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的历史意义、可贵品质与当代价值

作者: 罗雪梅 王玉珍 谢竺轩

1930年5月,为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深入寻乌,详细调查了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情况,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土地革命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拨开了“左”的迷雾,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今天,重温寻乌调查,深刻理解毛泽东作寻乌调查的历史意义和可贵品质,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寻乌调查的历史意义

寻乌调查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毛泽东在“左”的思潮中对主观、教条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进行的一次实事求是的拨乱反正,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范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形成的源头活水。

(一)为解决中国土地革命问题指明了方向

我们党发动土地革命,是为了废除封建剥削,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调动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支持革命。但当时由于我们党对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认识,特别是地主和富农、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认识模糊,直接导致革命斗争策略的模糊,加之“左”的影响,使得革命的打击面不断扩大,贫农陷于孤立地位,党的革命力量薄弱,前途渺茫。

毛泽东通过全面调查寻乌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业店铺的经营情况和历史兴衰,深刻分析寻乌城的人口成分和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地位。认识到,地位低下的城市贫民属于被剥削阶层,而除极个别几个人外,大部分中小工商业者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经济严重受损,在政治上权力不大,决定了他们一般能够拥护和参加革命,是革命很好的同盟者,必须争取和保护。

同时,毛泽东通过调查寻乌农村人口和旧有土地关系状况,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解剖寻乌农村各阶级,注意到:地主阶级完全以收租为生,对生产坐视不理,是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中心,必须打倒;小地主富农中,半地主性的富农是农村中最恶劣的敌人阶级,必须打倒,但其他经济状况较弱的小地主、富农,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大中地主的双重压迫,有革命的需求,是可以争取到革命队伍中来的,但须通过废债和“抽肥补瘦”的办法来限制富农,以免中农、贫农、雇农对之产生不满。

这次调查研究,清醒分析了中国县级城市和农村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思想,是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后,对革命斗争中“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首要问题作了回答,指明了革命方向,为顺利推进土地革命,促进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调查研究中贯穿的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思想,为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广泛、可靠、稳定的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我们党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正如马克思所言,“运用和发展理论,要把一般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面对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我们党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但当时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这一问题的途径,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遇到了不少挫折。

毛泽东投身于寻乌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希望能够通过实际调查来寻求答案。在调查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调查情况,辩证分析客观问题,并以优良的群众作风赢得认可,既弄懂了城市问题、地主和富农问题,还根据各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思想估量提出了斗争策略,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范本。

同时,毛泽东还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文中,他从认识论的高度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的著名论断,把调查研究从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到认识论范畴,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我们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三)为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初期,党和红军内部“左”倾思想有了新苗头,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风气盛行,毛泽东打破常规思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寻乌调查,从客观实际中寻求革命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在回答革命依靠力量问题上,第一次不唯书、不唯上,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开了先河,为我们党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从国共合作的失败到城市中心论再到共产国际“六月来信”要求打击富农,生搬硬套“本本”或外国经验、冥思苦索“想办法”显然是解决不了中国革命问题。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毛泽东选择了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来了解中国国情,来思考如何用马克思之“矢”来射中国问题之“的”。在调查中,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全面调查研究社会各阶级、各方面的情况,根据客观情况研究问题,得出结论。他通过调查寻乌人口成分,得出寻乌仍是一个农业手工业城市,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调查寻乌旧有土地分配、剥削状况和商业状况,发现寻乌深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反帝反封建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任务;通过调查工商业和地主富农阶级的状况,得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寻乌调查是毛泽东践行实事求是的一次生动实践,从实践的层面论证了实事求是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他还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从理论的高度强调,不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因此,“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并明确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概括和表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作寻乌调查的可贵品质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在国家面临狂澜于既倒、大厦之将倾的严峻形势下,在党内“左”倾思潮抬头而革命受挫的背景下,深怀救国救民的真情和担当,深入实际寻找中国革命前途的一次探索,尽情演绎了毛泽东同志身上的可贵品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一)信念坚定,无私无畏的探索和坚持真理的执着

当一种思潮泛滥时,能在这种思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为了人民利益探寻真理,说出事实真相,面对压力敢于坚持真理,需要持续不懈地努力、莫大的勇气和必要的牺牲,而这一切的动力来源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1929年上半年,毛泽东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做法遭到了批判,被迫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并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尽管如此,他依然不计个人得失,顶着压力,冒着未知的风险,向本本主义宣战,通过深入寻乌城内,开展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实际调研中得出结论,坚决与错误思想作斗争,并呼吁“注重调查!反对瞎说”;向侵害中小工商业者和富农利益的不符国情的做法宣战,通过寻乌调查,为正确革命路线的制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尽管后来毛泽东限制富农的政策被指责为具有富农倾向,“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也被讥讽为“狭隘的经验论”,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和放弃自己的看法,以实际行动坚持和捍卫了真理。毛泽东同志排除万难和私心杂念,不懈追求和坚持真理的执着,正是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念。

(二)打破常规,联系实际创建科学理论的智慧

当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时,毛泽东同志没有随波逐流全盘接受或是冷眼旁观,而是独立思考,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闪耀着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同志面对“左”的错误思潮,能够不追着跑,而是注重实际,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等论断,需要莫大的智慧;面对土地革命中出现的打击中小工商业者和富农的革命难题,能够迎着矛盾上,不预设结论,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在实际中探寻新办法需要智慧;面对党内过激的富农政策,能够打破局限性,从群众中探求纠错的办法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理解、透彻掌握和灵活应用结出的丰硕果实。

(三)尊重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的作风

受欧洲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工人、明显贬低农民大众的影响,党内不少人对农民力量估量不足,认为“农民‘散漫’‘保守’‘难以加入革命’”。毛泽东却坚信,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并用实际行动对这句话作了深刻的诠释。

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尊重农民群众的智慧,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他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请教,并指出,“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是我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他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从各阶级、阶层群众的满意度出发来制定土地斗争策略。他这种尊重农民群众,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视人民群众为力量之源、智慧之根的做法,开创了践行群众路线的新作风。

(四)周密细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充分体现了“解剖麻雀”、矛盾分析法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他强调,不仅要做调查研究,还要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强调调查的典型性,注重由典型推及一般,选准寻乌这个有代表性的地方,通过深入地解剖,掌握以寻乌城为代表的中国各地县级城市的状况;采用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面深刻把握事物的本来面貌,重点调查工商业者和富农问题,科学地做出革命斗争的决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中级干部、下级干部、穷秀才、破了产的商会会长、小官吏等各行各业的群众请教,并以群众的意见作为决策的主要参考。

三、寻乌调查的当代价值

历史和现实一脉相承,尽管岁月更迭,寻乌调查仍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启迪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一)理想信念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正是心中始终装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毛泽东同志才能够在民族危难中挺身而出,在困难面前迎面而上,真心实意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要加强学习,做到理论清醒。没有理论上的清醒认识,就没有立场上的坚定。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思想上的清醒认识保证政治上的执着坚定。

要躬身践行,做到实践锤炼。要始终按照理想信念的目标方向,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做到日常工作尽责、关键时刻有勇气、得失面前有境界,在实践中不断接受锤炼和考验,让信念的光辉在实践的磨炼中愈发耀眼。

(二)群众路线是不可背离的生命线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力谋人民之福,实现人民之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