区广大工农群众的认同。因此,苏区广大贫苦农民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苏维埃政权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其所有,全力支持革命,支持苏维埃政权。苏区广大工农对政治的参与空前热情,实现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场面。
2.推进实现情感与行动认同:构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只有把千百万群众号召起来,才能取得革命战争和各项建设的胜利。
中央苏区开创初期,民众对于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了解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为此,如何让群众了解并接受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治主张,就成为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紧迫工作。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苏区各级党政组织都非常重视群众的宣传工作,时时、处处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正是由于广泛地向群众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获得了群众在情感上的认同,才充分激发了苏区劳苦大众的革命热情,构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促进了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3.推进实现理论与实践认同:开创了“自由的光明新天地”。中央苏区是我们党领导和开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治国理政“试验田”。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工作,为推进根据地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动力源泉。
中央苏区红色政权的发展和巩固,有赖于大力发展工农生产,开展各项经济建设,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提升苏区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素质,倡导良好的精神生活风貌,中央苏区先后组织开设了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组、俱乐部和业余补习学校等,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文化运动,使革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在工农兵群众中得到普及;进行广泛深入的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法制宣传工作,为建立苏区新型社会人际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苏区广大工农群众新观念、新风貌的养成,维护了中央苏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中央苏区各项事业建设。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从理论层面宣传了苏区进行各项事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取得了广大群众在实践上的认同,从而实现了“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他就立刻看见这里是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的成效。
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形式和种类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党在苏区的宣传工作除发动群众、对敌斗争等方面的内容外,宣传工作重心转向苏维埃建设方面。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围绕党的工作重心,开展了形式灵活多样的宣传实践。
(一)以会议、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
中央苏区时期,中央和地方都召开过大型的有深远影响的苏维埃代表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作为大会议程的领导人的报告,除了总结工作经验、部署工作任务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系统地宣传。
如:在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项英、张鼎丞、朱德、周以栗、王稼祥等分别在会上作了报告。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吴亮平、项英等分别在会上作了报告。
(二)以宣言、公告等形式进行宣传
为了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主张、纲领、国内外政策等,由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联合或单独发表对外宣言、通电、告民众书等。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告中国工人与劳动民众书》《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言》等。
这些对外宣言、通电、告民众书通过公开发表,有力地向苏区和国统区的广大民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主张、纲领以及国内外政策等等。
(三)以报纸、期刊等形式进行宣传
1931年11月,“一苏大会”期间,大会秘书处日报股编辑出版了《中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刊》,向根据地群众报道会议召开情况。
1931年12月11日,由“一苏大会”选举产生的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发行了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机关报——《红色中华》。该报能够及时反映整个苏区群众的革命斗争情况,使报纸散发到苏区每一个地方,群众争先恐后地阅读,得到广大读者拥护。
1933年8月25日在瑞金创刊的《选举运动周报》,是“二苏大会”召开前选举工作的重要宣传工具。该报主要刊登指导选举运动的指示法令,宣传选举运动的意义,介绍选举运动的做法,总结选举运动的经验并解答有关问题。
(四)以标语、口号等形式进行宣传
各级苏维埃政府利用白灰、红粉、碳黑等将革命标语、口号等刷写在墙壁上、树干上、屋内屋外、村内村外、祠堂庙宇甚至牛栏厕所的墙壁上,到处写满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大小标语、口号等。这些标语、口号,言简意赅,鲜明醒目,宣传效果十分强烈。如叶坪革命旧址群墙壁上的“拥护全苏大会”标语。
(五)以文艺、节目等形式进行宣传
在中央及地方各级苏维埃政府中组织宣传队,多则十几人,少则三五人。队员主要是一些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人员。宣传队的工作一般是在举行纪念或在街头群众集会时,唱歌曲,进行文艺表演,向群众散发传单,开展群众性的示威游行,宣传革命道理、苏区政策、中心任务及重大时事等,配合地方党委和苏维埃政府开展扩红、推销公债、春耕生产等中心工作。
两次“全苏大会”期间,会议都进行了游艺宣传。 “一苏大会”期间,《最后的晚餐》《黑奴吁天录》《活捉张辉瓒》等活报剧陆续演出,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获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六)以俱乐部、识字班等形式进行宣传
中央苏区的俱乐部不仅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阵地,而且还是进行通俗、浅显、大众革命理论宣传的主要场所。
《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纲要》指出:俱乐部应该是广大工农群众自我教育的组织,集体的娱乐、学习、交流经验和学识,以及发扬革命情绪,赞助苏维埃革命战争,从事于文化革命为目的。每一个俱乐部设有唱歌组、演剧组等等,在每一组织内广泛吸收群众,尤其是青年男女。这些俱乐部以及为提高群众文化而组成的读书识字班,不仅是学习文化的场所,更是宣传思想的阵地。
三、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实践启示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实践,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推进做好新时代人大宣传工作,提供了“初始样本”和“初始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必须坚持讲政治,把牢人大宣传工作的政治性、引领性
苏区时期,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工作就已经确立了讲政治的党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党对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工作的领导,以及在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工作中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31年4月21日,《中央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指出,“苏区内各中央局必须要有健全的宣传部,领导苏区内一切宣传鼓动工作”。党与苏维埃的口号、党的政策,“必须是有大多数工农群众所了解,所拥护,并且为了这些口号与政策而作坚决的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人大宣传工作政治性、法律性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自觉把党的领导、党的路线贯穿于人大宣传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人大宣传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必须坚持攻重点,增强人大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工作,对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举产生的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以及各级苏维埃代表的履职情况等重点,都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宣传。两次“全苏大会”召开期间,都用特刊方式进行宣传,让苏区广大民众对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有深入的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人大有价值的新闻很多,题材也很多,报道的内容非常广泛,要紧紧围绕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和重要履职活动,不断在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上寻求新突破,切实增强人大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必须坚持全覆盖,提高人大宣传工作的群众性、广泛性
苏区时期,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工作灵活而广泛。苏区中央局在关于召集“一苏大会”的决议中强调,在宣传鼓动中,除了宣言与大纲等文字宣传外,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工农群众,“要多做口头宣传与解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宣传工作因面向广大群众,具有群众性、广泛性,所以人大宣传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全覆盖地渗透和影响,使庞大的受众群体接受熏陶。对一些重要的题材,也可以采取现场视频直播、与网民在线互动等方式进行宣传。
(四)必须坚持聚合力,提高人大宣传工作的联动性、深入性
多部门联动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举措。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宣传体系中深入地融合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人大宣传工作既是一项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凝聚合力,激发动力,多措并举,部门联动,把人大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完善机制政策驱动,积极整合宣传力量,各条战线联动。
总之,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何以深入人心,得到苏区民众的真心拥护和广泛参与?其重要“密码”就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宣传机制,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与实践。我们必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大力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民主法治保障。
(作者苏春生系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党组成员、副研究员,黄云系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科科长,廖九平系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干部)
责任编辑/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