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秋风劲 江天万里明月光
作者: 吴殿卿2023年1月4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司令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萧劲光大将诞辰120周年。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萧劲光大将身经百战,历尽艰辛,功高业伟,名满华夏。
现谨将萧劲光大将部分鲜为人知的轶事片段刊载于此,以为纪念。
两度赴苏学军事
萧劲光有一个俄文名字:查戈洛斯基。1921年至1924年、1927年至1930年,他曾两次赴苏学习。查戈洛斯基的名字,就是第一次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期间起的。
东方大学是一所政治大学,以培养政治工作干部为目标,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西方革命史、俄国十月革命史、中国革命史等。因萧劲光热爱军事,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后,学校根据其要求将他与任岳、周昭秋等人一起转送到同市培养军官的苏联红军学校学习。
在红军学校学习将满一年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到了苏联。陈独秀得知萧劲光等人改学军事后大为不满,专门找他们谈话,训斥说:“你们学军事干什么?想当军阀呀?中国现在不存在直接革命的形势,你们不要胡闹了,立即回东方大学!”就这样,萧劲光等人又回到了东方大学。让萧劲光感到欣慰的是,红军学校的主要课程已基本学完了。
萧劲光第二次赴苏学习是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秋天。这时,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武装而造成了极为被动局面。鉴于时局,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自己的军队。萧劲光是根据党组织的决定专门去学军事的。这次学习的学校是列宁格勒的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
在萧劲光首次赴苏学习将近结束时,即1924年1月21日,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列宁因病逝世。萧劲光、任弼时等几位中国留学生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被选派到安放列宁遗体的工会大厦参加守灵5分钟。
萧劲光在苏学习期间,读过列宁许多著作,亲耳聆听过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守灵回来后,他从《真理报》上剪下了列宁的肖像,并在背面恭恭敬敬地写下一行字:“永远记住这一天:1月21日。列宁,你永远活着!”
离开了党一事无成
晚年,萧劲光曾与人戏言:当了一辈子兵,提了两级军衔——从中将到大将。
萧劲光初次入伍当兵,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1925年秋天,在当时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广州,经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介绍,他担任了李富春任军副党代表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的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授军衔中将。时年萧劲光22岁。此后,又过了3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萧劲光接受了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颁授的军衔:海军大将。
当年,萧劲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期间,六师政治部有一位燕京大学毕业的青年共产党员刘隽,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工作积极,表现不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隽随萧劲光按照党的指示一起撤离国民革命军,乘船从宜昌去汉口。在同行的江轮上,刘隽对萧劲光讲,打算离开军队回湖南老家搞农民运动。萧劲光劝阻说:“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一个党员更要听从党的指挥。一个人本事再大,离开党也将一事无成。”
刘隽没有听萧劲光的劝告,到汉口后回了湖南老家,随后脱党。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供职,后来在国民党国防部直属的一个装备部门工作。南京解放时,他脱离国民党军队躲起来,没有去台湾。人民海军成立后,公开招募海军建设人才,经萧劲光介绍,他担任了海军研究委员会研究员。此后几十年里,刘隽多次提出入党申请,未获批准。直到1985年,干休所党委根据其长期的表现,批准他加入了党组织。时年,刘已达80岁高龄。
举行仪式那天,面对鲜红的党旗,刘隽回顾一生,无比激动。他说:“我的一生可以用萧劲光5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作结论:离开了党一事无成。我走南闯北,奔波了一生一事无成,就是因为我离开了党组织。这就是我为什么80岁了,还要求重新入党的原因。”
中央根据地命系一线
1932年,“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全党,完全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萧劲光等谙熟毛泽东战略战术,拥护毛泽东领导的部分军、地领导干部,都被作为“当前主要危险”受到“无情的打击”。共产国际派来的德籍军事顾问李德等“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宣称萧劲光是“罗明路线(实则指毛泽东路线)在军队的总代表”,以所谓黎川失守、浒湾失利为借口,要对他治罪,有人甚至提出要“立即处决”。
毛泽东据理力争。他在军委会说,黎川失守、浒湾失利情况复杂,从当时的情况看,萧劲光的处理没有错。即使有错误,可以检查、反省,也不应杀人。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在与军委领导个别交谈时,毛泽东更明确指出:“他们是杀鸡给猴看,打击萧劲光就是打击我!”由于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并且王稼祥明确表示,如处决萧劲光他将拒绝在判决书上签字。由于意见无法统一,萧劲光才免于被处决。军事法庭草草公审后,决定开除萧劲光党籍、军籍,判处5年徒刑,无上诉权。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毛泽东重新回到党中央和军委领导岗位。此后,萧劲光才得以彻底平反,恢复党籍、军籍,担任了红三军团参谋长。
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疯狂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军民一度缺衣少食,冬天没有被子盖,生活异常困难。一天,毛泽东把萧劲光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人找去,对大家说,我们到陕北来是干革命的。可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我看有三个办法:第一个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回家;第二个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个是我们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共同克服困难。听了毛泽东风趣而又深刻的讲话,萧劲光等人异口同声地说:“大家都会赞成第三种办法。”毛泽东接过来说:“那好,战士们不也有两只手吗?那就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好了!”
