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内容探析

作者: 漆艳春 任彩玲 曹思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是中央苏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医务职业培训和卫生常识的普及教育工作,是特殊社会形态下的公民健康教育和医学职业教育。中央苏区医学教育为部队、苏区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内容的实质内涵

医学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需要理念的引导,以使教育活动能够符合客观教育规律、人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发展要求。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理念是对“办学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管理和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内容是中央苏区医学理念的实践载体。从总体谋划来看,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内容要体现人们对医学教育的总的看法和态度,涉及为什么要办医学教育、依靠谁来办医学教育、为谁办医学教育以及办什么样的医学教育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作用机制来看,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内容要体现人们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总的看法,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从自身内容来看,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内容要体现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二、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内容的基本要素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医务职业教育以及公民健康教育,这三大部分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把方向、定大局,医务职业教育保障军民健康,公民健康教育则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务职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助推器。

(一)思想政治教育

红军部队之所以能夺取最后的胜利,关键是思想政治上的高度坚定和统一。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红军的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任务被确立起来。红军部队需要医学,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和技术上的要求,更要注重思想上、政治上的坚定。医者“心”可医患者“身”,亦可医患者“心”。他们不但要治疗伤病员的身体疾病,同时还要开展心理疗法,把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传递给受伤的士兵,对部队的士气以及战斗力的稳定和巩固起到辅助性作用。毛泽东曾亲自抓医疗卫生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31年9月,他曾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同志说:“要教育那里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要他们好好爱护伤病员,诚心诚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医生看病要仔细一些,不要马马虎虎,态度要好,要抓好这方面的问题。”

在开办的卫生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训练班中,首先要严把入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军医学校注重对学员政治坚定性和可靠性的审查,政治测验是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1933年2月的《军医学校招收第三期军医学生》中就指出:“凡具有阶级觉悟的工农分子,绝无反动嫌疑且能以红军军医为其终身事业之青年……可填具志愿前往该校投考。至于考试项目,则注重体格检查、政治测验……”当时,苏维埃政府为了尽快创立学校,时间限定在“十日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和激烈性,更反映出红军时期军事医学人才极度缺乏的客观现实。从目前搜集到的史料来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红军卫生学校招收医疗人才的年龄基本上都是15至20岁的年轻人,均是身体健康的青年男女。这个年龄阶段的医护学员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也相对高涨,具备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速成医疗培训的基本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其次要在教学内容上将政治课作为必修课。医务学校在组织机构中专门设立政治处,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通过对当前形势的报告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阶级觉悟,树立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同时,在学员中建立党、团组织,定期召开生活会、班会,保证学员的思想健康发展。

对于在岗的医疗卫生人员,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同样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毛泽东曾呼吁医疗卫生人员要学习马列主义,并专门委派理论教员对医疗卫生人员的政治学习加以辅导,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对作战俘虏过来的敌军医生,则通过经常开展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其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图;同时,尊重其人格,本着“坚持宽大政策,不刺激、不侮辱,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的方针,特别给予优待,消除其对共产党的顾忌,缓解敌对情绪。

(二)医务职业教育

医疗卫生人员履行救死扶伤、维护人民健康的崇高职责是通过医疗技术进行的。如果没有精湛的技术,没有过硬的本领,就不可能采取最佳的治疗手段,使病人尽快地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医疗卫生人员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毛泽东经常强调医疗卫生人员要对技术精益求精,并把它作为医疗卫生人员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必备素质来要求。

医务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各类卫生职业技术培训和学校医学教育。各种卫生职业技术培训是苏区培养救护人员的应急办法,也是苏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医学教育是苏区医学教育的主体,它是苏区较为正式、规范的医学教育。初期红军开办的各类看护班、训练班仅教授治病疗伤的最实用技术课程。例如1931年开办的红色医务训练班中,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生理解剖基本知识、细菌学、药物学以及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关的部队多发病、常见病、战伤救护、外科护理等课程内容。由于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中央苏区医务学校办学环境恶劣,教学稳定性极差,有时为了战场救护的需要,学员们只能中断课堂学习,投入革命战争,将所学不多的医疗卫生技术运用到战场医疗救护中,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当时的学员张汝光回忆:“那时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常识,因任务急迫,彭真简单地给讲了怎样消毒、麻醉、传递器械以后,就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了手术工作。有一次我给一个伤员麻醉得太多,以致呼吸微弱,发生了危险,他镇静地停下手术,进行急救,告诉我应该怎样做,语气里没有一点责备的意思。后来,我怕发生危险,又麻醉得太轻,以致手术进行时伤员动起来了,这时他又停下来指示我进行麻醉。手术不停地进行下去。”“如对四肢动静脉损伤出血的处理,我们都没有这些知识,碰到此种情况不知如何处理,教员就一边进行实际操作处置,一边给我们讲解道理,使我们能很快地掌握技术知识。”

