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换新天

作者: 夏龙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95年前的仲春时节,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考验,在江西宁冈县的砻市成功会师,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创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掀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一页,谱写了一曲敢于担当、英勇斗争的雄伟壮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崇高的历史地位。从此,中国革命犹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回首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铸就一个又一个彪炳千秋的伟业,靠的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担当和斗争精神也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历史源头的“活水”涌现,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必须永远坚持和传承的红色基因。穿越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土地革命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朱毛会师(亦称为井冈山会师、砻市会师)的伟大壮举仍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英勇斗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朱毛会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崇高信念

近代以来,中国强邻环列、虎视鹰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奋起反抗、流血牺牲,但都没有成功。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地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毅然决然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在《中国共产党宣言》中,便明确阐述了创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更是鲜明提出了“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政治口号。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实现了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尽管国民大革命最终归于失败,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倒在血泊之中,但是,英勇顽强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大屠杀所吓倒、所征服,而是努力地爬起来,坚定地拾起枪杆子,继续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之中。

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同志临危受命,勇担重责,按照中央指示前往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在起义初期,革命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由于遭到了反革命军队的阻击,加上缺乏战斗经验、对敌情预判不足、部分指挥员指挥失当等因素,革命军队受到较大损失。在起义危急关头,毛泽东果断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向敌人薄弱的山区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革命军队进入井冈山的茨坪,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在这一过程中,有人当了“逃兵”,有人不辞而别,还有人投敌叛变。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在危机面前屈服,而是挺起了脊梁骨,勇于担当重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路径,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革命的光明大道。

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但也充满着无数的“巧合”。相隔千里之遥的两支革命队伍,在面对挫折困顿的同时,竟然得出了同样的认识,作出了相同的战略抉择,体现了同样的精神品格,上演了几乎相同的革命故事。他们也最终汇聚在一起,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支点。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纪元。它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面鲜明的坚持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之后,起义军部队按照原定计划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重建革命根据地。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对敌我力量的认识不充分,起义部队主力在潮汕地区遭到严重失败。但是,以朱德、陈毅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放弃,而是以主动作为的担当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率领起义部队转战湘赣粤边远山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4月,历经多次迂回曲折,经历无数艰难险阻,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终于在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胜利会师。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朱毛会师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但却对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所体现出来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崇高信念已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勇担历史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朱毛会师全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

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直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走过来的。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方,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朱毛会师后,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大恐慌。蒋介石立即给湘粤赣三省政府下达了“克日会缴”的电令。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更是多次“进剿”和“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对敌人重兵压境的险境,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畏惧、没有低头、没有倒下,而是开展了一次比一次激烈的军事斗争,经历了一次比一次严酷的考验,取得了一次比一次辉煌的胜利,前后五次击破敌人的“进剿”和“会剿”,大大拓展了工农武装割据胜利发展的空间,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写道:“四月朱、毛两部及湘南农军退到宁冈,再开始边界的割据……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

这五次战役分别是:首战五斗江、二战草市坳、三战龙源口、永新困敌和黄洋界保卫战。其中,较为著名的两次大捷分别是“龙源口大捷”和“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6月,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奉蒋介石之命,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率九师三个团,加上杨如轩二十七师的两个团,共五团之众,从吉安进攻永新,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进剿”。与此同时,湘敌吴尚第八军一个师也由平江调防攸县,加强对湘赣边红军的防堵。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毛泽东、朱德和陈毅镇定自若、从容应对,决定对军力较强的湘军采取守势,对军力较弱的赣军采取攻势,集中力量打击从永新地区来犯的赣军,并大力发动群众积极配合红军主力作战。6月23日,红四军主力在赤卫队、暴动队的支持下,在新、旧七溪岭及龙源口一线与敌激战,歼灭赣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城,粉碎了敌人的“进剿”。龙源口大捷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囊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分,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面积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盛赞“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在湘南遭受“八月失败”之后爆发的。当时,湘赣敌军趁红军主力欲归未归之际,奉命调集七个团,通电合谋,“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湘敌吴尚部三个团、赣敌王均部一个团逼进井冈山时,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在何挺颖等领导下,发动群众构筑五道防线,凭险抵抗,打败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击破了湘赣敌人的“会剿”,又一次创造了红军游击战争史的奇迹。

“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攻固战场”。朱毛会师后所开展的一系列军事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来犯之敌,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对于根据地的斗争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出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韧意志已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依靠顽强斗争把理想变成现实。

朱毛会师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善于斗争的优秀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将四分五裂的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拔出来,为什么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靠的不仅仅是敢于担当、英勇斗争,更为重要的是有着守正创新、善于斗争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同时,善于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

回顾党的百年征程,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党在幼年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把握还不够准确,曾饱尝教条主义之苦,有过惨痛的教训,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影响。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气馁,而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去寻找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朱毛会师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城市暴动难以为继之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次会师,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会被“条条”所限制,不会被“本本”所束缚,能够从中国国情出发去认识、去探索、去思考,走出一条与苏俄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朱德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相继“上山”,恰恰是因为他们都在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早年便萌发了“上山”思想。1927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时,便号召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7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更加明确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敌强我弱、敌人占据中心城市的特点,果断地改变斗争策略,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作出不再攻打长沙的决定,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在莲花宾兴馆会议上又根据变化情况作出决定,带领部队上井冈山,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的“上山”思想也由来已久。1925年,朱德前往莫斯科学习期间,已初步形成了游击作战的思想与准备。南昌起义、湘南暴动的失败,也使他明白在中国,像苏俄那样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所以,朱德最后选择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成功会师。朱毛会师后的一段时间,除了紧张激烈的军事斗争外,毛泽东还在井冈山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深远影响。

“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固然难能可贵,善于斗争也同样无比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古老东方大国中,无论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和艰巨考验。我们在敢于斗争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做到善于斗争,苦练斗争本领,让朱毛会师所展现出的“守正创新、善于斗争”的优秀品格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高举赤旗,井冈呼啸,儿女尽皆英杰;岂为天下惜吾身,唯所愿、天下安澜。朱毛会师的伟大壮举虽已过去95年,但其中所体现的担当和斗争精神已如同一座神圣的丰碑,永远地矗立在人民心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作者单位系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曾莎莎

上一篇: 丹沙闻角纵英魂
下一篇: 千年不遇他逢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