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

作者: 姚驰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个共产党小组大多和高校及学生有关。在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组织是立党兴党的先倡者,高校学生党组织在青年运动、党的宣传、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作出重要贡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历史回溯

(一)传播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大多成立于高校中,成员由思想进步、心系国家前途的学生组成,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几年,多地高校学生党组织陆续建立,包括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唐山交通大学等先后成立共产党组织,在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党团建设,将中国共产主义传播到全国各地。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各种社会思潮展开论战,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创办、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的刊物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包括《新青年》《向导》《先驱》《中国青年》《少年》《赤光》《群报》等。在北京,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新青年》杂志撰稿,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需要。在广州,《广东群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广州早期组织的机关报,强调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有关马克思和列宁的传记等都曾在报上连载。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王尽美联合邓恩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会员包括省立第一师范等多个高校的学生及当地工人。此外,高校学生党组织还积极领导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深入宣传革命思想,壮大共产主义革命队伍。

这一时期中共探索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不仅在思想上对高校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在行动上引导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培养革命运动骨干,建立工会组织,形成广泛的工人联盟。二是“党团”机制能够深入学生会、学生社团、学术研究会、同乡会等,通过组织、宣传、外联等途径渗透、整合、掌控群众团体,掀起群众运动的洪流,化无形为有形,不仅把党的政策贯彻到学生群体中去,而且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二)“隐蔽精干”与“三勤”政策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起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反革命政权,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共面临着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严重危险,党的组织也被迫转入秘密状态。经过两年的盘整,党组织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党对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发生调整,这与党执行的政治路线以及中共在高校面临的严峻形势密切相关。直到一二九运动后,涌现出一批新的学生运动领袖,党对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各高校中形成联动局势。在根据地的高校,中共采取完全公开的建党方式,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在国统区的高校,中共采取半公开的建党方式,由中共各地方局具体负责。1940年,毛泽东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方针,“是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性和暴露。其与顽固派斗争的策略,是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利用国民党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会习惯所许可的范围,稳扎稳打地进行斗争和积蓄力量”。并且强调,“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用以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该指示可概括为对外做好统战工作,对内做好党建工作,“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在此背景下,国统区的高校学生党组织严格遵循16字方针,彻底改变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明确提出党员和干部要“勤学、勤业、勤交友”,以便在群众中隐藏力量,巧妙的为党工作。

这一时期高校党组织建设呈现出曲折渐进的发展趋势和灵活多样的发展特点。一是根据革命形势变化,采用公开、半公开与秘密的多元建党策略,高校学生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既能充分发挥战斗作用又能灵活隐蔽于人民群众中,并巩固了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二是加强无产阶级思想建设的建党思想。高校青年学生党员等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建党和实践锻炼中迅速成长。三是党在解放区高校深化延安整风成效,在党内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从“据点”到“新青社”

1941年,国内形势更加险恶,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大后方。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据这种严峻形势,要求各地党组织继续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方针。严峻的客观形势又不允许恢复组织活动,而只能采取个别联系的方式。于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组织形式“据点”,就在斗争中创造出来了。这既能做到停止组织活动隐蔽埋伏起来,又能随着形势发展不断积蓄革命力量,发挥一定的组织作用。许多高校以“据点”为途径,通过学生团体、同乡关系等线索向其他高校延伸,最终打开一个区域高校党的建设局面。

1945年,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据点”核心小组成员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起草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章程。同年8月,正式批准中央大学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简称“新青社”)。

“新青社”取代“据点”继续开展党的革命斗争。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新青社”积极参与组织青年学生到农村和解放区的活动,在声援“一二一”惨案的斗争、促进中共政协会议成功、夺取学生自治会领导权和遏制反苏逆流斗争等方面都作出了成绩,取得了斗争经验。在“五二〇”运动中成为南京的“战斗堡垒”,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第二条战线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展现了自身的爆发力,成为解放战争中的“战斗堡垒”。一是向解放区输送了大批干部骨干,为解放战争后党接管政权、恢复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二是建立“据点”这种新组织形式,为党隐蔽了干部,积蓄了革命力量。三是成立“新青社”,多次发动学生运动和革命斗争,促进了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并且联合国统区各阶级形成反蒋的人民革命洪流,使蒋介石政府政治上内外交困,已“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规律

站在建党一百多年的新起点,透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贯穿其中的建设规律:

其一,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政治路线为中心,其建设内容和特点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既是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汲取的宝贵经验,也是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规律。大革命后陷入低潮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执行公开、半公开与秘密的多元建党策略,蓄势待发;解放战争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在国统区发动人民民主运动,形成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的“战斗堡垒”。由此看来,高校学生党组织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以党的革命纲领为指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其二,高校学生党组织始终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青年运动、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上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高校学生党组织是由一个个思想先进、心系国家的青年学生组成的革命团体,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党员积极搜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进行论战,举办劳动补习学校、组织工会,积极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引导一大批先进分子投身革命,呼吁建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给广大青年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其三,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整体上呈现出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发展的趋势,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回顾新民主主义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发展进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挫折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始终认真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确定工作任务,不论条件如何艰苦,革命形势如何严峻,高校学生党组织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锋队,迸发出强大的青春力量。在革命低潮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遭遇过严重损失,付出过巨大牺牲,但他们采取灵活多样的革命斗争策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扩大党的影响力;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领导发动多次学生运动,唤醒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结语

回溯建党一百多年来的光辉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经验,依然对今天的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组织应继续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握自身发展规律,回应时代要求,坚持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领和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运用融媒体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新时期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汇聚青春的磅礴力量,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利于党持续抓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57.

[3]侯晋雄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群众路线实践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8.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1987.12)[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159.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5.

[6]刘川生.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建党百年背景下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历史与经验启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SJB0350,项目负责人:姚驰)。

(作者系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办思政讲师,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