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作者: 黄修卓

伟大事业创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情感意志、工作作风、精神风貌的综合表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信仰底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思想支撑、方向规导、精神动力、价值滋养和文化引领等功能。

思想支撑功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使中国各民族形成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共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中国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增进理解、促进团结、达成共识,需要在观念层面进行理性思维并以先进精神为支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先进精神,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延续、中华民族得以重生、中华文化得以兴盛、中国共产党得以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开创,不但能提高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想信念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义是使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人在精神世界上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使党和人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充满精气神。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中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工作作风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成为中国各民族及其成员广泛认可和自觉践行的基本规范。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增进“五个认同”提供思想内容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指的是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简言之,就是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列宁指出:“革命却是在人的一切才能高度和集中地调动起来的时刻,由千百万被尖锐的阶级斗争所激发的人们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通过激发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普遍认同和忠诚、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弘扬、对中华民族的自觉归属和认同、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因而是促进和深化“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和思想驱动力。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动员来增进认同,通过认同机制凝聚起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蕴百折不挠、发愤图强、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的特质,这样的先进特质自然会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肯定和赞扬,也自然会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容支撑。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空间地域支撑。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叠合,在国家、民族、文化、政党、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由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若干具体精神形态有机组成的体系。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既能从体系上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个具体精神形态也能从不同领域、方面、环节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处都能获得增长点和发力点,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宽广的发展空间场域。

方向规导功能

中国共产党是由各民族、各领域的先进分子、模范人物所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道德和先进作风必然在各族人民中产生示范作用,并得到认可和践行。因此,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既规范和引导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为,也规范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并使其符合中华民族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提供方向规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全国各族人民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锚定中国共产党所承诺的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及其美好生活。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确定了在未来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并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鼓舞和感召全国各民族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形成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埃德加·斯诺曾在书中表示:“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作者注)捐躯牺牲,这种思想或者这种思想的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而且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它所释放出来的分解代谢的能量将是无法抗拒的,必然会把目前奴役东方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最后野蛮暴政投入历史的深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之一,是不容摧毁也无法摧毁的“思想的背后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继续提供规范和指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并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而今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必将使中华民族不断强起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方向规导。马克思指出,个体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中国各民族只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解放和自由。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在此种基础上的共同体只能是“虚幻的共同体”,本质上“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这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是“新的桎梏”。革命的目的是解放人发展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解放,必须打破这种“桎梏”,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规范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为求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力拼搏,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开辟新道路。

精神动力功能

精神是行动的内驱力。任何共同体都有其内在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以维系共同体的存续和发展。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激发和转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动力作用,以民族精神的深沉底蕴、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姿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剂”,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稳定发展的定力、引力和合力,持久地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各民族的精神归宿和心理寄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蕴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实现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不但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牵引力,而且传承、弘扬和创新了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新内容,注入了新动力,丰富了新形式。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向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繁荣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成紧密团结、万众一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汇成广博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并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因而获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体认,巩固、统一、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延续和发展,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巩固和保持。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不断的艰难探索中开拓出来的。在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的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坚持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一往无前、团结拼搏的斗争精神,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从思想精神上保证中国各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所坚持和指向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坚定不移并且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价值引领功能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蕴含积极、进步的价值观,而且其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的态度、光明磊落的胸怀、舍小顾大的情感,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团结务实、服务人民的先进价值取向,让各族人民耳目一新,让中国社会风貌焕然一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引领。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从价值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国各民族之间是一种交互同构的价值共生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各民族的共同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动态、持久地影响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聚合中国各民族共同价值的价值铸造。事实证明,任何个体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实践只有在共同体的共同价值中才能实现和升华。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中国各民族及其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皈依,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实践。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价值,表征了中国共产党人真实感人的事迹、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的自强奋斗精神,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要汲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价值,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先进价值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触动各族人民的内心世界,激发深层感情,增进价值共识,增进中国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使中国各民族及其成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进行价值创造,实现价值发展,获得价值体验,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浑然一体。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价值认知、价值创造、价值实践价值引领离不开价值主体的思想情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饱含浓烈的认同情感,预置了中国各民族的价值图景及其实现路径和方式,是中国各民族增进“五个认同”的思想情感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中先进分子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依靠。当今世界仍然处在民族国家时代,我国是由具有共同生活场域、共同身份标识的各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使每个民族及其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价值依附和情感寄托,从而推动形成巩固、持续、繁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滋养功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要件。“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以中华文化为内容、形式和动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是增强中华民族自信的营养剂,是凝结各族人民共识的黏合剂,是保持各族人民团结的润滑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向心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意志力的重要文化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传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