时过不久,党中央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此前,留守兵团有些部队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已开展了小型的农副业生产。党中央号召发出后,广大官兵更是雷厉风行,积极响应。官兵们在打仗、训练之余,根据各自的特点广开门路,开荒种地、饲养禽畜、手工加工等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大生产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萧劲光不仅部署检查,还亲自带头干。他弄了一架部队自制的手摇纺车,一有空就与官兵们一起像家庭妇女一样盘腿打坐,纺线纺纱。一次中央直属机关部队组织纺线比赛,身高体壮、粗手大脚的萧劲光还取得了第一名。周恩来高兴地跑到比赛现场观看,看到萧劲光纺的线果然不错,周恩来笑道:“看不出,咱萧司令还真有功夫!”萧劲光幽默地说:“不知道吧,家传手艺呢!”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边区收入逐年增加,彻底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还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
同时,通过大生产运动,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增进了官兵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了我军的传家宝。《南泥湾》《兄妹开荒》等一大批文艺作品成为红色经典,至今唱响在舞台上,经久不衰。
从此有了“双拥”优良传统
萧劲光任留守兵团司令员期间,中央西北局的书记是高岗。在工作接触中,萧劲光对高岗印象不好。他觉得高岗政治水平不高,计较个人得失,思想意识也不好。这些想法反映在工作上,影响了留守兵团与西北局的关系。1942年前后,双方关系已明显不能协调。毛泽东当面批评了萧劲光,毛泽东说,部队驻在哪里,就要尊重哪里的地方政府。现在我们中央机关驻在这里,连中央决定的事情也要通过一下西北局,你留守兵团决定的事怎么能不通过西北局呢?军队和地方关系出了问题,军队首先要作检讨;军队和地方闹矛盾,军队要多作自我批评。这是一条原则,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原则!
毛泽东的话,使萧劲光受到很大震动。他认真向毛泽东作了检讨,又主动向高岗进行了自我批评。为了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军内外团结,留守兵团把1943年2月定为“拥政爱民月”。在这期间,萧劲光组织部队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拥政爱民活动。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把这年2月定为“拥军运动月”,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拥军活动。军、地双方“拥政”“拥军”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军民关系,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赞扬。他说,这种活动很有意义,以后应年年搞。同年10月,毛泽东在亲自起草的党内指示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为了使党政军和人民打成一片,以利于开展明年的对敌斗争和生产运动,各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应准备于明年阴历正月普遍地、无例外地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政优抗(优抗,即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以后应于每年正月普遍举行一次……”在毛主席的倡导下,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在全军、各根据地和解放区广泛开展起来。
从此,“双拥”成为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身先士卒,不为食宿扰民
1946年12月,四保临江战役初始,南满地区的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部队还缺乏了解。针对这种情况,萧劲光专门召集会议强调:各部队必须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要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地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办事。对支前民工要热情,照顾好他们的生活。部队宿营时,如果老百姓确实腾不出房子,天气再冷也不能强占民房。身为南满军区司令员的萧劲光,不但这样要求部队,且言行如一、以身作则。他多次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在野外宿营,宁肯把指挥所设在冰天雪地里指挥战斗,也绝不为食宿扰民。
事实教育了群众,也震动了敌人。当时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师师长刘玉章,在进占安东市后返回沈阳对杜聿明讲:“共产党真正做到秋毫无犯,而我们队伍军纪荡然,到处鸡犬不宁,人民怨声载道,实在可虑。”
部队以铁的纪律,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真诚的信任和支持。虽然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部队兵员不足参战国民党部队的一半,装备、供给条件更无法相比,但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部队左右逢源,四次保卫临江的战斗连战皆捷。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北满部队的配合下,歼敌3万余人,巩固了南满根据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的战略态势。
主席“钦点”的海军司令
1949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了从衡宝战役前线赶来的萧劲光。几句简单的问候过后,毛泽东开门见山地说,解放全国的任务虽然还很重,但是组建空军和海军的任务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空军的筹建工作已差不多了,中央决定让刘亚楼去当司令员。现在要着手组建海军,打算让你来当海军司令。今天先给你通个气,听听你的意见。
此时,萧劲光满脑子除了衡宝战役,就是长沙、湖南,一点准备都没有,所以当即回绝说:“我是个‘旱鸭子’,不懂海军。这么多年就坐过五六次船,还每次都晕得不行。海军司令还是让别人去干吧!”
毛泽东轻轻摇了摇头说:“我就是看上了你这个‘旱鸭子’。当海军司令,是让你去组织指挥,又不是让你整天出海。要你当海军司令,军委是经过认真研究的。我们搞海军基础很差,现在除了起义人员带来的舰船、装备,一无所有。你了解我们部队的传统,又有做旧军队工作的经验,还有,我们建设海军要争取苏联的帮助,你留过苏,懂俄语,这些都是有利条件。”最后,毛泽东嘱咐萧劲光回长沙后继续抓好十二兵团和湖南军区的工作,海军司令的事等军委正式命令。
1950年1月15日,中央军委接受毛泽东的提议,正式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没有想到的是,此命令一下,他在海军司令任上一干就是30年(1980年1月11日离任)。其任职时间之长,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纪录,也是一个世界纪录。
初到海军当校长
萧劲光是人民海军首任司令员,但海军司令员不是他在海军的第一任职。萧劲光在海军的第一任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任命时间是1949年11月22日,比海军司令员的任职命令尚早5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