(三)公民健康教育

疾病是中央苏区的一大仇敌。为战胜这一仇敌,维护中央苏区人民身体健康,提高红军将士战斗力,中央苏区开展了面向大众的卫生普及教育,与医务职业教育相辅相成。

其一,寓卫生教育于文化教育。在认识上,中央苏区多次强调要将卫生教育融入文化教育之中。1933年7月,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及其下属的卫生管理局就下半年的卫生教育计划中提出,“商同教育部,将列宁师范、列宁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关加入卫生教育一门(课程)”,同时强调“要使每个城市的群众团体能够了解卫生知识,而且要使这些群众团体成为在群众中起卫生教育的核心作用”。在实践中,中央苏区积极探索卫生教育融入文化教育的路径。1934年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要求:“科学常识课应包含有系统而最浅易的理化、生物、生理卫生的常识,从具体的自然界现象的叙述,逐渐引导到最浅显的科学公(律)的概念。”

其二,多载体开展卫生知识宣传。中国共产党从苏区实际出发,运用报刊、歌谣戏曲、墙报标语等多种载体进行广泛的卫生常识宣传。如《红色中华》报以大量的篇幅报道卫生运动情况,《加紧防疫卫生运动》《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紧急动员预防赤痢》等社论,发挥了极强的号召力和鼓动性。中央苏区的艺术家们积极配合卫生运动,创作了大量的卫生歌谣,如《卫生歌》《剪发歌》《扫除污秽与疾病》等,群众喜闻乐见,竞相传唱,对鼓动群众自觉开展卫生防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充分发挥了红色歌谣的教育功能。中央苏区还巡回演出《早婚之害》《检查卫生》《加紧卫生运动》《谁的罪恶》等文明戏剧,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中央苏区卫生运动的相关政策、训令,普及了卫生防疫知识。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卫生宣传工作中,苏维埃政府特别重视墙报的作用,多次指示每十天“墙报出版一次”,要求在青年晚会中实行卫生检查与比赛,在墙报中发表文章,提倡卫生。这种自由性强的墙报遍及红军部队和苏区各基层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苏区正式报刊不足的局限,更加广泛地组织动员了基层群众参与卫生活动,在苏区卫生宣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语是苏区卫生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被认为是“最简易的宣传办法”。如“不要喝生水”“不洗手,莫吃饭”“饭前洗手,不得痢疾”等标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简洁,内涵饱满、书写简便、形象生动,指导性、针对性强,在工农群众中流传甚广。

三、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内容的重要启示

在战争环境下,部队生活条件艰苦,战争频繁不断,战争规模逐步扩大,伤病员数目逐渐增多,对部队战斗力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巩固部队的战斗力成为当时的迫切要求。中央苏区医学教育为中央苏区培养了大量的专门医学人才,为苏区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医学教育要强化政治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医学教育要跳出医学看教育,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引,立足第四次教育革命背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医学院校要主动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对医学行业的认同度,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医学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外化于学生行动中。

(二)医学教育要契合社会需求

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引发了包括个性化教育、混合式学习、虚拟现实等在内的第四次教育革命。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在人机协同中的自我调适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伦理规范与价值判断等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医学教育应当契合社会多元主体的需求,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个性化、考核评价多样化、教学管理灵活化,将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领导力,为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全清波.中央苏区医疗卫生技术培训探析[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44(4).

[2]张挚,张玉龙.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下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赣南医学院苏区卫生研究中心.中央苏区医学教育资料汇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4]龚子方.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24(04).

【基金项目】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2SKJD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央苏区医学教育研究(19XDJ016)。

(作者漆艳春、任彩玲、曹思单位均系赣南医科大学)

责任编辑/曾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