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卫生史上的意外事件:点蜡补桶炸死人

作者: 汪行舟

1932年,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余部改编为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共”军第七路军并调往福建,发动对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疯狂“围剿”。

十九路军是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以广东客家人为主的国民革命军,在淞沪抗战中与日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对十九路军誓死抗日的英勇之举特别钦佩,因此出于民族大义的考虑,决定暂避十九路军的锋芒,先拿地方军阀卢兴邦开刀。

1933年7月6日,红一方面军决定围堡打援,继而攻占福建清流,消灭国民党军卢兴邦部的新编第2师主力。7月8日,红一方面军将卢兴邦的第52师307团围困在宁化县泉上堡。

就在红一方面军一小股部队对泉上堡发起攻击的第二天,卢兴邦急切地派出第156旅旅长张兴隆与第309团团长卢胜斌(卢兴邦之子)率部从清流增援泉上堡。因为泉上堡是宁化通往归化(现明溪)的交通要隘,又是卢兴邦的秘密军事基地。这下可高兴坏了彭德怀,因为此时的卢兴邦已经上钩,中了彭德怀的圈套,可卢兴邦部还蒙在鼓里。

7月10日,当张兴隆率领的第309团大摇大摆来到离泉上堡只有30里的延祥石狮岭时,早已埋伏在此的红一方面军第4师一声令下,骤然间枪林弹雨朝张兴隆部飞来。

张兴隆部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有的士兵惊慌失措,到处乱窜。尽管张兴隆部装备精良,但战斗只打了一个小时,张兴隆率领的第309团2000余人除卢胜斌一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张兴隆也被当场击毙。

大获全胜后,红4师留下部分人员打扫战场,其余先行撤退。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物资,其中包括枪支、弹药、马匹、粮食、发报机、食用盐,还有药品和大量酒精。

细数之后,酒精竟有60多桶,在军团卫生部工作且有着十多年从医经历的李华看傻了眼。自从他当兵以来,参加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从未见到这么多酒精。

李华按捺不住心中的惊喜,一个劲地赞叹:“这可是个稀缺的宝贝,这可是个稀缺的宝贝啊!”

李华,男,出生年月不详,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曾是西北军冯玉祥第五路军第13师第37旅第2团第1营的一名卫生员。1930年中原大战后,在国民党第26路军第25师第73旅第2营第3连当医官。1931年12月参加了宁都起义,救助了不少官兵。起义后,随部队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五军团。因李华懂得一些医护技术,也有卫生工作经验,因而被调配到了红一军团卫生部工作,主要负责药品库房的管理。因在战斗中时常会有缴获的药品或物资需要搬来运去,所以红一军团卫生部又组建了一支挑夫队,也由李华兼管。

“我一定要将这些酒精全部搬到瑞金去。”因为李华深知,有了这些酒精就能救治很多伤病红军将士。

李华曾无数次目睹了红军将士因没有麻醉药品直接实施手术而忍受剧烈疼痛的惨状,也目睹了红军战士因为没有酒精消毒而遭受病菌感染在痛苦中失去生命。就在前些天,一个小战士去白区——赣州城找酒精救治一位腿部感染的红军而被“白狗子”活活打死。每每眼前闪现这些场景,李华就心如刀绞。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这些宝贝是何等重要。“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些比生命还珍贵的酒精运回中央苏区去。不仅要运回这些药品和酒精,还要好好保管,充分利用,让那些伤病战士尽快好起来,为保卫红色政权而继续战斗。”就在李华这么想的同时,远处又传来“啪啪啪”“突突突”的枪声,李华知道,这肯定又是红军在战斗。此时,李华更坚定了要将这批酒精运回去的决心。

可是这么多酒精,怎么才能安全搬运回去,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战斗刚打得激烈,万一卢兴邦的部队又闻讯赶来支援就麻烦大了,因而此地不宜久留,必须尽快撤离。

李华想将一些酒精放在马背上驮,但缴获的马匹数量毕竟有限,只有9匹,即使一匹马驮4桶也不够用,何况这里还有不少红军伤员,得用马将他们第一时间送回瑞金去治疗。

怎么办?毕竟这次是打伏击战,只带了几个挑夫,人手完全不够用。于是,李华火速跑到石狮岭附近的村子里苦口婆心地请来了几个村民帮忙。然后迅速分组分工,个头大的每人挑4桶,个头小的每人挑2桶,李华自己也挑了4桶。

整好战利品就急速赶路。时间紧、物品重,红军战士、医务人员、挑夫,个个都“全副武装”。

爬山、过坎、钻树林、过山岗,大家低一脚高一脚地一直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向前。

上下颠簸,一路摇晃,酒精桶之间不停地碰撞、摩擦。大约两个小时,大家才艰辛地走到福建清流县的一个山坳里,此时已是中午一点多,部分酒精桶出现了裂缝,酒精一点一滴地往外渗漏。

“哎呀,九斤闹出来的(酒精渗漏出来了)。”一个挑夫用闽西方言尖叫了 起来。

李华连忙跑过去察看,肩上的担子都没卸下,差点跌倒。

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好几个桶都磕裂了,包括李华自己挑的,也有两个裂出了口子。酒精像股小泉水,向外涌。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还没到叶坪,酒精就会全部漏光了,那大家的心血就白费了。”想到这,李华急得火烧眉毛,“这可怎么办,得赶快补救。”大家一时也没了主意,因为之前都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情急之下,李华想到了自己背的急救药箱里带了几支蜡烛。因为行军打仗,救治伤员,夜晚时常要给伤员包扎或换药,需要蜡烛。

李华叫大家将破裂的酒精桶都集中放过来,然后点燃几根蜡烛,李华打算用蜡烛油来填补桶的裂缝。因为之前在瑞金也用蜡烛油临时补过木桶,还比较管用,于是李华就想了这招。可当李华将点燃的蜡烛倒向木桶上滴蜡烛汁时,酒精瞬间燃烧起来。“轰、轰、轰……”一桶接着一桶,连环爆炸。一时间浓烟滚滚,弥漫了整个山坳。

爆炸现场,相当惨烈,炸死炸伤19人,其中有红军将士、有医护人员、有挑夫,李华也当场牺牲。

这场事故充分说明,中央苏区时期医疗条件、医疗技术的落后。因为战事吃紧,伤病员众多,有的医护人员根本来不及培训就匆忙上了战场参加救治,有的医护人员甚至不识字就派上了战场。

事故发生后,中央苏区深刻汲取教训,召开了卫生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苏区卫生运动纲要》‌《‌五个月卫生工作计划》《关于预防传染病问题》等一系列制度,对红军卫生人员的职责要求等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在《红色中华》《红色卫生》《红色医生》《健康报》《青年实话》等报刊上刊发大量卫生健康知识科普文章,提高全民健康安全意识。同时加快了红军医院、地方医院、医务学校建设,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医务工作者。

(作者系赣南医科大学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黄敏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